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痹門
  • (清)陳夢雷
  • 4989字
  • 2015-11-09 17:51:5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二十九

針灸

《素問》曰: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而刺之,以月生死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靈樞經》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答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

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一升:原作「一斤」,據《靈樞 壽夭剛柔》改。],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囗父)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井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睟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瀉于井榮分俞,取以四時。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針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日恢刺。恢刺者,直刺旁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旁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陰也。十一曰旁針刺。旁針刺者,直入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曰豈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于皮中,其會皆見于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除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黃帝問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愿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聞其故!岐伯答曰:此眾痹也。黃帝曰:愿聞眾痹。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黃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對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帝曰:善。愿聞周痹何如?岐伯曰:周痹者,在于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后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后刺其下以脫之。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得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黃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于經,外注于絡。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

人迎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寸囗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后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后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絡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囗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濇,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有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濇。凝濇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經脈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濇。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濇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濇寒溫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

圓利針取法于牦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甲乙經》曰: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也。

風痹注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肢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嘔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怒,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

足痹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圓利針,大針不可。

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至陰主之。

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骨痹煩滿,商丘主之。

膚痛痿痹,外丘主之。

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痹不仁,中瀆主之。

《千金方》曰:掖門,主手臂痛。

肩貞,主手麻木不舉。

陰交,主手足拘攣。

少商,主手不仁。

前腋,主臂里攣急,手不上舉。

尺澤,主掣痛手不伸。

曲池,主手不可舉重,腕急,肘中痛難屈伸。又云,主手不仁。

陽溪,主臂重痛肘攣。

臑會、支溝、曲池、腕骨、肘髎,主肘節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難屈伸。

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

曲垣,主肩胛周痹。

陰陵泉,主足痹痛。

風府、腰腧,主足不仁。

陽輔、陽交、陽陵泉,主髀樞膝骨痹不仁。

至陰,主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

內庭、環跳,主脛痛不可屈伸。

陽間、環跳、承筋,主脛痹不仁。

涌泉、然谷,主五趾盡痛,足不踐地。

凡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而留之,以月生死為息數,立已。

太沖,主膝內踝前痛。

梁丘、曲泉、陽關,主筋攣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犢鼻,主膝中痛不仁。又云,主膝不仁難跪。

髀關,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風市,主緩縱,痿痹,腨腸痛,冷不仁。

中瀆,主寒氣在分肉間,痛苦痹不仁。

陽關,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

懸鍾,主濕痹流腫,髀筋急瘈脛痛。

曲泉,主卒痹病,引臏下節。

陽陵泉,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

絕骨,主髀樞痛,脛膝骨搖酸痹不仁,筋縮,諸節酸折。

漏谷,主久濕痹不能行。

商丘,主骨痹煩滿。

臨泣,主身痹灑淅振寒。

凡身體不仁,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絕骨,皆瀉之。

歷節疼痛,但于痛處灸二七壯,佳。

《醫學綱目》曰:白虎歷節風痛,取兩踝尖。在內外兩踝尖灸之。

渾身疼痛,往來上下無常,取陽輔。

渾身疼痛,但于痛處針,不拘經穴,須避筋骨,穴名天應穴。

臂膊疼痛,取肩髃、手三里、外關。

臂膊疼痛,并麻痹,取肩髃、肩井、曲池。

臂膊麻痹疼痛,取肩髃、曲池、手上廉、合谷;不應,再取肩井、列缺。

臂痛連腕,取液門沿皮向后透陽池,瀉之;又取中渚沿皮透腕骨,瀉之。

臂內廉痛,取經渠,一分,忌灸;靈道,一分,臥針,向前三分;少海,五分。

臂酸攣,取肘髎、竅陰、尺澤、前谷、后溪。

腕痛,取陽溪、曲池。

腕無力并痛,取腕骨,橫針入三分,痛則瀉,無力則補;曲池,補瀉同上。

五指拘攣,取三間,一分,先瀉后補,灸之;前谷,一分,瀉之,灸。

五指皆痛,取陽池、外關、合谷。

胯痛腿支風,取環跳,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方可,針可入三寸半,補少瀉多,留八吸;居髎,一寸二分,留八吸,瀉之;委中,出血。

胯痛足蹷,取環跳、懸鍾 【《摘英》作丘墟,】 針五分,留三呼,灸三壯。

胯痛腿支風,不能轉側,舉動艱難,取環跳,三寸半,灸七七壯;風市,灸二七壯;居髎,三寸半,灸五七壯;委中、昆侖、三里、陽陵泉。不已,取五樞、陽輔。

腰腳痛,取委中、昆侖、人中。

側腳風,取絕骨、太沖。

髀樞痛,足脛寒熱,足外廉皮骨痛,取臨泣,一分;足三陰,寸半;陽輔。

髀筋急,脛痛,縱緩,痿痹,腨疼,膝冷,外廉不可屈伸,濕痹流腫,取風市、中瀆、陽關、懸鍾。

腿痛,取陽陵泉、三里、伏兔、陰市。

腿膝拘攣痛引脅,或青或焦,或黧或枯,如腐木狀,風市灸之,又取陽陵泉、曲泉、昆侖。

腿膝外廉痛,股腫胻酸,轉筋痿痹,或膝脛熱不能行動,取俠溪,五分;髀關、光明,各一寸。

髀痹引膝,股外廉急痛,脛酸搖動有聲,諸節酸不能行,取陽陵泉、絕骨、中封。

腿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取太沖,五分;中封、膝關。

脛酸寒,足下熱,不能久立,濕痹不仁,取中都、沖陽、承山、承筋。

脛寒,四肢重,少氣難言,不得臥,取至陽、三陰交。

草鞋風,取昆侖,瀉之,留六呼;太溪,瀉之,留六呼;申脈,五分,補少瀉多,留二吸,忌灸。

草鞋風,足腕痛,取昆侖,透太溪;丘墟、商丘各寸半,瀉,灸之。

又法:取昆侖、丘墟、商丘、照海;不已,取太沖、解溪。

足腕不用,痿躄坐不起,髀腳痛,取光明,沿皮五分;丘墟,直五分。

外踝紅腫痛,取申脈,半寸,瀉之。

繞踝風,取曲池。如繞外踝痛,兼刺孫絡,足少陽小指間三分;如繞內踝痛,兼刺大都三分;如繞前廉痛,刺行間六分。

大拇指本節前骨疼,取太沖,彈針出血。

足五指盡痛不得踐地,取涌泉,二分;然谷,一分。

百節痛,實無所知,取絕骨,三棱針出血。

《醫學入門》曰:冷風濕痹,針環跳、陽陵、三陽尻尾;不知痛癢者,用艾粟米大,于針尾上燒三五炷,知痛即止。

導引

《古今醫統》曰:以右踵拘左足拇指,除風痹;以左踵拘右足拇指,除厥痹;以兩手更引足趺至膝上,除體痹。

又法:踞坐伸腰,兩手引兩踵,鼻內氣,自拯七息布兩膝頭,除痹。

又法:凡人常覺腰脊拘急,手足舉動不遂,以左右手朝拱迎面,呵氣三囗,足立直,蹬七數,踞坐,左右手抱膝搖二七遍,納氣七息,愈周身之痹。

《保生秘要》曰:手足麻痹導引法,將左足搭右膝上,以右手扳左腳,左手托腳跟,扳向右,頭即轉左;右亦如之。兼運功法,氣脈自朝。

運功氣血兩虛之證,起于歸元會意運法,漸行患處,多旋百回,以還原位。行住坐臥,得閑皆可運用。或時以指甲捻麻處,捻之覺疼,使血來朝之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黄浦区| 柞水县| 施甸县| 长沙市| 北票市| 恩施市| 呼伦贝尔市| 乌苏市| 泰宁县| 乃东县| 巴里| 临安市| 哈巴河县| 原平市| 泰和县| 汝阳县| 万宁市| 叙永县| 收藏| 连江县| 屏边| 乡宁县| 时尚| 久治县| 松潘县| 株洲县| 扬州市| 即墨市| 长寿区| 黎川县| 呼和浩特市| 洛宁县| 山阳县| 云南省| 柳江县| 贡觉县| 宁明县| 淳安县| 江门市|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