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蘑菇定律
- 20幾歲學點心理學
- 墨墨
- 7573字
- 2015-12-28 12:01:28
通常,初出茅廬者往往不被重視,或被安排去做一些打雜的活兒,還會遭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甚至要代人受過。他們常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中,而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這個過程就像蘑菇的培育一樣,這就是“蘑菇定律”。幾乎所有初出茅廬者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這個階段又稱“蘑菇期”。在“蘑菇期”內,遭受冷遇、打擊是正常的現象。蘑菇的生長必須經歷一個受磨難的過程,人的成長也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什么是蘑菇定律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一批電腦程序員發現,剛從學校畢業的新人在參加工作后往往很難適應工作環境。發現這個情況后,這些電腦程序員便開始研究。經過仔細的探索,他們總結出了“蘑菇定律”。
通常,初入社會的新人都不被重視,往往被安排去做一些打雜跑腿的活,還會遭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甚至要代人受過。他們常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而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這些新人就像被培育的蘑菇一樣,會被置于陰暗的角落,還會被澆上大糞。蘑菇的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種人生現象就被稱為“蘑菇定律”,又叫“萌發定律”。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個“蘑菇定律”。當他們走出校園時,都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重用,應該得到豐厚的報酬。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資達不到預期,他們的夢想就會徹底破滅。這個時候,他們很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熱情,轉而消極地對待工作。對此,調整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要經歷蘑菇的萌發過程。可是,初入社會的新人往往都急功近利,一到崗位上,為了獲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就急于表現,發表輕率的言論。結果,不但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反而引來同事的反感,甚至還給老板留下夸夸其談、不知輕重的不良印象。
作為初入世者,應該知道,蘑菇出世是很少有人注意的,然而,最終總能夠出頭。所以,身在崗位上不要太急于表現,也不要埋怨報酬低或不被重用,而應該趁著年輕多積累一些資歷。
在湖畔生長著兩棵樹,一大一小,大的粗如熊腰,小的細若手臂。一次清理湖底淤泥時,人們把這兩棵樹鋸掉了,湖岸上便多了兩個樹樁。
有一天,來了一個花木工人,正準備挖掉這兩個樹樁,重新種植樹木。這時,一個散步的老人走了過來,對花木工人說:“大的不敢保證,小的一定會活。”
花木工人聽了老人的話,看了看樹樁,似乎不太相信。老人微笑著說:“你不相信?要不然你明年來看看。”
花木工人點了點頭,收起工具走了。
一年過去了,花木工人又來到了湖畔。他看到小樹樁上長出了手指粗的枝條,大樹樁上則長成了一圈灌木。花木工人很希望大樹樁上也長出粗壯的枝條來,于是,他便砍去那些多余的枝條,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3年后,這棵抽過多次芽的大樹樁在最后一根枝條枯萎后悄無聲息地死了。而小樹樁上的枝條,已經粗如小孩的手臂了。
當花木工人再次遇到那位老人時,他便把心中的困惑說了出來:“為什么大樹樁上的枝條不能活,而小樹樁上的枝條能活呢?”
老人告訴他:“其實,樹和人一樣,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運的,他們還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和機會。而到了四五十歲時災禍臨頭,就沒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和精力了。”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磨掉棱角適應社會、在最單調的工作中學習,這都是出頭之前的必經過程。早一點受磨礪總比晚一點遭受挫折強得多,因為年輕時還有從頭再來的機會。因此,在磨礪的過程中,一個人應該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少抱怨,主動自發地學習。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眾所周知,管理人員都要從基層小事做起,就連老板的兒子要接班也要從基層做起。
有家大公司老板的兒子大學畢業了,希望去父親的公司上班。而這位老板則另有打算,他準備讓兒子去另一家企業做基層的工作,讓他在那里鍛煉鍛煉,吃吃苦頭。
兒子并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一怒之下去了外國并發誓不回來了。
這位父親每當談到這里就微微一笑說:“我想讓他回來。但是我必須這么做。”因為他擔心兒子依賴他,指望他的幫助,從而失去自主生存與適應環境的能力。
后來,兒子回來了,帶著他的理念和投資,他對父親說:“如果不是您的‘狠心’,也許我僅僅是一個老板的兒子。而現在我是一個真正的老板,有了屬于自己的成功。謝謝您,親愛的父親。”
對于初出茅廬者,磨礪是必須的。無論是出于對其融入社會的考慮,還是身心成長的需要,這個“蘑菇”培育過程都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要知道,一個新人從基層做起,才能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的整體運作,日后工作方能得心應手;從基層做起有利于積累經驗、誠信和人氣,這是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從基層做起,可讓新人經受艱苦的磨礪和考驗,體驗人生奮斗的艱辛,企業也便于從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重視人才。
所以,對年輕人來說,“蘑菇”的經歷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過程。最初的“蘑菇期”將為日后積累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打下基礎。當然,也不能長時間一聲不響,那樣就可能被認為是無能者。在“蘑菇期”,必須走出心理囚牢,學會適當地表現自己,尋找機會脫穎而出。
在陰暗的角落里成長
從“蘑菇定律”來看,似乎每一個初出茅廬者都是非常郁悶的,這其中包括一些初次自主創業的人。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往往很殘酷、很不公平,然而,真正的社會就是這樣現實。
也許大多數人會對創業之初的人產生深切的同情,又對社會上處處流動著的不公產生強烈的不滿。然而,不爭的事實是,無論是歷史上的仁人志士,還是現實中的成功人士,都經歷過逆境,其中絕大多數人在年輕時都有過不幸的遭遇,經歷過荊棘與坎坷。
其實,逆境在弱者眼中是人生的不幸,而在強者眼中卻是命運的恩賜。有人說,逆境是鍛煉人的最高學府,每一次不幸都可以為人積累經驗和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講,逆境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真正的人生少不了逆境,只有經過逆境、挫折,磨煉了意志,才能在日后面對異常激烈的競爭。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是一位偉大的人物。年輕時,他因反對種族隔離制度而被捕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小島上整整27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3名看守總是尋找借口欺侮他。可以說,那時曼德拉的處境是非常凄慘的。
1991年,曼德拉出獄后,當選為南非總統。當年在監獄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應邀參加了曼德拉的就職典禮。曼德拉并沒有記下當年的欺辱,相反,他還恭敬地向3名看守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讓各國政要和貴賓肅然起敬。
后來,曼德拉解釋說,他年輕時性格很急躁,脾氣不好,正是漫長牢獄歲月的悲慘遭遇給了他思考的時間,讓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各種磨難的來臨,讓他的頭腦變得更加清醒,使他克服了個性的弱點,最終成就了輝煌。
樹木受過傷的部位往往會變得最硬。人的成長也一樣,經歷逆境的傷痛和苦難之后,才能變得更加強大。如果有一段磨難為自己的人生“墊底”,那么你的應對能力和承受能力也將提高。
英國政治家紀伯倫說過:“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人們不能到達黎明。”有些成功人士正是因為遭遇逆境,才有了震驚后世的驕人成就。
猶太人杜克·魯德曼是被學校開除出來的,狼狽的他跑到德克薩斯油田找到了一份工作。隨著經驗的豐富,他開始憧憬涉足野外鉆探業,夢想當一名獨立的石油勘探商。
有了這種想法后,只要手頭一有幾千美元,他就去租賃設備,鉆井取油。兩年之內,魯德曼打出了29口油井,然而,全部都是干枯的井,根本沒有石油。
等到了年近40歲,魯德曼仍然一無所獲。為了提高成功率,他便攻讀了地質結構、油層模型以及其他方面的地質學知識。經過努力學習后,他又租來一塊地皮進行第30次鉆探,結果這一次他的腳下冒出了巨大的油藏。
魯德曼的運氣并不如人們想象中的好,他每打4口油井,就有3口是枯井,因此,他自以為在生意場上遭受的失敗比任何人都多,不過,即便如此,年過花甲的他還是積累了非凡的財富。
真正的強者,都能夠正確地看待逆境,坦然地面對逆境,冷靜地分析逆境,善于變壓力為動力,在逆境中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一旦時機成熟就會“破繭成蝶”。
在逆境中開始自己的事業,雖然在天時地利上可能并不具有什么優勢,也許還會帶來很大的苦難,然而,一旦跨過這道坎,那么過程中所磨煉出的堅強品質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將會使你的事業在今后的發展中更加順利。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難擊垮,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
人生不可能一勞永逸,生命中的苦與樂誰也無法回避,是要用心體驗的。當遭遇困境時,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我們應對它的方法和態度。假如我們善于轉身向陽,就不會身陷陰影。順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可貴是頑強。“蘑菇定律”用得其法,在“陰暗”角落里也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由此可見,“蘑菇定律”其實就是一種“成功法則”。要知道,逆境雖然充滿荊棘,但卻蘊藏著成才、成功的機遇。雖然逆境對人的成長的確有諸多“不利”,然而,正如培根所說:“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如果能夠在逆境中默默堅持、勤奮努力,找到成才的機遇,必定能夠創造成功。
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
在生活中,不少年輕人好高騖遠,不屑于做日常工作中的瑣事。其實領導考查你正是從小事開始,所以無論領導交給你的事多么零散,或者根本不是你分內的事,你都要及時、充滿熱情地處理好。即使領導不再追問,也不可不了了之,一定要有一個交代。只有從“小事”做起逐漸得到領導的信任和肯定,才有做“大事”的希望。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原本是牙買加黑人,他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就是進一個大公司當清潔工,因為在這種大公司里,牙買加黑人只有這樣的工作可以做。
然而,鮑威爾沒有嫌棄這份工作,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認真。很快,他就找到了一種拖地板的姿勢,能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人還不容易疲勞。
老板觀察一段時間后,就斷定他是個人才,然后很快破例對他進行了提拔。
后來,鮑威爾把這件事情寫進了自己的傳記,他認為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個經驗: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通常,領導之所以不放手讓你單獨做大事,是因為他還不能肯定你是否具備這樣的實力。有時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人之前往往會用幾件小事來考查其工作作風、辦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這其中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萬萬不可操之過急。
其實,無論多么優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對年輕人來說,“蘑菇”的經歷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
野田圣子是日本郵政大臣,她剛參加工作時,曾在賓館的衛生間受訓,那是她生平第一次擦洗馬桶,野田圣子幾欲嘔吐。
當時,一位前輩看見這一切,便為野田圣子做了一遍示范。在清潔完馬桶后,那位前輩即刻盛了一杯馬桶水,然后一飲而盡。
看著前輩的示范,野田圣子驚呆了,她心中受到很大震動,從此端正了工作態度。受訓的最后一天,她也盛了一杯馬桶水喝了下去。
工作沒有大小,任何工作都有其價值所在。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就應該專心于自己的工作,不管這份工作多么卑微。
人生無小事,每做一件事情實際上都是對自身素養、品行、學識的一次修煉,千萬不要因為小或者低微就鄙視它,如果放棄做這樣的事情,你將失去一次修煉的機會。
阿基勃特曾經是一位小職員,在著名的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工作。在公司里,他有一個外號叫做“每桶4美元”。
原來阿基勃特工作特別認真,每次在出差住旅館的時候,他總要在自己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4美元的標準石油”字樣,包括在一些書信及收據上,也毫不例外地被他寫上這樣的字樣。
因此,同事們送了他這樣一個外號。“每桶4美元”這個名字很響,大家叫著叫著,反而忘了他的真名。
后來,“每桶4美元”的稱呼傳到了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耳中,他便說:“竟有如此努力宣揚公司聲譽的職員,我要見見他。”
于是,阿基勃特受到了洛克菲勒的邀請,他們一起共進晚餐。后來,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
一個小小的職員,一個小小的簽名,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嚴格說來,這件小事還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圍之內。然而,阿基勃特卻這樣做了,并堅持把這件小事做到了極致。盡管人們嘲笑他,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工作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些職員中,一定有才華、能力比阿基勃特強的人,阿基勃特之所以得到賞識,并且贏得成功,就在于他把簡單的工作做到了卓越,創造了聲譽。
在職場上,我們常看到有些憨厚、不起眼的人突然“咸魚翻身”,獨立擔任起一個大項目,而那些跳進跳出,什么都不屑的人卻一直給人做下屬。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每個人對于“蘑菇期”的反應不同。
剛進入職場的員工,很少有馬上就被委以重任的,往往是先做些瑣碎的工作。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工作,更不要敷衍了事,因為人們是通過你的工作來評價你的。如果連小事都做得潦草,別人自然不敢把大事交給你。
敢于面對現實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一段當“蘑菇”的經歷,這不是壞事,尤其是當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盡管“蘑菇定律”的做法不被多數新人認同,但是很多組織對這個管理方法大為信任,事實上,這種“蘑菇”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大有好處的。當幾天“蘑菇”,能夠消除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新人更接近現實,看問題更實際。
很多職場新人剛走出校園都滿懷理想與抱負,自以為才堪大用,因此心比天高。他們缺乏工作經驗,也缺乏擔當重任的能力,卻浮躁地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重用。很顯然,這是不現實的想法。
理想與現實之間原本就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通常,理想越宏偉、越美好,失望的幾率就越大。
有個學企業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畢業開始找工作時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名酒店管理人員。在參加招聘會時,他的做法就是非酒店管理的崗位不投簡歷。結果,用人單位看過他的簡歷后,大多以“沒有工作和管理經驗”為由拒絕錄用。
在經歷數次挫折后,這名大學生一度失去了信心。
后來,他去找職業指導師咨詢,得知自己是由于定位較高,職業規劃不切實際而遭到拒絕。于是,他便開始自降身價,求職時表示愿意從酒店底層做起,不久他被一家酒店錄用。由于有做酒店管理人員的想法,因此他工作十分努力。一年后,他對酒店的流程已經非常熟悉,并榮升為大堂經理。
在事業發展的初期,對于工作、生活存在理想化傾向,是人們普遍的心理現象。在起點,懷抱過高的期望值,雖然有利于對自身的激勵,但是與現實的職場環境是格格不入的。這個時候,應該放低自己的高傲心態,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勇敢地面對現實。
談起職場新人的應聘,有位人事經理就搖頭不已。他每天要看上百份簡歷,發現其中有些應屆畢業生的簡歷實在太荒唐了,一點工作經歷都沒有的人居然要申請經理的職位。
這些應聘者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現,讓用人單位感覺這些學生很不可靠。那位人事經理表示:“職場新人不管能力多強,總得從小處做起。經理職位是不可能讓剛畢業的大學生擔任的!”
職場新人獅子大開口,其勇氣“可嘉”,但是,工作光有勇氣是不夠的,而是要講實際工作能力的。就算有些人知識扎實,也不代表其實際工作能力強。因此,作為新人,進入職場時一定要對用人單位的需求多加了解,還要對自己進行準確的定位。
希米爾剛剛通過了國家考試,獲得了心理咨詢師的資格,一心想做一番大事業。可是她一連找了兩個月的工作,都因沒經驗而屢屢被拒。最后,她不得不放低要求,從助理做起。
讓她沒想到的是,就連助理的工作都有很多人競爭。經過一番努力,希米爾好不容易才被一家咨詢中心錄用,總算正式跨入了心理咨詢這一行。
然而,接下來的工作卻讓她感覺十分郁悶,因為這個“助理”的工作內容與她原本設想的有很大差距。本來她以為,助理就是跟著一位資深的咨詢師整理一些咨詢筆錄,偶爾還能提點建議。而實際上,這份工作確切地說還不如叫“接待員”或者內勤更合適。
每天,希米爾就是接聽預約電話,為咨詢的人安排時間和房間,在咨詢結束后收費、開票。半個月了,希米爾天天就做著這樣雜七雜八的小事。
希米爾連在咨詢現場旁聽的機會都沒有,她實在想不通,為什么公司不給自己提供學習的機會?有幾次她違反紀律,私底下在電話里直接為咨詢者提供咨詢,結果被主任發現了,狠狠地批評了她一頓,提醒她這樣“角色不對”。
希米爾很委屈,覺得自己的前途渺茫,她的工作熱情直線下降,接電話也沒有以前那么有耐心了。
有一次,打進電話的人很煩人,對方希望找咨詢專家。正好中心這方面的咨詢師有時間,希米爾就直接推薦了這個咨詢師。可是,對方卻問還有沒有別人,讓希米爾一個又一個地把每個咨詢師的情況作一番介紹。
一個電話打了足足20分鐘,這讓希米爾很不耐煩。后來,那個咨詢者竟然說:“我能理解,你們也有商業上的考慮,但你不要正好誰有時間空著就安排誰,然后糊弄我們是專家,只為了快點有生意。”
希米爾聽了這話,頓時火起,對著電話說:“我的工資跟每天接待幾個咨詢者一點關系都沒有,信不信隨你。”然后,她隨便應付了幾句就掛掉了電話。
這時正好有位咨詢師結束咨詢,在沙發上休息,希米爾便向她抱怨起剛才的事情。
那位咨詢師笑著說:“其實他并沒有懷疑你,他只是在懷疑咨詢中心。如果他來接受咨詢,也一定會懷疑他選定的咨詢師。我們與來訪者的咨詢關系并不是在他和咨詢師進入咨詢室時才開始的,而是從他們打通第一個電話時就開始了。我知道你很想做咨詢師,其實你已經在做很關鍵的工作了。”
聽完這位前輩的話,希米爾突然記起上課時老師一直強調:咨詢師不僅要聽對方說話的內容,還要從對方說話的口氣、用詞、聲音中聽出他的心態、情緒和性格特征。
想到這里,希米爾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離真正開始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到了新崗位遭遇“蘑菇期”并不奇怪,總想著擔當重任,受到重視是不太現實的。人要敢于面對現實,尤其是在自己缺少足夠實力的時候。不要好高騖遠,機會一般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隱藏著。初出茅廬者進入新環境,所有的工作都是陌生的,要有一種從零做起的心態。
當一個人被看成“蘑菇”時,不要一味地強調自己是“靈芝”,那是沒有用的,你應該面對現實,利用環境吸收營養,獲得經驗,用努力與汗水促使自己成長。有一天當你從“蘑菇堆”里脫穎而出時,那時人們自然會認可你的價值。
測試:看看自己的職場忍耐力如何?
在職場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如果缺乏忍耐力,職場旅途就會很辛苦。不妨做一個測試,看看你的職場忍耐力究竟如何。
在公交車上或者在地鐵里,鄰座睡著的人毫無知覺地把頭靠在了你的肩膀上,通常你會怎么做?
A視情況而定。
B不會覺得不快,不加理睬。
C用肩膀推回去。
D離開座位。
測試分析
A忍耐指數40%
你的忍耐力似乎表現得飄忽不定,如果上司或者同事投緣倒也無妨,但是一旦不如意,就會十分煩惱,甚至當即爆發出來。
B忍耐指數80%
你屬于硬干派,不會去排除壓抑,也不會逃避,而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時被上司猛訓,表面看起來滿不在乎,其實內心凄苦無比。
C忍耐指數65%
雖會有一定程度的反抗,卻未必能獲得成功。如果鄰座的頭幾秒鐘以后再度降臨,壓抑仍無法排除。對待同事也是如此,雖有不滿,卻不能說出,只能壓抑自己。
D忍耐指數10%
你為了排除壓抑會采取逃避態度。對工作不滿,就做逃兵,到哪里都是菜鳥,長此以往,累積經驗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