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樵夫還同往常一樣扛著斧頭上山去砍柴,突然前面樹下有明晃晃的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忙跑過去查看,這一看不得了,原來是一個金羅漢!他歡喜異常,急忙挖了出來,就這樣因為一個金羅漢,他瞬間就成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之后他趕緊買房置辦產業,還辦酒席豪爽地宴請十里八鄉的賓朋前來慶祝。他那些所謂的親朋好友以前都嫌他窮躲得遠遠的,如今卻都一下子冒了出來,一邊用甜言蜜語恭維他,一邊厚顏無恥地巴結他,這感覺讓他受用。
按照常理來說,從一個三餐不濟的生活狀態變成現在嘗到了榮華富貴是什么滋味,樵夫應該感到十分滿足。不過這個樵夫只是開心了幾天而已,然后就開始悶悶不樂、茶飯不思、坐臥不安起來。妻子看他這個樣子很疑惑,以前窮時也不見他有絲毫的苦惱,怎么現在反倒不快樂了呢?于是她忍不住就上前說道:“夫君,我現在真是搞不懂你了。以前缺衣少食,你若發愁我還可以理解,可是現在我們的日子這樣好,衣食無憂,人們又這樣尊敬你,你還愁什么???你如果是怕錢被賊偷走,放心好了,就算是被偷,一時半會兒也是偷不光的。”樵夫聽完妻子的話愈加得不耐煩起來,氣鼓鼓地對她說:“你一個婦道人家什么也不懂就不要胡說。我不是怕賊來偷我的錢,我是在想,十八羅漢我找到一個就已經這樣富有了,那要是找到另外十七個,我豈不是富甲天下了。可關鍵是我根本就不知道那十七個金羅漢在哪里,一日找不到它們,我一日不安心?!闭f完便又無精打采地癱軟在了床上。妻子也沒有什么辦法勸導他了。后來沒過多久,這個樵夫就因為終日的愁眉不展而生病了,最后一命嗚呼。
如果樵夫不貪婪,而是很容易滿足,那么他應該早就感覺到幸福了,而不是像故事的結局那樣,既沒感覺到幸福,反而郁郁而終。所以世人一定要清醒,我們是要征服貪欲做自己的主宰,還是被貪欲征服做金錢的奴隸,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知道金錢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它買不來自己需要的幸福感,那還會有人被它迷花了眼,致使貪欲之心日漸膨脹無法滿足嗎?
不要再選擇貪得無厭之路了,生命本來就短暫,而在這短暫的生命里不能夠好好地享受生活,反而整日只是為了那虛無的東西算計痛苦,豈不是愚者所為?其實做人最應懂得滿足,懂得惜福,只有那樣,你才能看見自己手中所擁有的無限。
淡泊明志心自遠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中有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薄暗础笔且环N禪定之心,反映了一種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局限于眼前得失的長遠而寬闊的人生思想境界。是人塑造高尚情操與實現遠大理想的一個根本。
“淡泊”其實就是放棄,放棄那些讓自己陷入迷失的虛幻,放棄那些令自己痛苦的執著,進入一種忘我之境,而后看山山青,看水水秀。
很久以前,有一僧一道相約著要比試彼此道行的高低。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日子后,比試正式開始了,僧與道選擇了合適的時機各自入定后就開始尋找彼此的心所隱藏之處。奇怪的是無論僧人將自己的心安放在何處,比如花蕊之中或者樹梢之上、高山之巔還是深海之涯,都會第一時間就被道士的心發現,然后追蹤而至。僧人有些疑惑,難道是自己的道行不夠嗎?還是因為……他忽然開悟到,也許自己的心輕易就被尋到,是因為自己的心有所執著所致吧。于是就在那一剎那,他開始想象,自己也不知道那心藏于何處了。不久他就進入到了一種無我之境,完全處于一種忘我的狀態中,結果自然是道士無論怎樣尋找,也尋不到僧人的心了。
放下得失之心,就到達了超然忘我之境,于忘我之境便不會再在舍與得、悲與歡之間苦苦糾纏,從而也就不會陷入欲求的痛苦之中。
常言“淡泊以明志,寧靜方致遠”。只有具備了一顆感受寧靜生活的心,眾生才能從容地面對生活的真。某一天,釋尊禪師靜靜地坐在一片樹林中禪修,正午的太陽明晃晃的,太陽光穿越了枝葉之間的空隙,在地上撒下了斑駁的影子。釋尊禪師雖然閉著眼睛,可還是可以感覺到陽光在眼皮上晃動著舞蹈。周圍的環境靜謐極了,可以聽見微風輕輕地撫摸樹梢的悅耳的聲音。此時此刻時間仿佛已經靜止了。
突然,一陣嘈雜之音打破了林中的寧靜,那聲音自林中深處傳來,離釋尊禪師所在之地越來越近。釋尊禪師聽到那原來是一對男女在爭執的聲音。過了一會兒,聲音漸漸地低了下去,然后突然由林中慌慌張張地跑出來一個女子,也許是她跑得過于專注,竟完全沒有發現釋尊禪師的存在。女子剛跑過去不久,一個異常暴怒的男人就追了過來,他看見釋尊禪師坐在那里,就走到釋尊禪師的面前氣呼呼地問道:“喂,大和尚,你剛剛有沒有看見一個女人從這里經過?”釋尊禪師抬起頭看著那男人,枝葉間透下來的陽光被男人隔絕在了身后,因此男人就完全處在了陰影之中。釋尊禪師問道:“這位施主,請問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嗎?我看你眉頭緊鎖,目露怒火,你是在生氣嗎?”男人咬牙切齒地說:“大和尚你說對了,我正是在生氣,剛才那個女人偷了我辛苦賺來的錢,這怎么可以,我一定要找到她,絕不輕饒她?!贬屪鸲U師面容安詳地看著那男人繼續問道:“施主,你說是找尋那已然逃走的女人重要,還是找尋丟失的自己重要呢?”說完便微微笑地看著那男子,等著他回答。那男子聽了釋尊禪師的問題后竟然愣住了,他壓根沒想到釋尊禪師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于是只能直愣愣地站在那里?!罢覍ぬ幼叩呐伺c找尋自己,究竟哪一個更重要呢?”釋尊禪師淡然自若地繼續追問。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剛剛還是兇神惡煞一般的男子,此刻卻已然平靜下來,非但如此,眼波之中還溢滿喜悅之色。他在釋尊禪師的問題點化下已然徹悟了!
追逐物欲就是自我心性迷失的開始,因此有時候找回自己的本性比追回錢袋更重要。
何為淡泊明志?古人常言,那些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會放棄一切功利之心,而選擇寧淡的生活,因為他們知道若是不能堅守清心寡欲的心,就不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沒有安定清靜的生活也就無法為實現遠大的抱負和理想而刻苦用功。所謂的“淡泊”就是一種遠離縱欲放蕩,拒絕消極怠慢的人生態度,它是一種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的生活方式。
岸在腳下
在佛偈語中,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生就是無邊苦海,眾生若是放不下愛恨情仇的執著糾纏,就會在苦海中無盡地翻波掙扎。因此要想脫離苦海就在你的一念之間,放下執著,只要你去想岸就在你面前,根本不必回頭。
據記載,后來在撫州石鞏寺出家的慧藏禪師,在出家之前是個喜好殺生的獵人,俗名石鞏。因為需要射殺其他生靈的生命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剛好與佛家的不可殺生相違背,因此未出家前他很討厭見到和尚。有一天,他又早早地出去打獵,正在他奮力地追趕一只獵物時,卻被馬祖道一禪師給阻攔了下來。獵物就趁機逃生了。石鞏本來就討厭和尚,此時這和尚又來阻撓自己打獵,害得好好的獵物跑掉,自己的一頓美餐也泡湯了,石鞏越想越氣,干脆就挽起了袖子,掄圓了胳膊要與馬祖打架。
馬祖見石鞏氣急敗壞的樣子就問他:“施主,借問你是什么人呢?”
石鞏吹胡子瞪眼道:“大和尚,聽好了,我可是靠打獵為生的獵人,剛才你放走了我的午餐,你可要賠償我才行,要不然與你沒完?!?
看著無理取鬧的石鞏,馬祖也不氣惱繼續追問:“既然是獵人,那你會射箭嗎?”
石鞏上下打量了一番馬祖,疑問他為什么這么問,不過還是很不屑地回答道:“當然了,打獵的人能不會射箭嗎?大和尚你這問題問了等同于白問啊。”
馬祖不在意繼而問道:“那施主你一箭可以射幾個呢?”
石鞏越來越疑惑,剛剛還氣鼓鼓的,此時已經完全安靜下來,只是靜靜地回答馬祖的提問,于是說道:“一箭射一個啊?!?
馬祖聽后搖頭笑道:“看來施主你是不懂射法的?!?
石鞏立刻不服氣地說:“什么?我不懂射法,那么你就懂得了?”
馬祖說道:“那是當然,貧僧自然是懂得射法的?!?
石鞏聽后有點吃驚,于是追問道:“大和尚,你該不會是吹牛吧,我問你,你一箭又能射幾個呢?”
馬祖伸出一根手指說:“貧僧可比施主要強得多,貧僧的一箭可以射一群?!?
石鞏聽后一驚,且不說面前的是個和尚,就算是個平常人也太過殘忍了,于是他叫道:“喂,大和尚,畜生也是生命???真想不到你一個出家人竟然如此心狠手辣,你怎么下的了手去射殺一群呢?”馬祖聽聞后知道這獵人雖是以殺生為本的,但還算殺取有道,不曾失去本心。于是便語含些許譏諷地問道:“哦,這位施主,看來你也是懂得一箭一群的真義的,既然你知道畜生也是生命,為什么你不去自射呢?”
石鞏氣勢越發的低了下來,支吾著說:“我明白和尚那一箭一群的意思,可真要讓我自射,我還真不知該如何下手!”
馬祖聽了之后,知道石鞏已經有所開悟,于是高興地說:“施主你那自出世以來就存在的無名煩惱在今日可算是斷除干凈了。”石鞏頓覺天地開明,于是他馬上扔掉手中的弓箭,轉而拜馬祖為師出家修行去了。
事情就是這樣簡單,只要你在一轉念之間洞悉了佛法的真諦,那么岸自然就會出現在你的腳下,根本都無須回頭。
《紅樓夢》中曾有一段著名的《好了歌》唱道: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歌詞中生動地再現了深陷苦海的眾生掙扎的模樣,因為不能夠沖脫欲望的枷鎖,所以自始至終都不會看見岸在何方。其實岸一直都在世人的腳下,只是被自身欲望的苦海淹沒了,只要能夠徹悟,除去欲望的根源,那么岸自然會呈現。
常懷赤子心
赤子就是剛出生的小嬰兒,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最開始使用的比喻,《道德經》中曾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這段雖然是在描述嬰兒之狀,其實正是在比喻那些道德修養深厚之人,他們如同具備著嬰兒的心一般,依然滿懷希望、滿懷純真,不被外界的泥沼所玷污。
在生活中,隨著時日的增長,人一般都很難保持著幼年時那種純真的心境。幼年時的沖勁、理想、希望與抱負完全被時間磨礪,其實社會與環境只是外因而已,真正令自己的赤子之心改變的還是自己面對外因時所作的選擇。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吧,只有這樣才會令我們回歸到性本善的萌芽狀態中去。
赤子之心在中國古代思想中被稱作“初心”。保持一顆“初心不被外界環境污染”,就是保持了光明磊落的本性,恒定了自身坦白純潔的行為特質。
世人常會疑問人為何會變得蒼老?除了時間磨礪了外表的青春之外,更主要的就是那顆赤子心已經不再,人變得世故、圓滑,變得傷春悲秋失去希望。
人心蒼老了,人自然也就慢慢地走向了沉暮。所以世人修道與處世時,即使處于萬般復雜變化的環境中也要依然故我,始終保持著初心,這樣才可以使生命永遠處于健康青春的狀態。
中國的文壇巨匠沈從文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學造詣的學者,可是他卻是一個沒有正式受過學校教育的人,換言之就是他沒有被外界所承認的學歷。
當年,朝氣蓬勃的他懷揣著成就一番事業的夢想前來北京闖蕩。最開始他選擇在北大,一邊做課堂上的旁聽生學習知識,一邊又去查閱大量文史書籍來補充知識。就在那段時間,他結識了諸多的文壇大師,在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不斷地成長起來。后來,他由北京轉戰上海,成了一個帶著一身泥土氣息闖入十里洋場的文人,就在上海的那段時間里,他創作的文學作品以一種靈氣脫凡的氣息震驚中國文壇。年紀輕輕的他,邁開了事業成功的第一步。1928年,沈從文只有26歲,正是意氣風發之時,他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看重,隨后被聘為該校的大學講師。
盡管那時,沈從文因為自己作品的精彩而贏得了一大批讀者,已經在文壇上有了很高的聲譽,但他作為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這還是他人生中的頭一回。
為了能夠勝任教師這一角色,講好他人生的第一堂課,事先他熬了幾個通宵做了認真的準備,他將自己上課要用的講義很用心地進行了編排,并在私下里自行模擬著講了幾次。盡管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當他真正站到講臺上的那一天,看著臺下座無虛席的黑壓壓的人群,他還是心里發虛了。
那時,準備充足的講義早已被他忘得一干二凈,他大腦里一片空白,靜靜呆立了很長時間,一句話也說不出,最后竟然冒起了冷汗。好不容易整理好思緒可以開始講課了,但依舊十分緊張的他,根本沒辦法順順當當地去講,而只能是低著頭完全不看下面的同學,就一股勁的快速地念著講稿,原本設計好的要在講課中間插講的一些課外內容,此刻也全都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