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要女孩一哭鬧,家長就“怕”了 因為從小遷就孩子,所以孩子便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等形式來要挾父母。溺愛孩子的父母只好投降和遷就。害怕女孩哭鬧的父母會養出嬌縱的女兒,打罵女孩的父母會培養出無情的女兒,并在其性格中播下自私、無情的種子,所以在女孩哭鬧時,父母應該給予其足夠的關注和引導。
3.不要當面袒護自己的女兒
東娜現在讀小學二年級,一天,媽媽在校門口接她放學,看見有一位小朋友拉著東娜的書包不肯松手,于是,媽媽趕緊沖上前去,將東娜拉到自己的懷中,并責問說:“你干什么欺負我女兒?”東娜仗著媽媽給自己撐腰,顯得特別神氣。
那個孩子理直氣壯地說:“她弄壞了我的書包,還不向我道歉。”
“即使這樣,你也不能動手打人呀,無論怎么說動手都是你的錯。”教訓完那個小孩,媽媽拉著東娜的手走了。
有些家長恨不得分分秒秒都將女兒隱藏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其實,這是一種極為不明智的做法。就像東娜的媽媽一樣,雖然為自己的孩子撐了腰,沒有向那位小朋友道歉,但是在東娜看來,自己是沒錯的。這種當面充當孩子“保護傘”的行為不僅給犯錯誤的孩子提供了機會,還為孩子提供了“避難所”。女孩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反思,長此以往,她們就會混淆是非觀念,這對她們的成長大為不利。
同時,一位家長批評孩子時,另外的家長不應護著,“不要太嚴了,她還小呢……”之類的話也會混淆女孩的是非觀,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其后果不僅使女孩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4.有選擇性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對家庭中的“小公主”,父母一般都會“言聽計從”,要“星星”都不會給孩子摘“月亮”。出現這種現狀,大部分原因是父母曾經無條件地滿足過孩子的愿望和要求,才使孩子認為自己想得到什么就能夠擁有什么,而從不懂得珍惜。所以家長不要無條件、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而要有選擇性。
5.教女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女兒是家庭中的一員,當她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事情時,家長不要包辦代替,對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可以讓她做一些。動手做事的孩子,一般都能體會勞動的快樂,同時,還能感悟到爸爸媽媽的辛苦和不容易,這有助于孩子形成勤勞、愛父母的美好品格,而不會有懶惰、自私的惡習。
6.不要祈求女兒做事
比如邊哄邊求女兒自己吃飯或睡覺,或者答應給她講幾個故事她才會吃飯,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她,她就越扭捏作態,這樣她不但不能明辨是非,也培養不出落落大方的性格。
7.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待遇
“小公主”在家里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得到特殊照顧,如吃“獨食”等習慣一旦養成,她們就會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這樣一來,她們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別人。為了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家長一定不要讓女兒享受特殊待遇。
愛得越小心,女孩越脆弱
馬先生的女兒非常任性,由于馬先生夫妻的嬌慣,女兒的飲食起居、玩耍、學習都沒有固定的規律,她基本上想怎樣就怎樣,別的孩子都去上學的時候,她在睡懶覺,別的孩子上課,她則在課堂上神游,每天晚上看電視都要看到深夜,她的做人態度就是得過且過,做起事來心猿意馬,有始無終。馬先生為有這么個不聽話的女兒感到煩惱,可是也不知道哪出了問題,他給女兒的“愛”也不少了,基本上女兒犯了錯誤他都不會嚴厲地批評,當然他也管不了女兒,只是每次去開家長會,馬先生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一天早晨,馬先生的妻子給女兒做好早飯就去上班了,而馬先生則外出干活。當天中午,馬先生從工地上做工回來,到家后就忙著做飯,下午1點多鐘,女兒和他打了個招呼說“出去玩一會兒”,馬先生透過二樓窗戶發現,女兒在小區里和其他幾個“小混混”會合,然后說說笑笑往街口走去。原來,女兒最近迷上了玩游戲機,馬先生非常生氣,不好好學習就算了,一個女孩子,跟一群小男孩一起打游戲成什么樣子。不過馬先生又怕誤解了女兒,于是就悄悄跟在女兒后面,看個究竟。
結果正如馬先生所料,他因為氣極了,當場把女兒從游戲廳拉回來,其實他也沒怎么訓斥女兒,可是女兒卻哭得非常委屈。馬先生下午又去上班,結果女兒趁父母不在家時上吊自殺了。
現在的女孩往往連一點小挫折都承受不了,故事中的女孩是個極度自私和脆弱的女孩,她未曾想過家人的感受,未曾想過那些所有愛她的人的感受,她的心目中只有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所有人都要聽命于她,所有人都要聽她的指揮。雖然現實中的女孩沒有故事中的女孩偏激,但她們的脆弱也是不爭的事實,顯然,她們的脆弱正是因為父母平時的嬌慣,當父母和他人的做法有一點不順自己的心意時,她們便很難承受自己“不受重視”的現實,這種想法很容易讓女孩走上極端。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女孩大多是父母非理性的愛培養出來的,父母愛得多,反而會讓女孩過于脆弱。所以對于女孩,父母不宜太過嬌慣,讓她們品嘗生活中的失敗和成功對她們有好處。小時候,女孩也許曾有過走馬路牙兒的想法,但家長卻常用“以后千萬不能這么做,太危險了……”之類的話來教育女孩,試想如果是男孩喜歡在馬路牙子上飛奔的話,父母最多只是告訴他們“小心一些”。父母態度的差距其實是在無意中給了女孩一種信息:女孩是需要保護的,是天生的弱者,沒有父母,她什么也做不好。而這種暗示的結果則是女孩真的不再努力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所以她們理所當然地要依賴父母。父母的確要給女孩更多關愛,但是關愛并不是讓女孩一直在幸福中,體會不到失敗和挫折,這樣她們便不能吸取經驗和教訓,沒有經驗的孩子是無法成長起來的。
父母必須明白,女孩自己能做什么,不僅取決于她們的聰明程度,而且取決于她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所以父母不妨讓女孩做她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知道那種事事依賴、處處顧惜的女孩總是期待被照顧,懷疑自己的能力。當然,父母也不能把女孩毫無思想準備地就置于新情景之內,突然讓她們試著自立,也會讓女孩因受到突然的挫折而失去信心。父母應該讓女孩嘗試著自己做事,讓她們知道即使犯錯誤也是被允許的,放手讓女孩自己去想、去做。父母要做到君子動口不動手,可以多對她們提些意見,但是不要做些必要的幫助,可以每天給女孩一些簡單的任務讓她獨立完成。
要知道,在孩子們的心中,父母就像神一樣是無所不能的。尤其是依賴性比較強的女孩,在她們心里,父母更是神通廣大,幾乎是想要什么她們就能從父母那里得到什么。但是這種教育方法并不科學,除了父母會感覺很累以外,所教出的女孩也會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懦弱、缺乏責任心等。因為父母太能干了,他們把一切都代勞了,當女孩習慣了被動地接受時,她們也會視父母的付出為理所當然,很少產生感恩的念頭。而父母若是相對表現得“懶惰”一些,女孩則會知道自己照顧自己,有的女孩還會主動承擔起照顧別人的責任,這些女孩在長大后,生存和適應能力也會比其他人強。
別讓“溫室”成為“瘟室”
2009年10月26日,長沙市岳麓山上一大群被人們放生的鳥兒莫名死亡。這讓人們非常疑惑,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可愛的鳥兒成片死亡?有人猜測或許是投毒,也有人說是和當地那幾天的陰霾天氣有關系。于是,長沙市動物防疫監督站的工作人員對這些鳥兒的尸體進行了現場勘測,還帶走了幾只活著的鳥兒標本。經過檢測,工作人員發現鳥兒的胃里沒有任何食物殘渣。也就是說,這些鳥兒并不是因中毒而死,它們是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