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則故事是關于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的。當年佛陀還在世時,這個名叫周利槃陀伽的弟子很愚笨,雖然好學可是忘性極大,怎么教就是記不住。有時候很簡單的一首佛偈教給他,他也是學會了前一句就忘記了后一句,記得了后一句卻又忘記了前一句。這讓他自己也苦悶不已。終于有一天佛陀問他:“你來修行這么久,會了什么?”周利槃陀伽聽了佛陀的問話后,低下頭慚愧地回答:“師父,弟子實在是個愚鈍的人,來修行這么久,卻連簡單的佛偈也記不住,只會掃地而已,我實在是辜負了您的一番教誨啊。”佛陀微微一笑,然后拍拍他的肩說:“你不必太在意,其實世間眾生都是有佛性的,只要用心,你就一定會有修為。既然其他的偈語你記不住,那我現在再教你一偈,從今日起,你在掃地的時候,就用心去念“拂塵掃垢”好了。”聽了佛陀的話,周利槃陀伽連連點頭稱是。從此以后,每當掃地的時候,周利槃陀伽就很用心地去念佛陀教他的‘拂塵掃垢’的偈語,天長日久,從不停歇。終于有一日,他突然想到:“這外面的塵垢可以用掃把來打掃,那內心的塵垢要怎樣去打掃干凈呢?”
因為這剎那所想,愚鈍的周利槃陀伽也終于開悟了。
得道高僧撿拾院中的落葉,依禪理所言是撿去了人心中的癡念與妄想。且不去管世間究竟有多少落葉,但是人心之中落葉,真的是撿一片則會清凈一分,周利槃陀伽頓悟了內心也需要打掃的禪理,因此,他的心靈也終于呈現明鏡臺一般,從而修為精進。所謂禪者,清理內心的污垢,正是求得當下安心,只有這樣,才會用明鏡一般的心去關照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
關于常清內心的蒙塵,儒家也有著同樣的主張,儒家稱“凡事要求諸己,吾日三省悟身”,這與禪者所言的隨其心凈則國土凈不謀而合。所以,眾生都應勤勉地除去落在自己心上的那片落葉,還自己一顆清凈的心。
不要以為自己的內心不去打掃就會明凈如常,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物質的夢魘時時刻刻潛藏在我們的周圍誘惑著我們,它們會像微小的塵埃一樣無知無覺的就侵入了我們的內心。也許最初,它微小的令我們全然不知它們的存在,也許它是細小的一絲貪婪,或者僅僅是一點自私、偶爾的一點懶散、不經意間的一點嫉妒、全然不覺的怨恨……而我們沒有去關照自己的內心,不去反省自己,天長日久,它們自然會在心上積起厚厚的一層,這厚厚的一層物欲塵垢會將我們的靈智蒙蔽,會將我們的純良遮蓋,會使我們的純真不見,從此以后我們也就真的失去自我了。
因此不要忽視落葉之輕與塵埃之微,即使它們再輕微,積聚起來也總會埋沒我們心靈的純凈。在人世間行事,沒有人可以真正地躲避這些無孔不入的微塵,但只要不忘記拂去,那么我們的心靈還是會如同孩童時那般純真、透明!
平常心看盡花開花謝
初祖達摩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今。”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云卷云舒。世間平常人常有,而平常心卻不多,所以滿世皆是平凡人,不凡人卻如鳳毛麟角一般。無論處于何時何種境地,皆是以一種恒定不變的平常心態泰然處之,任外物怎樣去侵擾都不能湮滅那內心的一方凈土。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從繁雜的紅塵中尋到自我安神的凈土。
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不會為世間的物欲所迷惘,而無端生出萬般苦惱。遠離虛榮,看淡權勢,放棄金錢的誘惑,摒棄美色之迷,不為浮華所沉淪,這正是平常心態所為之。心態就如同琴上的弦,若繃得太緊則弦會斷,若太松則無音,只有琴弦剛剛好之時,才會彈奏出美妙的聲音,因此保有一顆平常心,才是做人快樂之本。
曾經有個人詢問慧海禪師:“大師,據聞你修為了得,那你可有什么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呀?”慧海禪師立刻回答道:“有!”那人忙又問:“您與人不一樣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啊?”慧海禪師微笑著回答說:“我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我若餓的時候就會去吃飯,我若困的時候就會去睡覺。”那人聽完之后有點失望進而不屑地問道:“大師您不要開玩笑了,您說的這些每個人都一樣啊?哪有什么不同之處?”
慧海禪師搖搖頭,回答道:“當然是不一樣了!”
“誰都是餓了吃,困了睡,您有什么跟別人不一樣的?”那人生氣地說。
慧海禪師見那人如此無禮,也不氣惱,繼續和顏悅色地說:“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別人吃飯之時,想著的未必是吃飯的事情,也就不能夠專心地去吃飯;別人睡覺的時候,也許總是會做夢,睡的自然也就不夠安穩。而我在吃飯時就是吃飯,多余的事情不會去想,睡覺的時候就安穩地睡覺,不會讓夢來打擾。施主,這就是我所言的與眾不同之處啊。”慧海禪師停了一下,見那人仍似懂非懂就繼續說:“其實我與世人不同之處就在于一顆‘平常心’,世人處事難于一心一用,他們總是計較于利害得失,迷惘于浮華尊卑,生出了不可思議的‘千般思量’和‘萬般妄想’。世人在生命的虛華之前停留駐足,這成為他們體悟生命真諦的最大障礙,也因此,他們丟失了自我,失去了‘平常心’。你要知道,生命的本義并不是那虛境中的所顯現的,人只有將本心融入自然之境,用一顆平常心去感受萬事萬物,才能得到解脫。”聽了慧海禪師的話,那人覺得很有道理,啟發也很大,從此開始自省以求保持那顆平常心。
由此可以看出,依禪宗所講,一個人只有能夠真正地擺正心態拋開俗世的雜念,將虛幻的功名利祿的誘惑拋開,不再被勝負成敗所束縛,拋卻得失心,將毀譽看淡,才能夠到達出世之境,感受到時時無礙、處處自在。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具備了一種豁達、一種超然,才會在得與失、逆與順之間游刃有余,即使失敗時,也會轉過身淡淡微笑,即使成功了,也會向對手致以深深的敬意。
縱觀現世的人們,有時會為了追求所謂的幸福,而以透支健康、拱手尊嚴、出賣人格作為代價來換取,殊不知一旦等你真的到了垂暮之時,你就會驚覺,曾經追求的東西是多么虛無與縹緲,而放棄的東西是多么的珍貴無比。只有那時的你,也許才會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明白具備一顆平常心才是真正的幸福。
常言“功名一枕黃粱,佳人一堆白骨”,不具備平常心的人怎會發現這其中的奧秘呢?沒有了平常心,所見的世界是嘈雜無序的,是紛亂焦灼的,是沒有愛只有競爭與不堪的。處在那樣的空間里,除了日日倍感勞累,時時沒有歡暢之外,還能再有什么呢?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吧,起碼它不會讓你被欲望纏身,更不會讓你的靈魂擱淺,它會給你最寧靜的生活,最簡單的幸福感。它會讓你懂得正確的處世原則,守候一份灑脫的心性,敢于真誠地自我肯定,從而獲得生活的平靜與安寧,知曉平平淡淡才是真!
求人不如求己
宋代《貴耳集》卷上有云,“(宋)孝宗幸天竺,至靈隱,有輝僧相隨……又見觀音像手持佛珠。問曰:‘何用?’曰:‘要念觀音菩薩。’問:‘自念何甚?’曰:‘求人不如求己。’”
《論語·衛靈公》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文子·上德》有云,“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仔細品讀這些先賢的智慧,字里行間無不昭示著一種人生智慧的禪理,求人總是不及求己,求己是一種態度,是對自己人生價值觀的自我肯定;求己是一種超然,是自己勇于面對自身困境的體現;求己更是一種鞭策,能夠自知不勞而獲,或者一勞永逸是不現實的事情。
在大山深處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寺院,寺院中住著一位已近古稀之年的禪師。這位禪師經常頂著烈日駝著背在院中晾曬香菇。有一天,寺院中的住持看到禪師又在辛苦地晾曬香菇,于是忍不住勸說:“長老!您年歲已高,像這樣的勞作,可以不必親力親為,您跟我講一聲,我可以找別人代勞啊。”沒想到老禪師不但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反而很堅定地回應住持說:“別人可不是我啊!”住持又勸禪師說:“長老,您的話十分有道理,既然您堅持親力親為,可是在這樣的大太陽下干起活來會很辛苦,您不如選擇一個合適的天氣啊!”那位禪師直起腰身對住持說:“非也非也,大太陽下人辛苦香菇可不辛苦,我是在曬香菇,不是要我自己安于享受啊。”
住持乃是寺院之主,指導萬方,可是他在這位老禪師的修為面前,也只能低頭認輸了。老禪師代表的正是禪者的一種生活態度,任何事情都拒絕假手他人,而需要以自身的努力來完成。
有一日,道謙禪師與他的好朋友宗圓相約,結伴前去拜訪行腳禪師。當他們在路上走了一段時間后,宗圓就因為路途的遙遠開始有了退縮之意,他連連對道謙禪師說:“路途這樣遙遠,恐怕我們走到之時已經很累了,我看我們還是不要這么辛苦,還是返回吧。”道謙禪師搖搖頭安慰宗圓說:“既然我們決定了要去拜訪行腳禪師向他參學禪經,那我們就該不辭辛苦才是,況且現在已經走出了這么遠的路,如果現在放棄前行而返回去實在是可惜。要不然這樣吧,從現在開始,如果路上有什么我可以幫你做的事,我一定會全力幫你,但有五件事我可能幫不上你的忙,只有你自己做才行。”宗圓一聽,忙好奇地問:“究竟是哪五件事呢?”道謙禪師泰然地看著宗圓,然后微笑著回答說:“這五件事就是穿衣、吃飯、小解、大解和走路啊,這些我不能幫你,只能靠你自己了。”道謙禪師的一席話點化了宗圓,讓他頓悟了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在之后漫長的旅途中,他再也不提辛苦之事了。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大多數人在面對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別人,甚至是寄希望于虛無縹緲的幻影,而獨獨忘記了能幫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曾有一個信徒在雨天躲到屋檐下避雨,恰巧此時,他看見了一位撐傘而過的禪師,于是就對那個禪師說:“大師!請您慈悲為懷,普度一下眾生!不知您能否帶我一程?”豈料那位禪師說:“這位同修,你看,此時是我站在雨里,而你站在屋檐之下,屋檐之下是沒有雨的,所以你根本就不需要我來度啊。”信徒聽完禪師的話后,立刻從屋檐下走到外面,站在了雨里,然后對禪師說:“大師你看,現在我也站在雨中了,你此刻應該可以度我了吧!”禪師看了看那個信徒說:“我不會度你的,因為我們同樣是站在雨中,之所以我不會被雨淋濕,是因為我有傘,而你會被雨淋濕,完全是因為你沒有拿傘。所以同修,你相求的不應該是我能否度你,而應該是傘可否度你。所以你要想被度,自己找把傘就好了!”說完,這個禪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下雨時可以不被雨淋,就是因為自己掌握著手中的那把傘;面對困難時不被折服,也是因為自己掌握了自救的本領;面對誘惑時不會迷失,更是因為自己掌握了真正的禪性。無論何時何地,不求自己努力而一味地想讓別人來幫助,或者不肯去勤勉地修行以期認識自我的本性,而只是想著如何讓別人來度化,這就好像自家有門不肯入,卻只希望別人家好心收留自己,這怎么能夠長久如意呢?
只有自己才能度化自己,所以遇事之時最該想求助的應該是自己。不肯借傘度化別人的禪師,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當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呈現在你面前時,你會求助于誰?你有想過求助于自己嗎?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過分地依賴于他人,認為別人才是自己的救星,別人總是強于自己,長此以往就漸漸地忘卻了自己,忘卻了自己所具有的潛能。為什么要依賴于他人,而不相信自己?我們明明可以主動地去掌握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一定要靠別人的憐憫和施舍?記住,要想真正地掌握自己命運的主動權,只有依靠自己。
貪婪是心靈失守的陷阱
佛家有云:“貪婪之欲是煩惱的根本。”有了貪婪之欲就會令心靈的滿足感消失殆盡,人也會越發的殘忍和失去理智,甚至為了自己的貪心而不擇手段,最終走向墮落。充滿貪欲之人的人生是毫無幸福和安樂可言的,可怕的貪欲會攪擾著他,讓他每天都處在筋疲力盡的算計中,讓他感受不到溫暖和一切情誼,而只是每天誠惶誠恐的害怕失去。貪婪的人的心就像是一個填不滿的洞,而他也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該何時能結束這種狀態,貪欲早已遮住了他的雙眼,他就像一個失掉靈魂的木偶,被貪欲支配著最終走向絕境。
在很久以前,普陀山的山腳下住著一個樵夫,這個樵夫家世世代代是以打柴為生的,到了他這一代也繼承了祖業。他還算是個勤勞的人,每日早出晚歸不辭辛苦,可是這樣的辛苦勞作卻換不來豐衣足食,反而常常是家里揭不開鍋的狀態。他的妻子也不埋怨他,只是常常會到佛前去燒香,以祈求佛祖能夠大發慈悲,改變此時他們生活的困苦狀態。不知道是不是樵夫妻子的虔誠感動了上蒼,就在某一天樵夫家的生活真的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