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事物的好奇與探知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應該孤注一擲,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而應該在愛的指引下讓孩子去體會學習的樂趣,這樣孩子就會漸漸地愛上學習,從而培養他持久的學習能力。
作為家長的你,千萬不要“低度評估”自己的孩子,否則有一天孩子會證明給你看:你是錯的!
“慢孩子”=“笨孩子”嗎
15歲的趙瑩自述:“從我記事起,媽媽就說我不聰明,學什么都比別人慢半拍,而周圍人私下里都叫我傻姑娘,就連和小伙伴做游戲,我都永遠只能扮演上當受騙的角色。”
原來,趙瑩在上小學時,成績就屬于中下等,其實,她一直非常努力地學習,但做事總是慢半拍,為此父母和老師就不太喜歡她。有一次,趙瑩上課回答問題,老師說她回答的聲音太小了,就讓她到門口罰站。
雖然學習不是趙瑩的強項,但她酷愛音樂。對此,媽媽卻總是說:“音樂能當飯吃呀?”從上學起,趙瑩就特別喜歡上音樂課,老師教的新歌,她只要聽一遍就能記下旋律,歌詞也能記住一大部分,但是在報名參加班級合唱團比賽時,老師卻不允許她參加,原因是怕她跟不上節奏,拖班級的后腿。老師之所以這樣評價趙瑩,是因為他從來沒聽過她唱歌。
面對這樣的老師和同學,趙瑩覺得很失望,很不開心。好不容易熬到了上中學,她很高興,終于可以告別這個不開心的環境,重新認識一些老師和朋友了。
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她發現,中學老師也同樣喜歡那些機靈、活潑的同學,而對她這樣成績的學生,老師的態度則比較嚴肅,甚至是苛刻。有一次,快下課時,趙瑩無意識地舉了一下手,老師就當眾問她是不是想早點下課。對此,趙瑩覺得很委屈,但是老師沒有給她解釋的機會。難過的她只好回家和父母說,可是父母認為老師說得沒錯:“上課時間,你為什么就不能安安穩穩地坐著呢?非弄出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小動作?”
一個學期過后,趙瑩的成績還是比較差,語文老師則當著同學的面問她:“難道你不是中國人嗎?連作文都寫不好。”課后,同學給趙瑩起了很多外號,有些調皮的同學則干脆叫她“大笨蛋”,此時,她感到很郁悶,不再喜歡和同學們玩,認為大家都看不起她,從那時起她就顯得很孤立。
父母認為趙瑩的成績很差勁,擔心她考不上高中,所以就請了一個家教老師。這位老師雖然講得很好,但是脾氣卻很壞,題目只講一次,就直接問:“遇見類似的題就這么做,明白了吧,很簡單吧?”有時候,如果趙瑩有疑問,老師就會很不耐煩地說:“這么簡單的問題都聽不懂,你是不是腦子不夠用?”
從那以后,即使趙瑩聽不懂,也不敢再問老師了,她害怕看見老師不耐煩的表情,更怕聽到她的批評聲。所以老師每次問她,她都糊里糊涂地點頭,其實十次有八次都沒有真正弄懂。即使是同一類型題,只要稍稍變換一下,她就不會做了,對此老師非常氣憤,就對她的父母講,趙瑩進步很慢。就這樣,趙瑩感到父母不再對自己抱以希望,老師對自己也漠不關心,在她看來,自己進步一分,別人已經進步了十分,而且她認為自己永遠都趕不上其他同學。
轉眼間,趙瑩已經上初二了,雖然家長對她不抱以太大的希望,但還是希望她能夠考上高中。然而在期中考試時,她有一門才考了四十幾分,這令父母對她失望透頂。
班里有個恃才傲物的男生,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很受老師的寵愛,在他得知因趙瑩的成績拖了班級的后腿時,就當面說她是“弱智”,趙瑩非常氣憤,就和他吵了起來,爭吵之中,男生還打了她一下。事后老師并沒有問明原由,就直接批評趙瑩,說她“小心眼,為一句話就和同學吵架”。
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趙瑩,她為此失眠了好幾天。她實在想不通,為何老師認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修養就肯定高呢?
放暑假后,趙瑩就此事和父母談了好幾次,想讓他們幫助自己解釋清楚其中的道理,可是不知為何,趙瑩的話他們就是聽不進去,而且還說她是個“不上進的孩子,不知道學習,還不讓別人批評”。
因為周圍人總是罵趙瑩笨、反應慢,所以她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個笨小孩了。因此,她總是留心廣告上提高智力的產品,既想和媽媽說買一些回來試試,又怕吃出什么問題;也因此,只要見到關于智商測試的相關知識,她就很感興趣。趙瑩說:“我很想知道那些智商較低的人都去哪里上的學?低智商的人能否治愈?”有一階段,她每天晚上都在想這些問題。因為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趙瑩曾經哭過、鬧過,為此還絕食、離家出走過。對此,父母總是指責她。爸爸說:“老師教過的知識,你就應該會,否則只能證明你不努力。”媽媽說:“學習是學生的天職,為什么你總是逃避責任?”
有些孩子只是反應慢,并非笨,如果能給這些孩子多一些關愛,少一些責備,相信他們會樂觀地學習、生活,而不是自卑、膽怯地面對生活和學習。
改變讓孩子變笨的教育方式
第一,興趣永遠第一。
一位蘇聯的教育家在給學前班的兒童上課時,準備了一個“發言球”,先是提問了“2+3=?”,然后將球從講臺上扔出去,接到球的孩子就說出答案。為此,孩子們學得很高興。在場的聽課老師卻很不解,認為這是多此一舉的行為,直接提問不就可以了嗎,干嗎還要多出一個“發言球”?
教育家則回答說:“沒有‘發言球’,當然也可以提問,但孩子也就沒有發言的興趣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卻被很多家長熟視無睹,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愛學習,越來越聰明,那就應該激發、呵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第二,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孩子獲取成功時,才能體驗到快樂,此時,頭腦中會釋放出“腦內嗎啡”,這種化學物質會驅使孩子想重復這一經驗。那么,從這一角度講,我們可以說:“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玩游戲、搭積木、做手工、參加競賽等活動中,家長應適當引導,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讓孩子在游戲中體會勝利的喜悅。當孩子第一次掃地時,即使掃得不干凈,也要大聲夸贊他干得真棒,此時,孩子會體會到快樂,對自己的能力也會充滿自信!
對孩子來講,各種實踐都是一次學習機會,如果我們能為孩子“找到一株矮蘋果樹,讓他們踮起腳就可以摘到蘋果”,那么,一次次的成功體驗就會讓孩子體會到快樂的滋味,從而信心十足地邁向更高的目標。
第三,失敗了沒關系。
在幼兒園中,老師要求每位小朋友左右手拍球各30次。易若的協調能力較差,拍到20多次時,球就滾到了一邊。此時,易若急得眼淚在眼圈中打轉,兩眼直直地望著老師。老師怎么給她打分呢?打“×”,說明她失敗了;打“☆”,又不符合事實,而且還失去了游戲的趣味性和真實性。能否打出一個既不失敗又不成功,且能讓易若接受的記號呢?
只見老師悄悄地在易若耳邊說:“你拍得非常好,只差幾個球就可以成功了。”然后,轉身回到黑板前畫上一個缺一條邊的“☆”。易若破涕為笑,承認自己與其他小朋友只差一點點。
孩子的世界也有輸贏可分,怎么給孩子評分可是一門藝術,雖然缺條邊的“☆”不代表成功,但這并非是最終結果,僅僅是一個過渡而已,因為她離成功只有一步之差。老師這種鼓勵的做法,會使易若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滿自信。事實證明,易若出色地完成了第二次拍球的任務。
這一次,老師不僅給她打了一個“☆”,還在第一個缺條邊的“☆”上添了一條邊,以此鼓勵易若不怕失敗、繼續努力的可貴精神。
當孩子為“失敗”難過時,家長不應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或是以憐憫的態度視之,更不應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要知道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越變越笨。家長不妨換一種方法,讓孩子明白誰都會遇到失敗,錯誤人人都會犯,而聰明人會勇敢地面對,從中汲取失敗的教訓,從而繼續努力,奮發向上。
棍棒催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些家長奉行“棍棒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的古訓,出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愿望,他們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文的不行,就來武的。為了實行這種強制性的管教方式,還謅了一套“小樹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的理論。在這種近乎愚昧的教育理念的驅使下,使孩子受了很多皮肉之苦,嚴重的還會給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終生遺憾。
家長要知道,打孩子不僅是違法的,而且從人體科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身上的任何部位都是不能打的。盛怒之下的父母,下手往往會無情,輕則孩子被打的部位會紅腫、軟組織挫傷,重者則會出現脫臼、骨折,甚至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從而遺憾終生。
在“家長制”的長久影響下,很多父母都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普遍認為孩子年齡尚小,家長有權利規劃孩子的未來發展,只有用權威或是嚴厲的教子方式才能管教好孩子,將來孩子才能夠成才。有些家長更是認為,只有讓孩子體會到身體的痛楚,才能更好地成長。
《信息時報》曾經在母親節當天刊登過名為《嫌女笨,母親情緒失控一摑掌釀成慘劇》的報道。母親殺害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小夢雨,這一事件引起了市民以及教育專家對家庭暴力以及傳統教育方式的審視與反省。有專家認為,小夢雨正是這種傳統教育的受害者之一。
案例回放——女兒因不會數數而招來耳光
小夢雨的媽媽在臨時居住地輔導女兒學習,要求11歲的小夢雨從1數到100,并把這些數逐一寫到本上,然而小夢雨想了很久,也沒寫出來。頓時,媽媽火冒三丈,揮手便打了她幾個耳光。之后小夢雨說想去衛生間,然而當她從衛生間出來走到臺階上時,卻不小心摔倒在地,頭部重重地磕在了地板上。媽媽見狀更加生氣,于是便開口大罵她不好好學習,找借口上廁所還能摔倒,然后又重重地給了她幾個耳光,還把她推倒在地。這一次,小夢雨的頭部又重重地撞在了地板上,當即陷入了昏迷狀態,而且四肢也開始抽搐,呼吸急促。悲劇發生之后,小夢雨的媽媽不僅沒有及時施救,反而喪失理智,將女兒殺害,并且拋尸荒野,謊報假案。
法醫在給小夢雨驗完尸之后,得出一個震驚的結論:小夢雨的身上除了有明顯的致命傷痕之外,全身表面有多處陳舊性創傷。
在審訊小夢雨的母親杜某時,她交代了曾經因為各種小事情虐待過小夢雨。
對傳統體罰教育說“不”
這件事情被廣大網站爭相轉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專家建議廣大家長應該反思傳統的棍棒式教育。
有位母親說:“有時候兒子非常淘氣,氣得我真想把他打死,可是打過之后,我又會心疼地掉淚。因為他膽子特別小,受批評時會嚇得直哆嗦,雖然我看著也很心疼,可是,過5分鐘之后他又會忘了。有時候,我越不讓他玩,他偏要玩,不許他說的話,他偏要說,氣得我直罵他是‘純粹的二百五’。”
對處于成長階段的孩子而言,賞識教育可以增強其自信心,維護其自尊,挖掘其潛力,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與打罵教育相比,賞識教育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煉,增強孩子的個性和能力,有利于獨立性的發展。反之,在高壓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后性格較為內向,做事缺乏主見,常常優柔寡斷,或是不合群。如果小夢雨的媽媽早點認識這一點,就不會釀成悲劇了。
年輕有為的張小姐說:“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父母從來就沒打罵過我。”從小到大,張小姐的成績一直非常好,直到順理成章地考上重點大學。
打與不打、罵與不罵,只是一種教育方式,只要方法正確,即使不打、不罵,也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孩子遇到問題或是困難時,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而不是一味地打罵。
逾七成家長有打罵孩子的現象
據調查,有七成家長體罰過孩子,他們普遍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實際上,體罰只會使孩子產生自我封閉的心理,從而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盡管如今的社會都崇尚賞識教育,但中國式“不打不成器”的傳統家教觀念已經根深蒂固。部分家長總是無奈:雖然打孩子不好,但是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教育方式。那么,到底目前有多少家長對孩子施行過暴力或是打罵呢?某報記者隨機在某市街頭對10位家長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6位家長會“偶爾”打罵孩子,有兩位家長會“經常”打罵孩子,只有兩位家長“從未”打罵過孩子。
少部分家長認為,打罵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有打罵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他們普遍推行“不打不成器”“棒棍出孝子”“打了他才不會再犯”的教子理念。
一位姓孫的母親坦言,自己讀三年級的兒子非常淘氣,學習也不認真,常常粗心大意,成績也總是跟不上,每次輔導功課都得使用強制手段,不打是不行的。雖然她知道打罵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成績也未必能跟得上,但她表示,每次看到兒子糟糕的成績時,她的火氣就抑制不住地爆發了,只有用打屁股的方式來懲罰兒子。
而艾先生在教育孩子時就比較理智。艾先生的兒子今年已經12歲了,艾先生說:“我從來沒體罰過孩子,濫用懲罰措施只會破壞我們之間的親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