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禪林寶訓
  • 凈善
  • 4669字
  • 2015-11-10 18:05:02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鐔津集)。

明教曰。圣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斯言學非辨問無由發明。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辨于人者。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九峰集)。

明教曰。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嘆。嗟乎。利誠亂之始也。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諍。不顧死亡者。自此發矣。是不亦利誠亂之始也。且圣賢深戒去利尊先仁義。而后世尚有恃利相欺。傷風敗教者何限。況復公然張其征利之道而行之。欲天下風俗正而不澆不薄。其可得乎(鐔津集)。

明教曰。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所以游宴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自非圣賢絕之于未萌。防之于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西湖廣記)。

明教曰。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公嘆異即召其子語之。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二人固讓久之。公不得已。責付在城寺觀修冥福。以薦亡者。予目睹其事。且塵勞中人。尚能疏財慕義如此。爾為佛弟子。不識廉恥若是。遂依叢林法擯之(西湖廣記)。

大覺璉和尚。初游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或問何自而知之。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不有成器者(九峰集)。

仁祖皇祐初。遣銀珰小使。持綠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蛟?。圣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耶。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若厭于心何日而足。故東坡嘗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避名全節。善始善終。在圓通得之矣(行實)。

圓通訥和尚曰。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廬山野錄)。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后。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茍德可將。何必叢林。茍數可憑。曷用規矩(野錄)。

圓通謂大覺曰。古圣治心于未萌。防情于未亂。蓋預備則無患。所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而取諸豫也。事豫為之則易。卒為之固難。古之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者。誠在于斯(九峰集)。

大覺璉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為法。惡者可以為戒。歷觀前輩立身揚名于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九峰集)。

大覺曰。妙道之理。圣人嘗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后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逮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群生。亦所以趨于時也。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后世學者。故有不能曉。比當時之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聞者。于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圣人設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由是而已矣。然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者跡也。要當有圣賢者世起而救之。自秦漢以來千有余載。風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列而鼎立。互相詆訾。大道寥寥莫之返。良可嘆也(答侍郎孫莘老書)。

大覺曰。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與九仙詡和尚書)。

大覺曰。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蔀榻湟?。然則人生定業。固難明辨。細詳其原。安得不知其為忽慢不思之過歟。故曰。禍患藏于隱微。發于人之所忽。用是觀之。尤宜謹畏(九峰集)。

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廬山棲賢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羅橫逆民其衣。往京都訪大覺。至山陽(楚州也)阻雪旅邸。一夕有客攜二仆破雪而至。見老夫如舊識。已而易衣拜于前。老夫問之??驮弧N粼诙瓷诫S師。荷擔之漢陽干仆宋榮也。老夫共語疇昔??袜祰@之久。凌晨備飯。贈白金五兩。仍喚一仆??驮弧4藘簛硗┏菙狄?。道途間關備悉。師行固無慮乎。老夫由是得達輦下。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九峰集)。

大覺曰。舜老夫賦性簡直。不識權衡貨殖等事。日有定課曾不少易。雖炙燈掃地皆躬為之。嘗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雖垂老其志益堅。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經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勞之。

舜老夫曰。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弘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不存其實。徒炫虛名。無益于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誠實。茍執之不渝。雖夷險可以一致(二事坦然庵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茍竊聲利自喪至德。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知節義為天下之大。惟公標致可尚。得不自強。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廣錄)。

浮山遠和尚曰。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至于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予在葉縣備曾試之。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岳侍者法語)。

遠公曰。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無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間。故不難見。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云首座書)。

遠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安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是故道德禮義洽則中外樂??虅冊购迾O則中外哀。夫哀樂之感禍福斯應矣。

遠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辨是非。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猶如刈而不知種。三者備則叢林興。缺一則衰。缺二則危。三者無一。則住持之道廢矣(二事與凈因臻和尚書)。

遠公曰。智愚賢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時。蓋素分也。賢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義是謀。發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奸險詐佞矜己逞能。嗜欲茍利。一切不顧。故禪林得賢者。道德修。綱紀立。遂成法席。廁一不肖者在其間。攪群亂眾中外不安。雖大智禮法縱有何用。智愚賢不肖優劣如此爾。烏得不擇焉(惠力芳和尚書)。

遠公曰。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閑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載于傳記逮今稱之。其故何哉。一則欲使上情下通。道無壅蔽。二則預知學者才性能否。其于進退之間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肅遐邇歸敬。叢林之興由此致耳(與青華嚴書)。

遠公謂道吾真曰。學未至于道。炫耀見聞馳騁機解。以口舌辯利相勝者。猶如廁屋涂污丹雘。秖增其臭耳(西湖記聞)。

遠公謂演首座曰。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后導物指迷孰不從化(浮山實錄)。

五祖演和尚曰。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蓋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輒或茍求名聞利養。乃廣炫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故蔽其要妙。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蓋頭。當以此而自勉(佛鑒與佛果書)。

演祖曰。師翁初住楊岐。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莫。雪霰滿床。居不遑處。衲子投誠愿充修造。師翁卻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詎有閑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翌日上堂曰。楊岐乍住屋壁疏。滿床盡撒雪珍珠??s卻項。暗嗟吁。翻憶古人樹下居(廣錄)。

演祖曰。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無越思。思無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終。猶耕者之有畔。其過鮮矣。

演祖曰。所謂叢林者。陶鑄圣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今諸方不務守先圣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輩當何取法(二事坦然集)。

演祖曰。利生傳道務在得人。而知人之難圣哲所病。聽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遺其才。自非素與交游備詳本末。探其志行觀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者??傻枚?。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v其潛密亦見淵源。夫觀探詳聽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所以南岳讓見大鑒之后。猶執事十五秋。馬祖見讓之時。亦相從十余載。是知先圣授受之際。固非淺薄所敢傳持。如一器水傳于一器。始堪克紹洪規。如當家種草。此其觀探詳聽之理明驗也。豈容巧言令色。便僻諂媚而充選者哉(圓悟書)。

演祖曰。住持大柄在惠與德。二者兼行廢一不可?;荻璧聞t人不敬。德而罔惠則人不懷。茍知惠之可懷。加其德以相濟。則所敷之惠。適足以安上下誘四來。茍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資。則所持之德。適足以紹先覺導愚迷。故善住持者。養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養則不屈?;荻苄袆t有恩。由是德與惠相蓄?;菖c德互行。如此則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勞費而懷如父母。斯則湖海有志于道者。孰不來歸。住持將傳道德興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與佛眼書)。

演祖自海會遷東山。太平佛鑒。龍門佛眼。二人詣山頭省覲。祖集耆舊主事。備湯果夜話。祖問佛鑒。舒州熟否。對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對曰熟。祖曰。諸莊共收稻多少。佛鑒籌慮間。祖正色厲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事無巨細悉要究心。常住歲計。一眾所系。汝猶罔知。其他細務不言可見。山門執事知因識果。若師翁輔慈明師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蓋演祖尋常機辯峻捷。佛鑒既執弟子禮。應對含緩乃至如是。古人云。師嚴然后所學之道尊。故東山門下子孫多賢德而超邁者。誠源遠而流長也(耿龍學與高庵書)。

演祖見衲子有節義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辭色。察其偏邪諂佞。所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愛重。人皆莫測。烏乎。蓋祖之取舍必有道矣(耿龍學跋法語)。

演祖曰。古人樂聞己過喜于為善。長于包荒厚于隱惡。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所以光明碩大照映今昔矣(答靈源書)。

演祖謂佛鑒曰。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余細碎。悉勿關心。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小大皆奮其力。與夫持以勢力迫以驅喝不得已而從之者。何啻萬倍哉(與佛鑒書見蟾侍者日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淄博市| 弋阳县| 牟定县| 汕头市| 团风县| 华池县| 万载县| 米脂县| 新乐市| 广南县| 府谷县| 延川县| 新郑市| 阿坝县| 霍州市| 茌平县| 新和县| 吴桥县| 阜宁县| 鱼台县| 阿勒泰市| 汝南县| 东莞市| 贺兰县| 高陵县| 革吉县| 德钦县| 大冶市| 嫩江县| 库伦旗| 精河县| 萨嘎县| 渝北区| 调兵山市| 恩施市| 阳信县| 鱼台县| 合肥市| 葫芦岛市| 澜沧|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