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何謂解脫?諸子,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灑灑落落,不被法纏;赤條條,不為物累。圓陀陀,隨方設教;光灼灼,歷劫度人。入眾妙門,為眾生之母。慈能愛物,不以愛物為慈;善能濟人,不以濟人為善。妙法能度眾生,不以度眾生為妙法;至道能出世,不以出世為至道。既能出苦,又能受苦。上可超出天堂,不以天宮為快樂之場;下可普救地獄,不以地獄為苦惱之處。遇苦則救人出苦,遇樂則同眾共樂。樂中能指點眾生之苦,困中能指明眾生之樂。在天則度天龍鬼神,使鬼神得聞正覺,超證仙功;在地則能度罪業亡魂,使幽爽得見光明,轉生人界;在人世則度一切善男信女,普修日用尋常,無為正直,忠信公平,賢良大道。不教那士農工商,去入那下乘小法,搬弄精魂,著魔惡趣,征戰修羅。這解脫之中,要臻那自然之用,即自在之道矣。

何謂自然?諸子,這自然之妙,乃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為觀世音,觀世上之音。得自然之妙,自我自在觀音。即我心上之菩薩,南海之觀音。即觀彼岸清靜真空之妙相,虛無自然之理。能觀得真音之妙相。非有真師指明,能悟真空妙相了么?咦,諸子呀!色即是空空是色,不空不色道非真。真空妙相真常道,非空非色妙無窮。與我虛空同一體,虛空與彼沒分己。入金石而不礙,入水火而無傷。諸子,你們細參九章道要,端守薄團,悟諸妙相,一規自然,三家已證,圓滿度人,功高無量,德服鬼神,邪魔束手,妖精落魄,何患世間不信服而業皈依耶?正是普度功行利濟心,勤參度己后天人。一誠志向真常道,自然菩薩護我行。九章妙典超塵世,一片全真琢磨深。布施微言真妙理,雙修性命不辭辛。見識高明多說法,仁柔卑遜不矜能。舍除外相忘你我,真如天心大道行。逍遙解脫闡玄妙,無上真空玄玄道。小火無傷三姓合,功圓行滿步云霄。

十八智慧光明

諸子,你們受了中極的三百大戒,行持密行,微細威儀,比不得前日的初真戒。這律條細微深奧,惟要在自己當心上用功夫。凡生心動念之頃,就要存誠主敬,暗自端詳,省察提撕,大中正直。把這心上念頭,打掃清清凈凈。如青天皓月,沒半點云翳。如水晶琉璃,無絲毫瑕玷。如無邊明鏡,無一毫塵垢。如夜明珠,無一絲迷暗。圓穩穩,光燦燦的,方可以講道。

智慧光明,真空妙相,原從戒定上來。自忍辱斷障,戒律精嚴,克己歷煉,兼之法藥相助,方能至此。若有持戒,鮮能持守,行修微密精嚴,自欺自瞞,萬分不能已。何以故?嗄,諸子,行持不密,喚作有漏之因,安能證得無為之果。

這個智慧光明四字,那是上乘利根。所以那下乘劣根,不能悟入,只要用志不分,凝神氣穴,栽培祖氣,溫養先天,致虛極,守靜篤,純一不二,神藏無極,極而太極,自然智慧光生,一陽來復,方見本來面目。知鬼神之情狀,通造化之樞機,謂之智;參天地之化育,并日月之代明,同四時之錯行,謂之慧;普現法身,能攝法界,不出覺照之外,盡歸晃郎之中,謂之光;通萬物于無形,見萬事于未兆,遍虛空而無跡,凌日月而無影,謂之明。

若持戒不精密,則不能泰定。不能泰定,則智慧不生。智慧不生,則光明不現。《玉樞寶經》一卷,單提本性,直指人心,性諦顯明,天機盡露,使眾生轉經悟道。怎奈迷者多,悟者少。囗徒誦而心不能持,心雖誠而力不能轉。可惜辜負圣心,空指法寶。我今不得不代經宣妙,指轉真機,使諸子們渙然入悟。爾等各各恭敬,志心諦聽。

經云:“吾昔于千五劫之先,心逢此道,遂位上真;意釀此功,遂權大化。”又云:“以清靜心發廣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諸魔。”又云:“爾諸天人,欲聞至道。至道深杳,不在其他。爾既欲聞,無間者是。無間無見,即是真道。聞見亦泯,惟爾而已。爾尚非有,何況于道。不聞而聞,何道可談。”又云:“道者,以誠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誠似愚,用默似訥,用柔似拙。夫如是,則可與忘形,可與忘我,可與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謹,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能知謹則圣智全,能知止則泰定安。泰定安則圣智全,圣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無可忘,無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無情,惟一無二。”又云:“得悟之者,俾躋仙阼。”又云:“愚可以智,濁可以清,唯命俾之。愚昏昏,濁冥冥,亦風土稟受之移之。天地神其機,使人不知,則曰自然。使知其不知,則亦曰自然。自然之妙,雖妙于知,而所以妙,則自乎不知。然于道,則未始有愚之濁之。”又云:“所曾宣說,至士受經,皆當刨金置幣,盟天以傳。”

諸子,這便是《玉樞經》中真玄秘密,無上不可思議,乃清靜解脫上品微妙之法寶也。你們只知道終日誦經,并不曾明白經中妙旨。若你們誦奉之時,了悟經中秘訣,則為圣智全而慧光生也。所說至道深奧,不可見聞。若非天尊千五百劫之先,開清靜之心,發廣大之愿,要度一切眾生,俱證妙極。再說道本虛無,無聲可聞,無色可見。既無音聲可聞,則當忘其耳;既無形色可見,則當忘其目。耳目既忘,則聞見亦泯可矣。故耳目有形有色,為六根之首領;聞見著相著念,實六根之源頭。豈能合道?若能清靜六相,掃除六識,則不聽之耳,而聽之以心,不視之以目,而視之以神。便不聽而聞,不視而見。無聞無見,即合道也。

《赤文洞古經》有云:“忘于目則光溢無極,忘于耳則心識常淵。兩機俱忘,入眾妙門。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南華經》云:“氣止于耳,心止于符。”所以《玉樞經》云:“忘形忘我,入道之機。又以誠而入,這誠字,即戒也。以默而守,這默字,即持戒伏身心了。用默似訥,即是入定忘其耳目也。用柔似拙,即是智慧內藏于密也。”又云:“你們欲于自己色身內聞見求之,終不可見,不可聞也。”《金剛經》云:“以色相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夫欲入道者,唯當受戒入定,密密修持智慧,復迷以明,而不聞不見而聞而見矣。故入道者,知止,此即持戒止念的功夫;知謹,此即是慎獨精進的功夫;知微,此即是絕圣去智的功夫。止念,非戒不能;慎獨,非定不能;知微,非智慧不能。誠能持戒入定修慧,即身心泰定,圣智純全,慧光普照。慧光照透,則與道為一,乃喚作真忘。這真忘,不是靜坐打頑空的真忘,乃真空也。這真空之內,中有紫金妙相,即空中不空之妙果。能不落頑空,空中不空,則妙要自然發現。惟其忘無所忘而所忘者,即至真妙道也。

又有云:愚智不同,則清濁各異,雖系風土稟受不齊,皆系造化之機,神運自然,氣數之理,在命已定。然而愚者自愚,智者自智,則天地何償愚之智之。唯是能發清靜心,立廣大愿。愿出世以度人,必聞道而自度。自度者,皈依三寶,受戒入定,修智慧以放光明,則愚者可智,而濁者可清。若不能持戒入定,智慧不通,無光可照,則清可濁而智可愚矣。《金剛經》云:我所說法,原無定法。此之謂也。

所講智慧光明,晃朗太玄,照燭法界,豈能出《玉樞寶經》之外哉。玉樞即真機。欲轉經者,先轉真機,密修福慧。只恐光明藏,不能開不能見也。安能察鬼神之形狀,握造化之樞機,參天地之化育,斡日月之運行,攝法界于黍米之中,定事物于未明之始,稱妙道之師,進天仙之境也哉!正是:見得光明藏,能聞至道根。若非修戒定,安得智光深。著相非真相,忘聞始可聞。聞思修入妙,自在海潮音。

十九神通妙用

諸子,上文所說智慧光明之道,《玉樞經》只用聞見亦泯。無聞無見,即已說盡妙用,現出神通了。諸子,《陰符經》云:“聾者視視,瞽者視聽。”古仙云:“靜聽不聞雷聲,熟視無見泰山。”《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已乎!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南華經》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參同契》曰:“耳目囗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諸經書中,所有妙言,說不可盡。觀世音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夫耳根為洩精之竅,非是洩那后天浮欲之精,乃先天太乙含真之炁,真元顯應之精。若內聽而塞其聰,則精不飛而生智矣。眼為洩神之竅,非是洩后天思慮之神,乃先天妙相靈覺之良知,太素氤氳之元神。若內視而返其明,則不外游而生慧矣。能持戒入定,則智慧生。智慧生,則水火交。水火交,則坎離媾。坎離媾,則天地泰。地天泰,則金木合。金木合,則魂魄會。魂魄會,則精氣化。精氣化,則神通現。神通現,則光明放。光明放,則功德圓。功德圓,則法身成。法身成,則道體彰。道體彰,則妙用行。妙用行,則眾生度。眾生度,則愿力滿。愿力滿,則大事畢。大事畢,則位證果矣。唯此一乘法,余二即非真。始終不出一誠字。

《中庸》曰:“不誠無物。”物,即是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即誠也,是即《易》云精氣為物,大學物格之物。精乃《尚書》精一之精。中即厥中之中。《法華經》曰:“有一寶,秘在形山,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皆莫不是此物。先退藏而后見也。”古歌曰:“若得此心無一物,眼前便是伏義時”。又何必神通妙用,又何必智慧光明。

這神通妙用,乃自己守戒道的真人現身說法,以度眾生,攝妄歸真之妙用。是以大智光中,慧施金臂,拔救諸生,出苦惱而入清靜。能使命促眾生而得長壽,能使災苦而變安樂。致國土清平,皆得延壽保命。使眾生純良方正,而除妖邪,驅強逆,殄魔怪。使眾生慈仁而不殺生害物。能使眾生保制劫運而冤消結解。能使眾生昏暗破而光明現。能使眾生百病痊而宿疾普消。能使眾轉愚成智,皈正棄邪。能使寡欲清心,攝情歸性。能使解脫無礙,超凡入圣。能使集福消災,生祥滅罪。能使出世成道,離苦登真。能使能修上乘,上升天堂,普領眾生,神游八極,超出天宮。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木县| 卢湾区| 西华县| 上林县| 江北区| 东平县| 方山县| 离岛区| 石首市| 客服| 湖州市| 新竹市| 青阳县| 东城区| 财经| 泌阳县| 武宣县| 陇西县| 青浦区| 仁化县| 延安市| 德庆县| 浪卡子县| 鄱阳县| 彭山县| 丽江市| 静乐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澳县| 临清市| 枣阳市| 台东县| 关岭| 岢岚县| 万山特区| 静宁县| 越西县| 光山县| 莲花县| 镇平县| 海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