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女孩遲早要面對社會,一個沒有獨立意識,只有霸道和乖張性格的女孩如何能不碰壁?這個結果恰恰和父母溺愛的初衷相悖了。父母本想給女孩最如意的生活,結果反倒為女孩的成長生涯徒增麻煩,所以,父母是不是應該考慮適當放手,讓你的女兒積極、健康地成長呢?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一個健全的孩子,一生之中總有一個時期會熱烈地盼望前往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去挖掘埋藏已久的寶物。”家長就讓孩子自己去探寶吧,適當指引就好。
另外,有些女孩很任性,做什么事情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而許多父母怕女孩受委屈,什么事都為女孩包辦,什么事情都由著女孩的性子來,父母沒有給女孩正確的引導,才導致女孩的行為和性格出現偏差。事實上,女孩小毛病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態度以及方法都有密切關系,因此,要讓女孩克服小毛病還需要父母從教育方法入手,改變錯誤的教育態度和觀念。女孩的小毛病其實就是家庭培養出來的,現在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女孩被當成了掌上明珠。有些父母為了女孩費盡心血,什么事情都幫她們包辦了,女孩有什么需求也隨時滿足。然而父母忘了女孩在一次次地被滿足之后,就開始有以自己為中心的想法,這便是她們毛病形成的根源。
作為父母應該認識到,溺愛和放縱只會毀了女孩的前程,人生路上不會一直有父母的呵護,摔跤往往會讓女孩在今后的路上經得起挫折。父母應該清楚溺愛孩子的利害關系,不僅要讓女孩從小在優良的環境中被培養長大,父母更要以科學的愛,讓女孩在父母的真愛下健康成長。
嬌慣讓女孩自動放棄成長
父母是女孩最親近的人,也是她們最信任的人。都說女孩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其實這話應該反過來說,不管女孩處于哪個時期,父母都是她們的“貼心小棉襖”,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愛,也許正是這種“無私”的愛,讓女孩自動放棄了成長,年齡的增長并未讓女孩的心智跟著成熟起來。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把人生分為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對主要矛盾,其中第二個階段(1~3歲期間),主要矛盾就是自主性對懷疑。在這個時期,因為幼兒形成了很多新的心理和運動技能,他們迫切希望自己能在一些事情上做出獨立的選擇,父母應該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允許他們做出自由選擇,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才會體現出來,他們才會一點點長大。如果父母以“愛”為名義處處代勞,孩子可能會時時處處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
西方的父母雖然不盡知艾里克森的理論,可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己的孩子出世那天起,就開始讓孩子自己睡在一個房間了。
李小姐在澳大利亞的一位朋友家做客時,曾親眼看到一對年輕父母在睡覺之前把女兒抱到她自己的房間就不管了,而且在女孩大聲啼哭了十幾分鐘的過程中,這對父母始終陪著李小姐聊天。李小姐感覺心中不安,于是建議他們去看一看女兒,把女兒哄睡著了再聊天,可是這對父母告訴她說,女兒每天都這樣,她哭累了就會睡覺的。那一天女孩哭的時間非常久,可能是因為家中來了客人,女孩興奮的緣故,但是這對父母卻始終沒去看女兒一眼。
作為父母,對女孩的培養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溺愛和幫助她們做決定或事情。父母要明白溺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失去理智的愛,這只會毀掉女孩的前途,只有不嬌不慣地教女孩才能把你的女兒培養成才。在女孩遇到困難時,不要急于過去幫忙,哪怕她大哭大鬧,也不要急著去哄。這時,父母應該鼓勵她自己獨立地克服困難。
一位中國媽媽到日本考察時,看到地鐵和火車里常常有這種“奇怪”的事情發生:媽媽們自己坐著,卻讓幾歲的孩子站著,而且車在啟動或剎車時,許多孩子因為沒扶穩摔倒了,這些日本媽媽也不去扶,而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于是,中國媽媽問陪同的翻譯,這種現象在日本是不是很普遍,翻譯對此給出了肯定的答復,他說因為日本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精神,不但乘車時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給他們創造過于舒適的環境。以前經濟條件差,這一點不用特別強調也容易做到,可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一點就一定要強調,父母也應該刻意地去做。
在一次調查中,一位老師談起他的一個學生,這個女孩家庭條件非常好,可是她整個小學階段只用了兩個很普通的書包,文具盒也只換了一次。平時父母給她零用錢,她也從不亂花,反而是在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過生日時,她會用自己的零用錢給他們買禮物。當記者問這個女孩是如何培養出來的,老師告訴記者,主要是因為家教的關系,因為在這一點上,學校的教育是一樣的,可是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幾個孩子,這只能說明是孩子的家教比較成功。
要想孩子素質好,父母首先要教育好,從“我”做起,不嬌慣女孩,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給她們買吃的、穿的和用的,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檔,只要吃的東西能讓孩子的營養充足,孩子用的東西科學實用就好,與其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生活和寵溺的愛,不如給她們好的精神教育。
幫助女孩不再嬌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讓女孩多跑步和爬山
嬌氣的女孩常常不喜歡體育課,所以不妨讓她們多試試跑步和爬山。父母可以跟女孩訂個協議,每周一起跑步,不少于3次,距離遠近依女孩的年齡和身體情況而定。可以在開始時跑1000米,過一段時間再提高速度和延長距離。記時間可以調動積極性。除跑步外,父母還可以利用雙休日帶女兒爬山或者徒步遠足。這些運動既可以開闊視野,又能鍛煉身體,還可磨煉意志。
2.讓女孩多參加勞動
勞動是“治”女孩嬌氣的好辦法。在給女孩講清道理之后,適當地安排難度稍大一點的勞動任務,鼓勵女孩堅持做好。開始時,父母最好和女孩一起干,隨時指導。比如家庭大掃除,刷洗衛生間、擦地板等。這個方法關鍵是持之以恒,教女孩勞動時,要多給予她們肯定和指導,女孩對贊揚比男孩敏感。
3.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也可以“治”女孩的嬌氣
跟女孩討論一次專心學習的時間能達到什么水平,之后制定一個目標。比如原本能專心學習半個小時,現在就定為40分鐘,而且要明確學習質量要求。可以提前給女兒上好鬧鐘,以提醒其抓緊分分秒秒,讓女兒看到效果,并及時鼓勵。假如女兒自己暫時做不到,父母可以一起做,讀書、記筆記,互相監督,互相競賽。父母的表現要認真,不能只是裝樣子。
4.與女兒的老師進行配合
先和女兒的老師溝通,請老師給女兒安排一些經常性的任務,并時常給予其表揚或批評。表揚或批評之后,父母要及時與女兒一起分析為什么受表揚、受批評,應如何正確對待。幾次之后,女兒就能經得起表揚和批評了,而且學會了調控自己的情緒。還可以建議老師和女孩談談嬌氣的毛病。
最后,再次提醒父母,為了“治嬌”有好的效果,父母必須下狠心,關鍵時候不能心軟,以免半途而廢。
過度呵護讓女孩放棄決定權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有些父母因為覺得女孩嬌柔,所以對她們更是倍加“照顧”,總是為女孩考慮得過于周到,在五六歲時就把女孩十幾歲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父母這樣做是出于對女孩的愛,但這樣會讓女孩失去體驗人生的機會。
也許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過度呵護造就了一大批缺乏生活能力的女孩;正是自己的過度保護,讓女孩面對問題的機會減少。其實,父母應該給女孩一些決定人生的權利,至少也要讓她們能對自己想做的事做決定,這樣才可以讓女孩真正地體驗到人生。父母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包攬女孩生活的一切內容,父母不可能跟她們一輩子,所以應該盡快讓她們學會自主和獨立。
周末,媽媽帶著6歲的周旋去家附近的小公園玩,一路上周旋的手都被媽媽牽著,在旁人看來,周旋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媽媽不讓她亂跑,她就老實地和媽媽待在一起,看著同齡小朋友都在玩著各項游樂設施,周旋也很想玩,于是母女二人就來到游樂區,但是媽媽牽著周旋的那只手始終沒有放開。周旋玩秋千時,媽媽要在后面推;周旋想玩單杠,被媽媽以危險為由拒絕了;周旋玩滑梯時,媽媽又在一旁指揮,什么時候該下來。笑容在周旋的臉上漸漸減少,最后,她主動提出想回家。原因很簡單,媽媽給她的自由太少了,她全程的活動都在媽媽的控制下,所以,她失去了游玩的興趣,覺得索然無味。
自從女兒出生以來,父母便因為怕女兒摔著,就不讓她爬高;怕電著,就不讓她接觸電器;怕累著,就不讓孩子背書包;怕受騙,就不讓女兒與陌生人說話……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沾手做任何事情,甚至限制孩子的自由,長時間如此,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在生活中鍛煉的機會,還會使孩子喪失獨立生活和社會交往的能力,更會失去建立自信、自尊的機會。若是孩子缺乏這種基本的生活能力,不僅不能照顧自己,甚至連集體生活都適應不了,更何談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孩子開始時總是想嘗試做所有事情,只是父母的不允許讓他們少了嘗試的念頭。孩子嘗試的念頭,其實常常是對父母自身勇氣的一種考驗,如果家長僅僅出于為孩子的安危著想,而犧牲他們自由鍛煉的機會,是不是有些得不償失呢?從根本上講,這種過度保護,其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孩子需要成長空間,在那里他們可以實踐自己的能力,學習如何應對問題。如果家長幫助女兒做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無異于剝奪了女兒養成獨立品格的機會,甚至還會影響她日后的發展,畢竟,父母不能陪伴女兒一輩子。
而且,父母的過度呵護只會讓女孩放棄自己成長,放棄做決定的權利,因為她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決定是不被父母所重視的,當女孩有了這種想法后,她們不僅不會成長,還會變得喜歡怨天尤人,因為不是自己做的決定,所以一旦不如意,她就可以無理由地橫加指責。
另外,女孩其實很反感家長像放風箏一樣牽著她們走,她們希望家長不要表露出過分的擔心和焦慮,否則會讓她們的小小內心受挫,還會覺得在小朋友面前很沒面子。家長都希望女兒快樂、健康地成長,成為最幸福的天使,所以家長總是會對其呵護備至,然而女兒卻總是以一臉不高興相對,到底問題出在何處?其實,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家長的過度保護剝奪了女孩生活的樂趣。有些家長對女孩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即使孩子與小朋友玩時也會一直陪同,殊不知這種“看管式”守護會束縛孩子的行動。當你的孩子看見其他小朋友大膽地玩,而自己卻要被家人管著,她很可能會產生厭煩的心理,認為這是家人多事的表現。所以父母不如把決定權還給女兒,讓她們自己去體會人生的樂趣。
首先,父母讓女兒發現自己的價值。父母應該多讓女兒參與家庭中的事務,給她們一些決定權。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中有地位,是家庭中的一員,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能參與到成人的世界中,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其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對于新鮮事物都有嘗試的想法,父母應該適當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并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在嘗試遇到失敗的時候,父母應該持引導和鼓勵的態度,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可能失敗,她們的失敗并不代表無能,而不是嘲笑孩子的失敗。
最后,父母要積極評價女孩的行為。父母對孩子的積極評價在培養女孩自信方面起著重大作用,而自信正是女孩敢于做決定的前提,父母對女孩的正面評價是孩子自信的來源,即使在女孩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也要耐心聽其解釋原因,注意從正面教育,告訴女兒要從錯誤中吸取經驗,而不是牢記自己的錯誤。
不要將女孩當成庇護的對象
現在的孩子,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也在寵著他們,孩子說向東,長輩們不敢往西;他要月亮,如果家長有能力,很可能也會滿足他的愿望;有一位家長管孩子,其他人可能先護上了:看誰敢動我家的寶貝,這樣一來,只會讓孩子更囂張。
其實,家長都知道溺愛孩子是有害的,可是卻分不清溺愛和真正愛的分寸,看到老人真心誠意帶孩子,想老人不能害自己的孫子、孫女,既然這樣,寵得過分一些也就由他去了。可事實上,這種溺愛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溺”即為“淹沒”。假如對孩子的愛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孩子身心健康的愛。家長不應將女孩當成弱小的對象加以庇護,而應該平等地對待女孩,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溺愛她們,更不是對她們的要求“言聽計從”,這樣才是真正的愛女兒,才能夠使女兒學會獨立、自立。以下方法值得家長借鑒:
1.不要剝奪女孩獨立的機會
為了絕對安全,有些父母不讓女兒自己出門,也不許她和其他小朋友玩。更有甚者,寸步不離地跟著女兒,摟抱著睡,偎依著坐,真是“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女孩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而且往往會形成在家中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