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千古奇冤,忠臣死節——伍子胥之死(2)

其二,鞭墳說。這種說法首見于《呂氏春秋·首時》,書中記載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而《彀梁傳·定公四年》中的說法是“撻平王之墓”。如果從文獻的時間上來推斷其真實性,由于《呂氏春秋》相傳是戰國時的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下門客編撰而成,成書早于《史記》一百多年,所言楚國史事在可信度上應該較《史記》更高。按照其中的說法,伍子胥只是鞭墳三百,而并沒有掘墓鞭尸。這種說法雖然存在著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可全信。因為僅從時間上判斷史料的真實性,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其三,否定說。《武漢大學學報》在1985年第三期上曾刊載過《伍子胥何曾掘墓鞭尸》一文,此文完全推翻了“鞭尸”和“鞭墳”的兩種說法。文章提出的觀點是,伍子胥不但沒有掘墓鞭尸,更沒有鞭墳泄憤,甚至都未曾參加攻破郢都的戰爭。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春秋》等記載史事最早且最有權威的典籍中都沒有半點筆墨提到過這件事情,而《左傳》更是僅僅用譴責的筆調記載了楚平王殺伍奢一家的事,對伍子胥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時,楚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也稱贊并自擬伍子胥,這說明伍子胥的確是忠于楚國的。

第二,吳國軍隊攻入楚國郢都的時候,正是孔子在世的時代。孔子的儒家學說最容不得亂臣賊子,如果伍子胥真的引吳入楚,并且掘墓鞭尸,那在當時可謂是罪大惡極,十惡不赦,但是孔子的言論中對此卻只字未提。

第三,《公羊傳·定公四年》明確記載了伍子胥忠君、不報私仇的思想:“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下為也。”這說明他主觀上也不愿做掘墓鞭尸之事。

第四,吳國伐楚時,以伍子胥當時在吳國的地位和能力來看,如果他真的對楚平王恨之入骨的話,那么他一定會在伐楚戰爭中自告奮勇、一馬當先,然而吳國伐楚的前線總指揮卻是伍子胥推薦的孫武,這就不能不讓人疑惑。

這個說法同樣存在著一定的道理,但是遺憾的是缺乏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伍子胥的“鞭尸”引來了后世的紛紛議論,究竟事實的真相是怎樣的,只能由讀者自己去判斷了。

五、諫不能用,含恨而終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兵攻打越國,結果被越王勾踐擊敗,并因此受傷,隨后身亡。

之后,其子夫差繼承了吳王之位,繼續重用伍子胥,并且提拔伯嚭做丞相。夫差謹記殺父之仇,加緊操練兵馬,于兩年之后打敗越軍。此時,越王勾踐眼見形勢不妙,就率眾表示愿意向吳王臣服。伍子胥知道勾踐野心很大,不可能真心歸降,于是向夫差勸諫說:“越王勾踐能夠忍辱吃苦,如果你不趁現在消滅他的話,以后一定會后悔。”結果夫差不聽從勸告,與越國和談。伍子胥私下和其他人說:“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國宮室將廢毀為沼池了。”

伍子胥像

過了五年,夫差聽說齊景公死了,國家政權十分混亂,便率領大軍北伐。這時勾踐在越國休養生息、臥薪嘗膽,一心想要消滅吳國,吳國已經危在旦夕。伍子胥敏銳地感覺到禍事近在眼前,于是數次進諫說:“勾踐吃東西根本不講究味道,衣食都很簡便。而且經常安慰死者,探訪病患。這個人不死,一定會成為吳國的大患,現在越國在我們旁邊,就好像人的心腹疾病一般,而大王您舍越國而去討伐齊國,這不是舍本而求末嗎?”夫差不聽,照樣率兵攻齊,結果大勝而還,并且威震鄒國和魯國。夫差從此不再重視伍子胥,對他的建議嗤之以鼻。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再次北伐齊國,越王勾踐采取了子貢的建議,集結了自己的軍隊幫助吳國作戰,并且用厚禮賄賂了夫差的寵臣太宰伯嚭。伯嚭從越國那里得到了好處,自然對越國很是喜歡,日夜替其說好話。伍子胥看透了越王勾踐的險惡用心,于是勸諫道:“越國是我們的心腹大患,現在大王相信他們的花言巧語貪圖攻齊,而齊國好比石田,對我們沒有什么用處。況且盤庚誥訓中說:‘有不恭順臣服的,要徹底毀滅,不留下后代,也別讓他們有地方耕種。’這就是商興起的原因。希望大王放棄攻打齊國而先攻擊越國。如果不這樣,以后后悔就來不及了。”但吳王還是不聽,反而改派伍子胥出使齊國。

伍子胥從齊國回吳之前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勸諫大王,但是大王不采納我的意見,眼見吳就要滅亡,你不必與吳同存亡。”于是把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牧,自己回到了吳國。太宰伯嚭因為素來與伍子胥不和,便向夫差進讒言道:“伍子胥為人剛愎,善于猜忌,對大王您有一股怨氣。如果不想辦法對付,恐怕會釀成大禍事。前些日子大王攻齊,伍子胥認為不可,結果大王大勝而歸,他因為感到羞慚而怨恨大王。現在大王要攻齊,伍子胥又自負地強做讒毀,希望吳國兵敗以夸耀他的計謀。現在大王欲自己帶領全國之兵攻齊,伍子胥因意見不受采納而裝病不上朝,也不跟大王同行,這樣會引起動亂。而且臣下派人暗中觀察,伍子胥在出使時將其兒子交付給齊國鮑氏。做臣子的,國內不得意便在外依靠諸侯,又自認是前朝重臣,現不受重視而心生不快,還望大王多注意。”夫差說:“我也早就注意到了!”

于是夫差派人賜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嘆道:“唉!讒臣伯嚭作亂,大王反要殺我。想當年,我幫助先王成就了霸業,當時你尚未被立為太子。后來爭立諸君,我在先王面前力保你繼位。而今你做王,本來打算分封吳國的一些土地給我,但我并不需要你報答,可現在你竟聽信奸臣的讒言來殺害長者。”伍子胥又對他的食客們說:“一定要在我墓前種梓樹,讓它長大做棺材用。挖出我的眼睛掛在東門,讓我親眼看著越寇滅吳。”說完便自殺了。吳王聽其言后大怒,令人將伍子胥的尸首裝進馬革漂在江上。吳國人民感到不舍,就替他在江邊建祠堂,并且將當地改名為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之后,便開始猛力攻打齊國,但是最終失敗而歸。兩年后,吳王召魯、衛兩國于橐皋集會,隔年在黃池大會諸侯,甚而號令周天子。越王勾踐卻在此時攻破姑蘇城,殺吳太子友,攻破吳國。吳王欲以重禮求和,但越國不允許。夫差羞愧交集,說道:“吾無顏見子胥也。”說罷,蒙面自殺。最終,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伍子胥的預言成為了現實。可見,伍子胥的確是一個擁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六、千古冤案,死亡真相

關于伍子胥的死,歷史上有過眾多的評價,但幾乎所有的學者和專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伍子胥的死是一個冤案。但是冤案的背后總會隱藏著深層原因。一個效力吳國的三朝元老,為何會淪落到最終自刎而死的悲慘結局呢?

1.伍子胥和夫差

伍子胥和夫差的關系,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根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上的記載,闔閭曾經向伍子胥詢問過太子的人選,伍子胥說:“今王欲立太子者,莫大波秦之子夫差。”并且他聲稱“夫差信以愛人,端于守節,敦于禮義。父死子代,經之明文”。結果闔閭欣然聽從了伍子胥的建議。因此可以說,夫差是伍子胥一手提拔起來的。所以當闔閭身遭不幸而黯然去世之時,登上吳王之位的夫差對伍子胥仍然是傾心相重。

但是夫差和伍子胥之間的矛盾,很快便暴露了出來。實際上,從夫差開始登上王位之時,他就在想方設法地削弱伍子胥在吳國的權力和地位。最能表現雙方矛盾的,就是伯嚭的升遷。《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伯嚭從大夫升為太宰,并且掌管了訓練吳國軍隊的權力,就有了和相國伍子胥并肩的地位和權力,這就等于將伍子胥的相權一分為二,也就分化了伍子胥作為相國的權力。

那夫差為何要分化使他登上王位的“恩人”伍子胥的權力呢?這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

春秋時期的大環境,使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經是有名無實,再不具備控制地方諸侯的力量,由此也開始了一個列國紛爭的大動蕩、大分裂時期。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各國實力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甚至具備了和中央相抗衡的實力。但同時這些國家之間也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出現了清晰的強弱分化。于是,諸侯國之間互相兼并,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一方面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各國的兼并與爭霸又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諸侯吞并的非常時期,成為這個動蕩天下的霸主,是所有割據一方的諸侯們共同的渴望。因此,他們為了達到這個愿望,不得不拉攏和網羅眾多的人才,以壯大自己的力量。而當這些人才在國家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其必然會掌握更多的權力。當這些權力被過分地下放到官僚手中時,諸侯王權的行使,實際上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如果諸侯想要將王權收回手中,一個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對這些實際掌握權力的官僚進行打壓和排擠。因此,伍子胥和夫差之間的矛盾,是在夫差登上王位時就已經注定的。換而言之,伍子胥和夫差之間視同水火的原因,就在于奴隸制社會中王權和相權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

在闔閭時代,由于吳國的實力仍然很弱小,吳王為了勵精圖治,不得不將手中的權力放手交由伍子胥等人,這是為了發展壯大;而當夫差繼位時,吳國的實力已經相當強大,夫差自然不可能再聽憑伍子胥的指手畫腳了,他首要的目標不是攘外,而是安內。因此,他對伍子胥的建議充耳不聞,并且通過提拔伯嚭的辦法,在無形中將伍子胥的相權置于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如果說在登上王位之初,他還對三朝元老的伍子胥心存一定的安撫和尊重的話,那么等到他不聽伍子胥的勸告而伐齊、大勝而歸的時候,他已經“益疏子胥之謀”了。

夫差疏遠伍子胥,漸漸將他的權力架空,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伍子胥有功高蓋主的嫌疑。伍子胥死后,吳國的百姓都自發地為他祭祀,甚至在江浙一帶,還保留著端午節祭奠他的傳統。可見,伍子胥在吳國是很得人心的。對于一個如此得民心的人,夫差怎么能夠不忌憚、不懷疑呢?

也有學者認為,夫差之所以疏遠伍子胥并最終將其賜死,是因為伍子胥在伐楚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殘暴和兇惡的一面,這讓夫差不得不防著他有朝一日對自己下手。但這個觀點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疑點。

首先,伍子胥究竟有沒有參加伐楚戰爭仍然存疑,而且從后世的評價來看,伍子胥忠于吳國,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夫差沒有必要自斷其臂。

其次,根據《史記·吳太伯世家》的記載,吳軍進入楚國后,“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報父仇”。如果相信這段記載,那么“鞭尸”的就不只是伍子胥一個人,還有夫差繼位后被扶為太宰的伯嚭。若是伍子胥因為伐楚時的暴行而遭到夫差的算計,那么為什么犯下同樣錯誤的伯嚭卻能夠逍遙自在呢?

2.伍子胥和伯嚭

眾所周知,伍子胥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伯嚭向夫差進讒。這就有了疑問:伯嚭和伍子胥同為楚國舊臣,同為吳國新相,甚至伯嚭還是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的。那么伯嚭為什么要害伍子胥呢?

理由很簡單:這是宮廷權力爭斗的結果。根據史書記載,伯嚭本是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為人好大喜功,貪財好色,是個紈绔子弟。伯嚭的父親伯郄宛,是當時的楚王左尹(即左丞相),因受到了少傅費無忌的嫉恨進讒,被貪得無厭的楚令尹(即國相)子常所殺,并被株連全族。

伯嚭很幸運地逃了出來,并且在伍子胥的引見下,見到了當時的吳王闔閭。這個時候的伯嚭,上無片瓦之地以安身,下無尺寸之地以立足,對伍子胥恭敬相從,自然也不會引起伍子胥的猜疑。

然而真正看透了伯嚭的是吳國的大夫被離。他曾詢問伍子胥說:“您認為伯嚭可以信任嗎?”伍子胥回答說:“我與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沒聽過《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憐,同憂相救’么?就好比驚飛的鳥兒追逐著,聚集到一塊,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誰能不愛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

被離對此不以為然。他提醒伍子胥道:“您只看見了他的表面,沒有看到其內心。伯嚭這個人,鷹視虎步,本性貪佞,專功而擅殺。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后定會受到牽累。”伍子胥不信。當時他也不可能會想到被離的話會在日后應驗。

等到闔閭去世、夫差即位的時候,伯嚭已經位居太宰。太宰掌管吳王內外事務,與王室聯系緊密,因此很容易接近夫差。久居伍子胥之下的伯嚭,自然不會放過這樣提升權力的好機會。伍子胥做夢也不會想到,那個曾經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同鄉,轉眼之間已成為了自己的敵人。

伯嚭陷害伍子胥,一方面,是因為他希望在權力的爭奪中獲得勝利,取代伍子胥在吳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伍子胥屢次勸諫吳王除掉勾踐和越國,阻擋了他的財路。所以他必然要除掉這個擋住他榮華富貴的攔路石,以便獲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伯嚭陷害伍子胥,是因為自身的利益使然,他的貪婪讓他不能忍受伍子胥的做派。只有借吳王之手除掉伍子胥,他才能夠獲得更多的財物和美女,才能夠成為吳王之下的第一人。這一點,被離看到了,可惜的是,伍子胥卻沒有察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瑞金市| 黄冈市| 天峨县| 宜川县| 衡阳市| 永仁县| 迁安市| 西林县| 青海省| 蒙阴县| 灵台县| 大城县| 建平县| 红安县| 仪陇县| 外汇| 休宁县| 古田县| 贡觉县| 西充县| 北流市| 湖南省| 玉环县| 即墨市| 清丰县| 三穗县| 隆安县| 宝坻区| 新龙县| 南安市| 宜黄县| 勃利县| 温泉县| 昆山市| 姚安县| 江西省| 镇巴县| 芜湖县| 乐都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