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禪是心性的明燈(5)
- 每天學一點禪理智慧
- 石赟
- 2485字
- 2015-12-28 14:16:36
就這樣不到十分鐘,他就快速地念完了這堂課的內容。余下的時間怎么辦?講臺下的學生看著他,有的已經開始交頭接耳了。看著這樣的場景,他更是心慌意亂,不住地用手擦拭著額頭上的冷汗。這般尷尬的場面,他平生未曾經歷過,該怎么解決呢?
鎮定了片刻,沈從文做了個決定,他沒有去硬撐“面子”和同學“胡扯”,而是坦率地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書寫了“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十六個娟秀的字。
一個文壇巨匠老實而可愛地坦言自己“害怕”,一下子就引起了課堂上的一陣善意的笑聲……
胡適對沈從文的學識、潛力和為人,都十分的清楚和贊賞。他在聽說了沈從文這人生中第一次的講課經過后,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十分幽默地打趣說:“沈從文這失敗的第一課可是成功了!”沈從文的人生第一堂課因為敢于承認害怕,所以在學生之間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以至于后來有一位學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作為文學大家的沈先生的坦率和赤誠實在是令人欽佩,我想這也是我人生中上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了。
后來沈從文先后在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和北大任教,開始了他孕育天下桃李的職業生涯。因為他不屬于“科班”出身,所以他上課也就不采用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是用一種更為傳神的教學方式來教育學生,并取得了成功。
而他的人生第一課,則在學生之間被奉為經典并廣為流傳,成了他率直人生的最真實寫照。
莎士比亞有句經典名言:“老老實實的人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沈從文很赤誠的一句“我害怕了”,不加任何功力的修飾完全袒露了這個文學巨匠最真實的內心。
面對自己的失敗不加以任何無謂的解釋和敷衍,不進行任何做作的修飾,也不采取逃避的態度,而是坦誠地去承認,這樣的人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諒解。
處在世俗紛擾的世界里,有幾個人敢于保持自己那份最赤誠的心?面對錯綜的人際糾葛,我們學會了虛偽;面對明爭暗斗的事態,我們學會了狡詐;面對世界眾多的腐朽不堪,我們學會了冷漠。于是這樣一路走來,我們離最初的無邪越來越遠,單純的自己也已經面目全非,這樣假面的過生活的人讓自己也深感恐懼。于是,能夠回歸最初的生活本色就成了我們心底最深的渴望。
敞開心扉裸露那份最真實的赤子情懷,回歸初心的純凈與天然,選擇在質樸中處世,以赤誠的態度做人,不要丟失那份孩子般的天真與無邪,人生才會簡單快樂。
無怨無悔每一日
佛曰:“生命只在呼吸間。”言簡意賅地指明了生命的短暫與瞬息萬變。作為一個存活于世的人,如何在這呼吸之間不留有遺憾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把每一日都用心過得完美,不要留有一絲的空白,只有自己掌握了命運,充盈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才會無怨無悔每一日。
世人皆知伊庵權禪師是一位在禪法上勤苦修煉,在生活中嚴于律己的得道高僧。他深深懂得時間于人如白駒過隙十分珍貴,因而他惜時如金。為了把金子一般的日子過得充盈,他每日都會幾次自省,就怕虛度了光陰。即便如此他還是常常一到傍晚時分,就會感懷時光的溜走,因而淚流滿面。寺院中若有新來的弟子第一次看到這種情形時,都會十分不解,于是常常會關切地詢問禪師為何事哭泣。禪師于是憂傷、慚愧地說:“時光短暫,本就十分珍貴,但是我今天又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地虛度了,唉,珍貴的明天即將到來,到時我不知能不能有所長進不再虛度。”
老禪師已經十分的自持,卻還是會感嘆時光易虛度,那普通的蕓蕓眾生呢,有沒有去認真地思考過,這金子一般的時光我們是怎樣度過的?
另一位身居魯南青山寺的得道禪師,在自己修行的早年就定下了規矩:每天一定要堅持誦讀經文三百句,然后背誦四句古體詩,再以此自行寫四句,他還規定自己在寫字的時候,一定要使用毛筆書寫正楷字,以此來鍛煉自己的書法,陶冶自己的情操。除了在學習上,他嚴于要求自己,在運動上他也一樣對自己有所規定。他堅持每日的清晨與傍晚練習一段時間的拳腳,然后爬石階二百級。這樣的修煉,他一直堅持著,從不懈怠,即使遇到風雨大作的天氣,他也堅持完成。像他這樣規劃自己每一日的修行,從不肯輕易虛度的生活,既保證了他內心修養的提高,又保證了他身體的強健。
等到他80歲高齡的時候,已然是個神情恬淡、精神矍鑠之人。對于自己這樣的生活,他曾揮豪寫下了:“有文有武伴百年,無怨無悔每一天。”
古人常言“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吾生待明日,萬事皆蹉跎。”不踏踏實實地充盈今日時光,明日又能有多少可以浪費的呢?世人永遠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從未想過我們的生命從出生那日起就在倒計時,只是一日日的虛度著,只有等到將老之日才會感嘆與后悔。
與其有一日會后悔這樣虛度生命,不如趁此時開始無怨無悔地度過每一日。
用悠閑的心做忙碌的事
證嚴法師說:“寧靜是美,安定最樂,這是習禪、修心、養性、怡悅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大千世界忙忙碌碌,熙熙攘攘,我們應該用怎樣一種心態去看待世事?
一對師徒蹲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樹下喂鴿子,陣陣涼爽的微風從樹梢間穿過,樹影婆娑,雖然是夏日炎炎的午后,也感到十分清爽。徒弟對師父說:“師父,您看這樹活得多悠閑啊,整天享受著涼風的吹拂,不用做工,好自在啊。”
師父說:“徒兒,這你就錯了,其實樹是相當忙碌的。”
徒弟不解地問:“是嗎,怎么說?”
師父接著說:“樹的根部要深入土地里吸收水分和養分;樹的葉子要與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不斷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氣,所以樹是很忙的呀!”
轉過身來,師父又指著正在吃食的鴿子說:“你再看那些地上的鴿子在悠閑地走來走去,其實它們也很忙,都在覓食。當我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時候,鴿子們馬上就忙碌起來了。”
徒弟想了想說:“哦,師父,我明白了!假如我們都用悠閑的心態,去完成所有忙碌的事情,就不會覺得俗務繁重了。”師父聽了微笑著點了點頭。
悠閑是一種高遠,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如果我們能用悠然自得的態度去處理世上忙碌的事,就會感覺減釋重負、舉重若輕。即使是腳步如風,也能欣賞藍天白云、享受鳥語花香。
別讓心靈長滿雜草
證嚴禪師說:“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壞念頭。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心不易與惡事絕緣。”一個人如果整天無所事事,心無所有,時間久了,他的心靈就會如同一塊久置的土地,生長出雜草來,將他的豪氣湮滅、銳氣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