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禪林寶訓
  • 凈善
  • 2394字
  • 2015-11-10 18:05:02

佛鑒謂詢佛燈曰。高上之士不以名位為榮。達理之人不為抑挫所困。其有承恩而效力見利而輸誠。皆中人以下之所為(日錄)。

佛鑒謂昺首座曰。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于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南華石刻)。

佛鑒曰。先師節儉一缽囊鞋袋。百綴千補猶不忍棄置。嘗曰。此二物相從出關。僅五十年矣。詎肯中道棄之。有泉南悟上座送褐布裰。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則溫。夏服則涼。先師曰。老僧寒有柴炭紙衾。熱有松風水石。蓄此奚為終卻之(日錄)。

佛鑒曰。先師聞真凈遷化。設位辦供哀哭過禮。嘆曰。斯人難得。見道根柢不帶枝葉。惜其早亡。殊未聞有繼其道者。江西叢林自此寂寥耳(日錄)。

佛鑒曰。先師言。白云師翁平生疏通無城府。顧義有可為者。踴躍以身先之。好引拔賢能不喜附離茍合。一榻翛然危坐終日。嘗謂凝侍者曰。守道安貧衲子素分。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日錄)。

佛鑒曰。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后享終身之安。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于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論。故自智者人愚之。自高者人下之。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欲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有所困。故于大道必有所闕焉(與秀紫芝書)。

佛鑒謂龍牙才和尚曰。欲革前人之弊不可亟去。須因事而革之。使小人不疑則庶無怨恨。予嘗言。住持有三訣。見事能行果斷。三者缺一則見事不明。終為小人忽慢。住持不振矣。

佛鑒曰。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凈。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發猥媟之事于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山堂小參)。

佛鑒曰。佛眼弟子唯高庵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作事無儻援。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近世衲子罕有倫比(與耿龍學書)。

佛眼遠和尚曰。蒞眾之容必肅于閑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于私昵之時。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后行之。勿倉卒暴用。或自不能予決。應須咨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丑。茍一行失之于前。雖百善不可得而掩于后矣(與真牧書)。

佛眼曰。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自非應真乘悲愿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惟圣人知不可去人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后以仁義禮智教化堤防之。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與耿龍學書)。

佛眼曰。學者不可泥于文字語言。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昔達觀穎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聰曰。子之所說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悟則超卓杰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回觀文字之學。何啻以什較百以千較萬也(龍間記聞)。

佛眼謂高庵曰。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后人之情。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規矩之立昭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擴乎如大道。行之者不惑。先圣建立雖殊歸源無異。近代叢林。有力役規矩者。有死守規矩者。有蔑視規矩者。斯皆背道失理縱情逐惡而致然。曾不念先圣救末法之弊。禁放逸之情。塞嗜欲之端。絕邪僻之路。故所以建立也(東湖集)。

佛眼謂高庵曰。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猶學者明于責人昧于恕己者。不少異也(真牧集)。

高庵悟和尚曰。予初游祖山見佛鑒小參。謂貪欲嗔恚過如冤賊。當以智敵之。智猶水也不用則滯滯則不流。不流則智不行矣。其如貪欲嗔恚何。予是時雖年少。心知其為善知識也。遂求掛搭(云居實錄)。

高庵曰。學者所存中正。雖百折挫而浩然無憂。其或所向偏邪。朝夕區區為利是計。予恐堂堂之軀。將無措于天地之間矣(真牧集)。

高庵曰。道德仁義不獨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以其智識不明學問不廣根器不凈。志氣狹劣行之不力。遂被聲色所移。使不自覺。蓋因妄想情念積習濃厚不能頓除。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與耿龍學書)。

高庵聞成枯木住金山受用侈靡。嘆息久之曰。比丘之法所貴清儉。豈宜如此。徒與后生輩習輕肥者。增無厭之求。得不愧古人乎(真牧集)。

高庵曰。住持大體以叢林為家。區別得宜付授當器。舉措系安危之理。得失關教化之源。為人范模安可容易。未見住持弛縱而能使衲子服從。法度凌遲而欲禁叢林暴慢。昔育王諶遣首座。仰山偉貶侍僧。載于典文。足為令范。今則各狥私欲。大墮百丈規繩。懈于夙興。多缺參會禮法。或縱貪饕而無忌憚。或緣利養而致喧爭。至于便僻丑惡靡所不有。烏乎。望法門之興宗教之盛。詎可得耶(龍昌集)。

高庵住云居。每見衲子室中不契其機者。即把其袂正色責之曰。父母養汝身師友成汝志。無饑寒之迫無征役之勞。于此不堅確精進成辦道業。他日何面目見父母師友乎。衲子聞其語有泣涕而不已者。其號令整嚴如此(旦庵逸事)。

高庵住云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咨嗟嘆息如出諸己。朝夕問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嘗不與食。或遇天氣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單乎。或值時暑察其色曰。莫太熱乎。不幸不救。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知事或他辭。高庵叱之曰。昔百丈為老病者立常住。爾不病不死也。四方識者高其為人。及退云居過天臺。衲子相從者僅五十輩。間有不能往者泣涕而別。蓋其德感人如此(山堂小參)。

高庵退云居。圓悟欲治佛印臥龍庵為燕休之所。高庵曰。林下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予以從心之年正如長庚曉月。光影能幾時。且西山廬阜林泉相屬。皆予逸老之地。何必有諸己然后可樂耶。未幾即曳杖過天臺。后終于華頂峰(真牧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永川市| 甘德县| 鲁山县| 中西区| 航空| 大渡口区| 宝丰县| 新乐市| 南华县| 姜堰市| 当涂县| 巴林右旗| 饶阳县| 应城市| 本溪| 高邮市| 宝丰县| 宜黄县| 保康县| 聂荣县| 永川市| 汉寿县| 南陵县| 砀山县| 舒兰市| 大理市| 丹巴县| 图木舒克市| 厦门市| 满城县| 郴州市| 赤壁市| 泰来县| 武城县| 河池市| 日照市| 永和县| 饶阳县| 通海县|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