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鳥兒,人類因為好心放生這些鳥兒,結果它們居然因為找不到食物而餓死了,這些鳥兒因為在人類的喂養下慢慢失去了尋找食物的能力,才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生活在“溫室”中的鳥兒最終喪失了生存的能力,那生活在“溫室”中的孩子又將是怎樣的結果?
袁倩高中畢業以后,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學,這讓她的父母非常高興。但是,快開學的時候,父母的煩惱來了。袁倩雖然已經18歲了,但是連自己的衣服都沒有洗過,她甚至一包方便面也沒有煮過。媽媽對袁倩總是呵護備至,袁倩在小學畢業以前,衣服都是媽媽幫著穿的。
這次袁倩要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讀書,讓父母非常擔心,而袁倩自己也為此憂心忡忡,因為她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家。即使初中和高中都是住校,但是因為學校離家非常近,有時中午袁倩會跑回家里吃飯,順便把一個星期沒有洗的衣服和襪子帶回家給媽媽洗。現在自己要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學校去讀書,那些臟衣服可怎么辦呢!
父母雖然沒有辦法,但還是把女兒送去上學了。父母臨走的時候,袁倩抱著媽媽哭得十分傷心。媽媽看見女兒這樣,也不忍心離開了。于是她向單位請了假,決定在這里陪女兒一段時間,希望女兒能夠盡快地適應新環境。袁倩聽到了這個消息很高興。
于是袁倩搬出了寢室,和媽媽住在離學校不遠的一家小旅館里。每天還是由媽媽幫她洗衣服,可是,媽媽也要上班,袁倩沒有辦法,后來只能回到宿舍住下。對生活一竅不通的袁倩,遇到的麻煩一個接著一個。
女孩子愛干凈,總要換衣服,可問題是衣服換下來,誰給洗呢?她只好把臟衣服放到箱子里。寢室里的同學都覺得她這種做法非常奇怪,袁倩根本不好意思告訴同學她不會做這些事情。有一天,寢室的管理員查衛生的時候,發現了袁倩床底下堆積的臟衣服,就把袁倩的寢室作為不講衛生的典型,把她們的寢室號公布在學生宿舍的門口。這件事情讓寢室的同學都非常氣惱,舍友都對袁倩說:“你為什么不去洗洗你的衣服呢,你這樣做我們大家都跟著你倒霉。”
袁倩為此很沮喪,她打電話回家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只好讓女兒把那些臟衣服都寄回家。大家知道袁倩這么做后,都開始嘲笑她,這讓她心里很不好受。但是自理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鍛煉出來的,而且袁倩又是從來沒有做過這些。在放假回家的時候,袁倩跟媽媽說了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袁倩哭著對媽媽說:“我再也不愿意去學校了。”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培養女兒的方式是錯誤的。
父母們往往想給女兒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但在優越的環境中的女孩,就如同溫室中的花朵,往往承受不了室外的風吹雨淋。一陣狂風就能把它連根拔起;一場大雨,就能使其斷掉枝丫。放眼整個中國的家庭,不知還有多少個和袁倩一樣的家庭。一家人,就這么一個女孩,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里人把她寵著愛著,無論什么事都遷就她,因此,她變得沒有自理能力,有點小事就知道找父母。而父母呢?女兒一有麻煩,他們就趕緊跑過去替孩子解決麻煩;孩子一惹禍,父母就去替孩子道歉。這樣做的后果,要么就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要么就讓孩子依賴性過強,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會自己去解決。父母們在教育女孩的時候,要教會女孩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懂得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
另外,“溫室”還表現為父母對女兒的遷就,現在的家庭中多數都只有一個孩子,由于父母的寵愛,即使女孩身上有一些小毛病父母也會放任不管,而父母對女孩過度的關心和遷就更強化了女孩的這些小毛病。要知道,一個人的習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養成的,許多習慣的養成都是因為常做一件事而覺得理所當然應該那樣做,所以說不管是哪種習慣都不要任由它發展,一旦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便可能改變人的生活。每個愛孩子的父母都不應該放任孩子的毛病,否則女孩的小毛病若是養成了習慣,就可能會變成大毛病影響她的一生,這便不是愛而是害了,父母們應該警惕這種現象的發生,因為培養孩子的“溫室”極有可能成為“瘟室”。
狠下心,把女兒“趕”出溫室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對于自己女兒的培養費盡了心力,女兒大學畢業了,希望去父親的公司上班,而這位老板則另有打算:準備讓自己的女兒去另一家企業干基層的工作,讓她在那里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女兒從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女兒依賴他,指望他的幫助。女兒并不理解他的做法,一怒之下去了美國并發誓不回來了。
這位父親每當談到這里就微微一笑說:“我想讓她回來,但是我必須這么做。”后來,女兒回來了,帶著她的理念和投資,她對父親說:“如果不是您的‘狠心’,也許我僅僅是一個老板的女兒,而現在我也是一個女強人了,有了我的成功,謝謝您,親愛的父親。”
每一位孩子都在父母的關懷和愛護下成長,從小時候開始,人們就有自己專門的保姆兼教師——父母。父母對每個孩子而言,首先就是“保姆”,為孩子洗衣服做飯,送孩子上學,接孩子回家,給孩子穿衣服,盛飯……瑣碎的事情太多了,幾乎是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幫孩子做好,而且很多父母也樂此不疲,孩子們也樂得享受這種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稍微長大了,有些人依舊不知道長大為何物,“游手好閑”的孩子除了多明白了幾種玩耍的好方式之外,對自理幾乎沒有什么概念。當有一天,女孩終于長大,遠離家門去往遙遠的地方求學時,由于對父母的長期依賴,導致各種瑣碎事情突如其來,她們便會發現自己一無所長。所以父母應該把女兒“趕”出溫室,讓她去承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提起自立,也許有些女孩會說:“我也不想凡事依靠別人,我也想事事自己動手,可父母不是說我太小,就說我沒有什么社會經驗,我也覺得自己不行。”其實,有些時候并不是女孩不行,而是父母和女孩本身都看輕了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女孩一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尋求幫助,而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是否能夠自己解決。有些女孩不管有事沒事,總喜歡跟在別人身后,以為別人能解決她的疑難。一有困難首先打電話調遣父母,請父母想辦法,她們就這樣失去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一般的小事都做不好。
每個孩子都有依賴心,但是程度不同,有些孩子明白依賴源于懶惰,知道克服懶惰,去自己解決問題,當然,這得益于父母的教育,這樣的女孩做起事來也是比較成熟的。但另外一些女孩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追隨別人、求助別人,不敢相信自己,不敢相信自己的主張,也不能自己決斷,在家中依賴父母,在外面依賴同學,不敢獨自解決問題,甚至沒有一絲一毫獨立的想法。不敢表現自己、害怕獨立,這都意味著人格不成熟、不健全,這有女孩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社會上產生的“啃老一族”就是一種嚴重依賴父母的病態的心理懶惰現象。當女孩對父母過分依賴的時候,父母應該想到,女兒正在不斷長大,自己在不停地變老,終有一天自己將離她們而去,如果一個成人沒有生存能力,怎能說不是小時候父母給他們的愛害了他們呢?
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獅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獅子推到深谷,讓它從危險中掙扎求生,這個氣魄太大了。雖然這種作風太嚴格,然而,在這種嚴格的考驗之下,小獅子在以后的生命過程中才不會泄氣。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澗之后,它拼命地、認真地、一步步地爬起來。它自己從深谷爬起來的時候,才能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的力量前進’的可貴。獅子的雄壯,便是這樣養成的。”
當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甚至溺愛非常的時候,孩子是學不會獨立的。父母應該創造條件讓女孩能夠獨立,讓她們有能力去應對困難,更有實力去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