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所以歷史無法改變;也沒有人可以穿越未來,所以未來無法預知;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只有當下。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當你把所有的愛和智慧都融入當下的生活,真實地感受生命的存在時,你的存在就是一種幸福!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有個人,父母過世給他留下了許多財產。對這些財產,這人看得很重。他天天計算自己有多少財產,一心希望財產越多越好;連將來果園與田地可以收成多少農作物都算入財產中。年輕人認為家中多一個人就會消耗更多食物,所以不愿娶妻生子,原本家中請的傭人也都辭掉了。他年老去世之后,財產由于無人繼承,都被收入國庫。
你是不是覺得這個人很可笑呢?可是,若你思量一下自己,還不是有同樣的心理:沒飯吃時,說有粗茶淡飯就可以;有了粗茶淡飯,就想要有點兒葷腥就更好;等有了葷腥,又想常常吃山珍海味、魚翅鮑魚。有了好,想更好;有了錢,想更多錢。這是人心的不足。
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無以為生,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有位神仙看到了,有心幫助這對母子,就在他們家屋后投兩粒仙米入井,從此井水化為美酒,于是母子二人靠賣酒為生,就此衣食俱豐。過了一段時間,神仙回訪,其子卻抱怨,井水化酒,好是好,卻沒有酒糟可以喂豬。神仙感嘆人心不足,便把仙米收回,美酒又變為井水了。
這正是:“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當酒賣,還說沒有糟。”
在葡萄園里,有一種鳥,叫做“我所有”。因為它叫起來的聲音好像是“我所有!我所有!”
這只鳥就好像是看守葡萄園的,終日里在葡萄園上方盤旋,看到有人采摘果實,就厲聲啼叫:“我所有!我所有!”
只要有人接近葡萄藤,那只鳥就開始大叫;若伸手摘葡萄,它就會叫得更凄厲。年復一年,總是如此。
有一年,到園子里摘葡萄的人比往年更多,那只鳥在人們四周厲聲啼叫,非常著急的樣子。但大家都見怪不怪,沒有人理它,仍舊繼續摘葡萄。沒想到,那只鳥不斷地啼叫,最后竟然吐血而亡。
世間的人多有像這只鳥的,貪心不足,結果累死累活一輩子,不僅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把觸手可得的快樂丟掉了。殊為可惜!殊為可嘆!
人心不足,總是想要得到更多,卻沒想過,自己真正用得上多少呢?《增廣賢文》有言:“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有的女孩喜歡買衣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可厚非。但你若是仔細檢視一下自己的衣櫥,就會發現,其實一個季節經常換洗的衣服就那么幾套而已。然而,為什么還要買那么多呢?只因為經不住誘惑,內心的欲望一直告訴你:多漂亮的衣服,我要擁有它,別人都有,我也不能落后。
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并不多,卻總是不斷地占有更多,為此不惜花費更多的精力與財力。這實在不值得。大詩人杜甫的《漫興九首》里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的確,人世間有很多追求,哪怕你累死累活忙碌一輩子,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東西。因此,要懂得享受人生,好好對待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珍惜身邊的幸福。
李白有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有人覺得消極,其實不然,若你心里是積極的,你讀這句詩,就能體會到積極的感情。只不過,他的積極在于好好地對待已經擁有的東西,莫要辜負了正擁有。
很多人往往都會在失去以后,才想到要珍惜,后悔當初沒有好好地享受自己擁有的時光和幸福。等到時過境遷,回首往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這輩子白活了,根本就沒有好好享受人生的快樂。
其實,幸福和快樂早就放在你的面前。當肚子餓時,一碗熱騰騰的面放在你跟前,好好地吃完這碗面,就是幸福;當筋疲力盡時,躺在軟軟的床上好好地睡一覺,就是快樂;當你悲傷時,旁邊遞過來一張紙巾,或者幾句寬慰的話語,就是幸福和快樂。
實際上,我們已經擁有了最寶貴的東西,只是很多人沒有好好對待,反而茫然不知所措,盲目地追求這追求那,總也沒有個盡頭。
就拿賺錢為例,錢當然賺得越多越好。但是要賺更多的錢,相應地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這是很自然的。你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換取更多金錢,除此之外,你甚至還要為之失去自己的快樂。但是,你想過這樣做是否值得嗎?沒有金錢是不行的,但金錢也不是萬能的。金錢能買到床鋪,卻買不到睡眠;金錢能買到補藥,卻買不到健康;金錢能買到食物,卻買不到胃口;金錢能買到書籍,卻買不到知識;金錢能買到鐘表,卻買不到時間。其實,金錢能夠滿足生活需要即可。
人生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對待已經擁有的東西。努力為自己的人生賺取更多,無可厚非,但不是為了賺取而賺取、為了得到而得到,而是在賺取和得到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天賦,磨煉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做人不要那么貪心,知足一點兒,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享用所擁有的,割舍不實際的欲念吧!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怨
知足常樂是一種處世哲學和生活態度,要求人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樂天知命、悠然自得。然而,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人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是安定舒適、快樂幸福,還是躁動不安、煩惱叢生,取決于你的心,取決于你的態度。
有一首無名氏的散曲,寫知足者的安然生活,十分令人神往,讓人很感動:
一個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
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幾間,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
夜歸兒女話燈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獨眠,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書一卷,瘋也癡癲,狂也癡癲。
像這首散曲所描述的心境,又怎能不悠閑自在呢?安于本分、安于擁有,因而使自己一身輕松、無拘無束、灑脫自在、避免是非,在人生中享受快樂與尊嚴。
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是情真意切的延續。“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了沈復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
春秋時期,晉國有位著名的賢人,叫做介子推。他曾經和晉文公長期流亡國外,吃了不少苦。然而,晉文公繼位后獎勵賢臣良士,介子推卻沒有得到賞賜。
母親怕他的心里有所不滿和怨恨,惹來麻煩,就問他:“孩子啊,君主沒有給你論功行賞,你是不是不高興呀?”
介子推卻很平靜地回答:“母親,千金是重利,官爵是尊位,這些都不適合孩兒的性子。追求功名、向往富貴,不是我的為人之道。我寧愿到那山村鄉野里,躬耕自給自足,也不愿戰戰兢兢地吃君主的俸祿。”
母親不由地笑道:“孩兒的為人,當娘的怎么會不知道?你這樣見利讓利、聞名讓名,不與世抵觸,好得很啊!”
母子便離開了朝都,到綿山里安了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田園生活,一邊勞作,一邊觀賞著大自然的風起云涌、荷色菊香的美好景致,終日里顯出淡雅、嫻靜的樣子,樂不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