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溫室的花朵怕風雨(2)
- 培養(yǎng)不嬌氣的女孩
- 田偉
- 4853字
- 2015-12-29 11:30:05
媽媽這才明白原來張萍是太敏感了,這讓媽媽看到張萍的脆弱,她才意識到平時對張萍的保護有些過頭,才讓女兒受不了一點挫折,媽媽決定改變平時對張萍保護、附和她的態(tài)度。媽媽對張萍說:“老師和同學們都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在糾正你的錯誤,勇敢的張萍是不會為這個錯誤而哭的,她只想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張萍聽完媽媽的話,感覺有些詫異,不過她也沒說什么,而是回到屋里琢磨媽媽的話。不過,自從那天起,張萍變得更加積極,而且很少哭了。
有些女孩習慣用脆弱來面對這個世界,所以父母總是給她們過多的保護,其實,女孩并沒有那么脆弱,只是父母不習慣放手讓她們去堅強。家長多給女孩一些鼓勵,相信她們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女孩就會慢慢地變得堅強起來。
女孩的敏感讓她們過于關注外界的變化,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別人一個表情都可以讓她們聯想到很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且她們一旦在心里形成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就會喪失努力的信心。很多女孩就是因為缺乏自信,才在面臨困難、挫折的時候很容易就放棄,父母應該多鼓勵女孩直面困難,讓女孩試著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不退縮。
警惕:溺愛易培養(yǎng)出無情的孩子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卻未必真的會愛孩子。因為有一種愛是毀滅性的愛,這就是溺愛。溺愛可以說是一個溫柔的“陷阱”,有些父母對女兒過分保護,怕女兒受苦受累,把女兒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卻不知這正是為女孩的成長挖下了一個深深的“陷阱”。女孩往往會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變得自私、冷漠、刁蠻無禮,當女孩掉進這個“陷阱”時,父母再后悔就來不及了。
00很多父母都經常和朋友們訴說孩子的自私和無情,訴說的結尾往往是無可奈何,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無情正是自己溺愛所導致的。
一位媽媽對朋友說:“平常我對女兒關心得無微不至,可她對我卻十分冷淡。我過生日的時候,朋友給我打電話,剛好我有事不在家,是我女兒接的電話,朋友對她說:‘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女兒則冷冷地回答:‘我媽過生日與我何干,又不是我過生日……’聽朋友轉述這些話時,我的心都傷透了,每次女兒過生日,我給她買這買那,她忘記我的生日也就算了,怎么還用那種無所謂的語氣傷我的心呢……”
其實,并不是孩子生下來就不會愛別人,孩子無情的根源正是父母極度的關愛和過分溺愛,父母的萬事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讓孩子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一個女孩的媽媽是位下崗工人,她的父親是個貨車司機。夫妻倆雖然窮,但卻從不窮著孩子。女孩的媽媽知道女孩喜歡吃螃蟹,于是每周都會咬咬牙從菜市場買來螃蟹,做好后端上桌,看著女兒津津有味地吃,她自己都舍不得動一筷子。有一次,眼看著女兒已經吃完飯了,桌上還剩下半只螃蟹,這位媽媽忍不住想嘗一下螃蟹的味道。“你在干嗎!”她十幾歲的女兒說道,“那是我的,我讓你吃了嗎!”媽媽的手尷尬地頓在半空中。
還有一次,女兒回家找爸爸要零花錢,爸爸給了她一些錢,說:“咱家沒什么富余的錢,我們只能做到讓你吃飽穿好,零用錢你就省著點花。”女兒一點也不領情地說:“沒錢你干嗎要生我呢!”父親感覺非常尷尬,他接著對女兒說:“你也不用著急花錢呀,我們就你一個女兒,我和你媽這點錢以后都是你的,你是在花自己的錢!”誰知女兒聽后,居然又說了一句讓父親震驚的話,她把眼睛瞪得圓圓的,大聲對父親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你花錢的時候要省著點,你們是在花我的錢!”
鄧穎超曾說過:“媽媽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話,結果就會適得其反。”全天下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卻未必懂得真正的愛。過分的關心溺愛,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愛護別人和遭受適當挫折、困難的權利。這樣的孩子從小只懂得享受,不知道奉獻;心里只有自己,沒有他人;他們的情感世界中,根本沒有體會別人感受的想法,于是父母“愛”的種子就結出了“遺憾”的果實。
一位媽媽為了女兒,為了丈夫,甘愿放棄自己很好的工作,整日在家中相夫教子。多少年來,她都是風雨無阻地騎車送女兒上學;她還用照顧父女倆以外的時間打零工賺錢,供丈夫自學,結果丈夫畢業(yè)后,功成名就了,不但拋棄了妻子,還帶走了女兒。女兒跟著父親,生活自然不錯,她還轉入了貴族學校。
媽媽想女兒,就特地買了一件新衣服,到學校去看女兒,女兒卻嫌媽媽穿的不是名牌,給她丟臉了,女兒告訴同學這是她家的“窮親戚”。后來,女兒居然向媽媽提出了一個無情的要求:讓媽媽做自己的“地下媽媽”,不然就不認她這個媽媽。媽媽哭訴無門,痛不欲生,她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為丈夫和孩子付出這么多,卻培養(yǎng)出這樣無情無義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十幾年的愛得到的卻是女兒冷酷的回報?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個溫柔的陷阱,這個陷阱正是父母親手為孩子挖掘的,掉到陷阱里的孩子被剝奪了獨自成長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最基本的愛的能力。那些從來不讓孩子自己走路的父母只有一直抱著孩子走下去了,如果抱不動了,只會換來孩子的白眼。
愛多了,就是傷害。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以無限滿足,而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卻忽略了,這樣做的結果不但給自己帶來情感的折磨和痛苦,也造成孩子心靈世界的荒蕪,以至于讓其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后很可能有“問題父母”,因此,父母們要反思自己溺愛的行為。
父母愛的泛濫,造就任性的女孩
孩子作為家里的“中心”,父母對著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當然是寵愛加倍,而女孩作為“貼心小棉襖”,父母給予她的關愛可能更多一些。女孩本是一張純凈的白紙,只是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漸漸有了不同的色彩。
父母愛女兒愛得沒有原則,會給女兒一個錯覺:爸爸媽媽這么愛我,我要什么,他們都會答應,不管怎樣,我的要求都是可以被滿足的。時間長了,女孩就會滋生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認為這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愿望就一定要被滿足,一旦達不到,就會有一些極端的行為發(fā)生。
齊琳在睡覺前對媽媽說,她要吃個小鴨子形狀的棒棒糖才肯睡,媽媽告訴她家中已經沒有了,明天去買。這下齊琳開始不依不饒了,非要吃到棒棒糖才睡覺,媽媽一直告訴她家里真的沒有了,并答應她天亮了超市一開門就去給她買,可是齊琳說什么也不答應,她哭得肝腸寸斷。
最后,一家人不得不深夜穿好衣服,沿路一家一家找24小時營業(yè)的超市,齊琳的媽媽甚至給自己的親友打電話詢問他們家有沒有棒棒糖,值得慶幸的是,一個朋友家中還真有這種棒棒糖,于是,齊琳的媽媽趕緊騎車去朋友家拿了。
所有的父母天性里都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關愛和責任感,為孩子付出,不辭辛勞,不圖回報。在“愛”面前,太多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他們的指揮,卻未曾想到,這種看似愛孩子的行為,因為有著“無條件、無原則”的前提,慢慢地變成了吞噬孩子的陷阱。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一家人都寵著護著,一些父母更是無條件地服從孩子的指揮,想方設法滿足寶貝的一切要求,至于要求是否合理,全然不顧。這種無條件無原則的愛,會造就孩子任性的性格。
孩子任性而自私的性格,正是因為父母沒有條件、沒有原則的愛代替了理智教育所產生的惡果。盲目的愛蒙蔽了父母的雙眼,他們把孩子的缺點看成優(yōu)點,把他們的胡鬧當成聰明,父母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父母愛的泛濫,蒙蔽了孩子的心靈。
溺愛雖然看似自我犧牲,其實是懶惰的愛。溺愛是陷阱,實際上,溺愛孩子的父母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卻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變得好像不可指責。其實,真愛女兒,不必以她的要求為核心,在女兒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給予她不同方式的愛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被溺愛包圍的女孩背后隱藏著幾個常見的惡果:
容易傷害他人
在溺愛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會發(fā)現,一旦離開了父母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她們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但是她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開始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依賴性強
在溺愛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不能接受獨立,一定要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她們先是依賴父母,長大后開始依賴配偶或子女,這樣的女孩是不會幸福的,因為她們只知道提出要求,讓別人關注自己,卻對別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自私、任性
溺愛讓女孩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她們嚴重缺乏同情心。她們習慣了愿望馬上被滿足,沒有學會愿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我要,我馬上就要”成了她們的習慣。
心理健康被破壞
溺愛對女孩的心理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容易使女孩形成固執(zhí)驕傲、乖張的性格,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女孩的獨立意識,壓抑了女孩的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精神。過度保護女孩,時間長了,女孩感覺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做,在她的意識中,父母會為她做好一切,于是,她的依賴心理就滋長起來了,她們便不再主動去做事情,也不再想去探索世界。
通常驕傲、勢利的女孩都成長在溺愛的環(huán)境中,她們從小就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順從自己的意志,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發(fā)脾氣,不懂得體諒他人,這都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愛衍生出的問題。父母用無條件、無原則的愛為女兒鋪好要走的路,使女兒逐漸喪失了自己開路的能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她們往往會垂頭喪氣,無法承受一點小小的挫折。
上面故事中提到的齊琳的父母真的很愛女兒,所以他們才會半夜不辭辛苦地四處忙碌,只為了尋找一根讓女兒不再哭鬧的棒棒糖。沒有原則和條件的愛,只會愛得越多,給孩子的傷害越大。如果爸爸媽媽再任由齊琳這樣下去,最終也會不可避免地培養(yǎng)出一個只會傷他們心的孩子。所以,當女孩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做錯事情的時候,要誘導她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不要隨意遷就女兒。
保護過頭,讓女孩事事依賴
對于讓孩子自己做事的問題,許多父母都會說:“讓他們做事只會更麻煩,還不如我?guī)退隽恕!币灿械恼f:“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做事?”所以現在許多三四歲的孩子還需要父母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不知道要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父母的包辦代替,不僅會培養(yǎng)出沒有生活能力的孩子,同時也會讓孩子看不清自己,因為他們什么都不需要做,也體會不到成功和失敗的滋味,他們的人生只有要求和被滿足,這樣的孩子從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因為忙于事業(yè),李先生一直到40歲才要孩子,這個“來之不易”的女兒當然備受全家人的寵愛。
李先生的妻子說:“每次出門,我們都怕她磕著碰著,一家人輪流抱著她走路;每次吃飯的時候,怕她難消化,雖然她都兩歲多了,可我們還是會把飯菜打成泥糊,再喂她吃……”李先生的理論也是:就這么一個女兒,不寵她寵誰?
然而,夫妻二人不可能都不上班,女兒要上托兒所,問題就來了,因為女兒只能吃流食,而托兒所的其他孩子有的都會自己吃飯了。這讓寵愛女兒的李先生夫婦很為難。
獨立性是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人的本能。如果家長處處包辦,可能會泯滅孩子的獨立性,甚至影響其生理功能和心理的正常發(fā)育,將來可能很難適應社會。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的確需要靠媽媽來獲得氧氣和營養(yǎng);可是孩子一出生,在生理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自己呼吸、自己吃飯。李先生一家人就是對女兒保護過頭了,女兒才沒有同齡孩子應該有的能力。
孩子本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們不怕黑,不怕水,不怕摔跤,不怕病痛,如果沒有父母在,有些孩子即使摔跤以后也是不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xù)玩。可是為什么有的孩子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會做了呢?其實,這往往是父母的嬌慣造成的,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依賴的烙印了。所以女孩過于依賴父母,多數和父母的過分溺愛分不開。
其實,父母的溺愛只會扼殺女孩的創(chuàng)造力,過度的保護會讓女孩的能力喪失,進而只能依賴父母。開始的時候,女孩最原始的愿望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需求,所以在她還不會講話的時候,就會用表情和聲音傳達出她的興趣,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產生成功欲望的一種動力,而父母過多的干預、過分的保護,慢慢地扼殺了女孩認識世界的積極性,讓女孩懶于去實踐、去追求,因為一切只要跟父母撒撒嬌就可以輕松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