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軍事家,對于伍子胥的死,后世有著諸多爭議,屈原曾賦詩詠嘆道:“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憂。”孔子的學生子貢也說:“胥執忠信,死貴於生。”然而到了宋代,儒學家魏了翁卻指責伍子胥“叛國”,稱他為“逆臣”。此后,關于伍子胥的爭議之言不絕于耳,對于他的評判也是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伍子胥的自殺與吳王夫差不納忠言,阻塞他進諫之路有關。伍子胥的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冤案,他的離去是多方作用的結果,是當時的形勢造就了伍子胥的冤案。
一、國仇家恨,懷志出逃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是當時楚國的大夫。伍子胥少年時就好文習武,才藝過人,性格勇敢,足智多謀。伍子胥的先祖曾經因為向楚莊王直言進諫而聞名國內,因此伍子胥的家族在楚國相當有名。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在當時擔任楚國太子建的老師,太子建的身邊還有一名少傅叫做費無忌。費無忌為了受寵于楚平王,曾想著離開太子到楚平王的身邊。于是他四處詆毀太子,還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伍奢知道費無忌想要讒毀太子,勸楚平王不要聽信小人之言而傷害了骨肉之情。平王一氣之下,就把伍奢關押起來,并且派人召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入宮,并且聲稱如果他們不去,就把伍奢殺死。
伍奢的大兒子伍尚聽說了之后,就準備入楚都。臨行前,他對弟弟伍子胥說:“我知道這一走會有去無回,但是如果我不去,我們兄弟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你有能力報仇,因此你可以逃走,我去送死。”于是伍子胥出逃,伍尚到了楚都,和父親一起被殺害。
伍子胥出逃后,在宋國和太子建會合,此后一直在各個小國之間輾轉。一心想回國奪政的太子建在一次政權斗爭中被殺,伍子胥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往吳國。
可是當時要去吳國,就必須經過吳楚兩國交界的韶關。而楚平王早就下令在楚國各地懸賞捉拿伍子胥,因此各地盤查得都十分嚴格。伍子胥和公子勝經過一番喬裝打扮才逃出了韶關。
關于伍子胥逃脫追捕一事,民間流傳的另一種說法是:伍子胥在當時嚴格的盤查下不敢過關,只好帶著公子勝四處躲藏,到處避難。伍子胥當時背負著深重的國仇家恨,心緒難平,眼見投奔吳國報仇的計劃難以實施,竟然一夜之間愁白了頭。
幸運的是,在這樣的危急時刻,一個名叫東皋公的隱士幫助了伍子胥。他讓一個相貌酷似伍子胥的朋友假扮成伍子胥出關,而把真正的伍子胥化裝成一個砍柴的老人,乘機逃出了韶關。
《史記》記載:伍子胥逃出韶關后,楚國的追兵已經趕來。這時,江上一個漁翁見到情況危急,于是送伍子胥過江,幫助他擺脫了追兵。伍子胥很感謝漁翁,于是將自己佩戴的價值百兩黃金的寶劍送給漁翁作為謝禮,但是漁翁卻拒絕說:“楚國的法令之中,抓到您可以賞粟五萬石,爵拜執珪(楚國最高爵位,又稱上執珪),哪里是您這把價值百兩黃金的寶劍可以相比的呢?”可見在當時的楚國,伍子胥是很得人心的。
伍子胥出逃之后,還沒有到吳國就生了病,一路上靠乞討才到了吳國。伍子胥懷著對楚平王的憤恨,隱忍保身,為日后復仇做好了鋪墊。
二、韜光養晦,靜待時變
伍子胥投奔吳國時,吳國的實力還很弱小。當時是吳王僚當政,公子光為將。伍子胥通過和公子光結識,借用公子光的關系得以與吳王見面,后吳王任用他為大夫。
后來,楚國的邊邑小國鐘離和吳國邊邑的卑梁氏之間產生了矛盾,楚平王派兵伐吳。吳國也不甘示弱,派出了公子光討伐楚國,結果攻克了楚國的兩個地方。然而當伍子胥勸公子光乘勝進軍,攻破楚國時,卻遭到了公子光的反對。公子光私下里對吳王說:“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王殺害了,他是想趁此機會報私仇。我們如果因為這件事而進攻楚國,是不會成功的。”吳王僚聽從了公子光的話,就此罷兵。
據此,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要自立為王,為了避免卷入這場吳國宮廷內部斗爭,他向公子光請求和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退居鄉野。公子光希望他幫助自己奪取吳王之位,伍子胥自然不會同意。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自己退到了幕后。
這對伍子胥來說,是個一箭雙雕的計策。一方面,他自己可以在安全的幕后觀察時局的變化;另一方面,他又可以通過自己的朋友,來了解宮廷內的動向。這樣,伍子胥表面上退出了宮廷,實際上卻時刻關注著形勢的變化,等待著大展宏圖的機會。
三、振興吳國,能力盡顯
伍子胥很快就等到了絕好的時機。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太子軫即位,即楚昭王。吳國想乘楚國內部更替、政權不穩的時機派兵去攻打楚國。可是戰爭并沒有像吳國想像得那樣順利,吳軍被楚軍截斷了后路,被圍困在楚國境內。公子光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就和專諸商議乘國內軍力空虛的時候發動武裝政變,推翻吳王僚,自己取而代之。最終公子光借著一次酒宴的機會刺殺了吳王僚,成功地奪取了吳國的王位,即吳王闔閭。
由于專諸在刺殺吳王僚的行動中身亡,闔閭又把隱居的伍子胥召回了朝廷,并且讓他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而在這時,楚昭王殺了大臣伯州犁,他的孫子伯嚭逃到了吳國,吳王把他用做大夫。從此,吳國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吳王闔閭是一位很有政治遠見的政治家。他一上臺,就意識到吳國要強盛就必須改革,而改革就要用人。他首先啟用伍子胥,讓伍子胥參與國家政事。《吳越春秋·吳王僚使公子公傳》在評價伍子胥在吳國的貢獻時說:“為人少好于文,長習于武,文治邦國,武定天下,執綱守戾,蒙垢受恥,雖寬不爭,能成大事。”不僅如此,伍子胥還善于發現和推選人才。公元前512年,伍子胥七次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使吳國又多了一位武將。
伍子胥在闔閭做了吳王之后,很快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和見識,吳王對他十分看重。闔閭在與伍子胥談論安邦定國、興霸王業的改革綱領與目標時,伍子胥提出了“凡欲安君治民,興霸王業,從近制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斯則其術也”的具體改革方略。對于伍子胥的這一方略,吳王十分贊賞,并加以實施。這一改革方略總概起來,不外乎三個方面:
在政治上,選賢任能,內修法制,強化奴隸制政權。要強化統治秩序,就要修改和完善法制法令。伍子胥具體修改了哪些法制法令,已經無據可查,但根據史書的記載,他修改法制是相當成功的。《呂氏春秋·本味》說:“子胥乃修法制”,所以老百姓能“行其令”,“明于法禁”。
在經濟上,伍子胥主張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儲備,為吳國日后爭霸天下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為一個軍事家,伍子胥深知糧食之于戰爭的重要意義。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豐足的糧草作為保障,吳國爭霸天下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他強調發展生產,主張擴大耕地面積,動員吳國人民從事農業,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幾年的努力,“城郭成,倉廩實”,完成了廣積糧的工作。
在軍事上,伍子胥主張高筑城墻,增強吳國的防御能力;提高軍隊素質。吳國想要爭霸,最直接的競爭對象首先是楚、越。因此,為了防備楚和越的進攻,吳國在城防的建筑上,針對這兩國做了精心的準備。“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之閶門以通天氣,因復名之破楚門”,“欲東并大越,越在東南”,“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立蛇門。吳在辰,其位龍也,故小城南門反羽為兩鯢,以象龍角”。在城防的建設上,吳國采用了大城套小城的總體規劃與建筑模式。伍子胥以象天之八風,建了八個陸城門,以象地之八卦,建了八個水城門。《吳都賦》記載說:“通門二八,水道陸衢。”《吳地記》也有著同樣的記載:“八門皆通水陸”。同時,伍子胥還在城中縱橫間挖掘了許多叫做“百尺瀆”的小河,相互通連,江海相接,成為當時吳國運送糧食和裝備的主要運輸通道。此外,吳都的雙層結構,也加強了吳國的防御力量。吳小城,周長6公里,是吳王及吳國貴族們的居住地。吳大城,周長近25公里,城內駐有軍士,設有兵營和倉庫,水陸相通,進可攻,退可守。同時,大城還是吳國手工業和商業的聚集區,也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在提高軍隊素質上,吳國做了兩方面的準備:一是“選練士習戰斗”,主要“習術戰,騎射御之巧”。伍子胥把孫武推薦給吳王闔閭之后,孫武就成為了當時吳國軍隊的訓練總指揮,“威行于眾,嚴行于吏,三軍信其將畏(威)者”,大大提高了吳軍的戰斗力和軍隊素質;二是鑄造精良兵器,主要用于裝備步軍與水軍。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經過伍子胥改革,吳國的冶鐵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吳軍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提高。
伍子胥在吳國進行的社會改革,使得吳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成為了當時割據一方的大國。吳王闔閭也開始積極準備對各國發動戰爭,吳國的爭霸之路就此拉開了帷幕。
四、大仇得報,鞭尸疑云
在伍子胥社會改革的推動下,吳國很快就成為了雄踞東南的一方強國,國力日盛。吳王闔閭也開始了他天下爭雄的霸業。闔閭即位不久,就連連對楚、越兩地用兵,并且連續攻克了楚國的舒地、六蠶以及居巢。其間,伍子胥還曾在豫章大敗楚昭王,粉碎了楚國的反擊。
對楚國戰爭的節節勝利,讓吳王闔閭滅楚的決心更加堅定。到了第九年,吳王闔閭向伍子胥和孫武詢問,伐楚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兩人建議吳王與唐國和蔡國合作,聯合伐楚。闔閭聽從了他們的計謀,準備攻打楚國。
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蔡國大舉進攻楚國。這場戰爭的艱苦程度遠遠超過了雙方軍事家的估計。雙方經過多次交戰,傷亡慘重,最終吳國接連五戰都獲得勝利,一直打到楚國的都城郢,楚昭王倉皇出逃,吳王遂入主郢都。至此,吳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對于伍子胥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他終于可以一償心愿,大仇得報了。吳軍進入郢都后,伍子胥四處搜尋楚昭王的下落,但是都沒有找到。盛怒之下,他挖開了楚平王的墳墓,鞭尸三百下,以消除自己的心頭之恨。這件事引起了楚人申包胥的不滿,他向秦哀公去求救。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義所感動,于是派了五百輛兵車救援楚國,并且擊敗了吳國。吳王闔閭撤兵回國,楚昭王也得以回到郢都。
此后,吳王闔閭更加重用伍子胥,在伍子胥與孫武的輔佐下,吳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國勢極為強盛,威震天下。
然而伐楚的戰爭,也成為了后人對伍子胥個人評價的分水嶺。東漢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一書中,還提到了伍子胥“令闔閭妻昭王夫人,伍子胥、孫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東周列國志》則聲稱昭王夫人后因不堪其辱而自殺。對伍子胥“倒行逆施”的譴責之聲也由此開始。
但對于《吳越春秋》中的這個記載,也有很多學者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以伍子胥當時的身份,“妻子常、司馬成之妻”還有可能,但怎么能“令闔閭妻昭王夫人”呢?這既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邏輯。
此外,關于伍子胥鞭尸的故事,中間還有一個插曲。據《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申包胥和伍子胥原本是一對好友。伍子胥從楚國逃亡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滅掉楚國。”申包胥則表示自己一定會保衛楚國。伍子胥回到楚國后,申包胥看到伍子胥為報私仇而帶領大軍滅了楚國,甚至還要鞭笞死人來出氣,就派人對伍子胥說:“你的報仇未免太過分了!我聽人說,人多可勝天,但天道也能破人謀。你從前是平王臣子,現在卻侮辱他,難道這不是喪盡天良的極致嗎?”伍子胥對來人回復說:“我老了,日子有限,已經像快要落山的太陽,但路途仍然遙遠,我急于報仇,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做這樣違背常理的事情!”
這就是成語“倒行逆施”的由來。其實,關于伍子胥鞭尸的故事,古代文獻中一直存在著“鞭尸”和“鞭墳”兩種不同的記載,而近年來,學者們甚至又提出了一種完全否定“鞭尸”和“鞭墳”的第三種意見。
其一,鞭尸說。“鞭尸”的說法最為普遍,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伍子胥鞭尸的這段經歷也做了記載。《史記·吳太伯世家》說:“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報父仇。”《史記·伍子胥列傳》則更為詳盡:“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可見,此事應當是有一定根據的。西漢另一位學者楊雄的《法言·重黎》也采用了這種說法,并且還批評伍子胥“鞭尸籍棺,皆不由德”。到了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除記有“掘墓鞭尸”的情節外,更增加了“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的細節。照此看來,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說法,至少在漢代的時候得到了更多學者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