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樹品牌,擦亮一塊金字招牌(3)
- 做生意不可不知的營銷心理學
- 墨墨
- 4982字
- 2015-12-28 12:11:44
具備親和力的產品是很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的,而且這種歡迎會慢慢變成對此品牌的忠誠,在心理上,人們也會從一開始的喜歡變成必須購買這個品牌。一個有親和力的品牌還能幫助產品建立與其他產品的差異性,隨著產品生產工藝的廣泛應用和相似的營銷策略,與之相同的產品也會同時與該品牌產品競爭,而且一個品牌賣得越好,競爭者就會越多,當產品本身沒有太大區別的時候,兩者的競爭就聚集在品牌上。此時,在消費者的頭腦中,鐘情的品牌與非品牌之間的差距就拉開了,一個在消費者中具有高忠誠度的產品會讓客戶在無意中選擇它,這種品牌的親和力能夠幫助消費者抵制其他產品的誘惑。從另一方面說,消費者在買某種產品的時候常常是靠慣性去選擇的,對于不熟悉的商品,他們通常不做考慮。因此,品牌的親和力能消除消費者的購買疑慮,緩沖其他同類產品對消費者的影響力。
品牌的親和力對消費者的影響很大,它能讓消費者決定購買或放棄某件產品。自從中國加入WTO后,大量國外企業涌向中國,這對中國的經營者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轉變傳統的經營觀念和改善品牌策略是國內經營者必須要做的事,注重品牌親和力的培養是國人經營所欠缺的東西,如果想在商場中立足,商家就必須對品牌的親和力重視起來,因為親和力是留住消費者的最好方法。但使用這種辦法切忌急功近利,最好有一個長期的規劃。塑造一個品牌的親和力有以下一些方法:
1.多搞非價格戰的促銷活動
促銷戰是商家常用的辦法,但是樹立品牌親和力的促銷戰與普通的商品促銷戰不同。品牌商品不應主打價格戰,許多企業都會用打折或贈送活動來吸引客流,這讓許多人愿意購買他們的產品,但是這只對短期的銷售有利,對于樹立一個品牌是無益的,一旦陷入惡性價格競爭中,商品則很難從中抽身,所以品牌的促銷不打價格戰,而以品牌形象推廣或和其他品牌產品聯合促銷為主,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讓消費者認識到促銷的產品。
2.商品質量有保障
只有商品質量有保障,消費者才會重復購買,并逐漸對這件商品產生信賴。做生意不能只顧著賺錢,還要記得和消費者多溝通,通過一些活動或推銷手段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文化和價值,讓消費者多參與到商品活動中,并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當消費者對該產品有忠誠度時,不但會自己購買,還會向其他人推薦,這往往比做廣告的效果還要好。
3.關注公益活動
一個企業的社會角色比做廣告的宣傳力度還要大。比如現在人們比較關注環保,所以就有了綠色營銷的觀念,“綠色”成了消費者的一種需求,此時,商家就可以把“綠色”融入到自己的經營活動中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
4.親和力的培養在于留住消費者
在關注客戶方面,美國一家公司做得很好,他們把客戶的名字和相關信息都存入專用的檔案中,每當客戶有什么需求,不用客戶多說,他們就能挑選出最適合客戶的產品,而這些老客戶也給他們帶來了許多新客戶。精明的生意人不會只看重開發新客戶,他們會認為老客戶比新客戶重要得多。
酒香也怕巷子深
古語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這里有一個傳說:李白沿途飲酒做詩來到揚州,剛下船,就聞到一股奇異的酒香。李白很好奇,就聞著酒香一路尋去。李白走進了一條長長的酒巷,酒香也越來越濃。李白到了巷子的深處,最終找到了酒香的源頭。李白要了一壇酒,打開酒壇,頓覺酒香沁人心脾,于是他放開懷抱,大喝起來。自從李白喝了這酒,一傳十,十傳百,酒的生意迅速火爆起來,這種酒從此聞名遐邇。這就是“酒香引來酒中仙,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典故。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買賣要做好,至少需要兩個條件:第一,產品質量出類拔萃;第二,廣告效應好。很顯然,廣告效應在買賣中起的作用非常大。
如今,“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經被賦予更深層次的內涵。過去酒不多,好酒更少,因此巷子再深,人們都會覓蹤而至。而現在酒多,好酒也多,相互之間就有了比較,人們的選擇范圍也變得廣泛起來。人們不需要再去主動尋酒,酒就會自動尋上門來,因為商家們競相推銷自己的“好酒”,廣告便應運而生。有了廣告,好“酒”自然就不怕巷子深。但如果沒有廣告,沒有宣傳,在當今這個蓬勃發展的經濟時代,別人就不一定知道你的產品。因此,無論是大生意,還是小買賣,廣告都是必需的。
廣告,即廣而告之,其目的是讓別人記住你和你的產品,就是從情感、視覺、聽覺等各種感覺出發,全方位、大肆地渲染產品、品牌,以“攻心為上”的策略,直搗人們的思想陣地和心理巢穴。其實,廣告就是做生意的一種心理攻略。
德爾惠集團副總裁何苦曾經說過:“廣告其實就是跟人們打個招呼?!边@句話極其經典,廣告確實如此。把產品、品牌用金錢層層包裹、藝術層層修飾、語言層層表白,攻入人們的內心深處。真正有價值的廣告就如同打招呼一樣,只是通俗一語卻能夠命中人們的內心,獲得人們的關注,進而引起感情的共鳴。
讓對方記住,是廣告成功的第一步。
恒源祥曾經有一段經典廣告,廣告畫外音是“羊羊羊”,首先以羊聲抓住人們的注意力,給人留下印象。2008年新春期間,恒源祥的新廣告在電視臺播放長達60秒,期間把“恒源祥是北京奧運會贊助商”連續說了十幾遍,生怕大家不知道一樣。其實,這就是“打招呼”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強化、加深人們對恒源祥的印象,并提高品牌的認知度。
當然,要做好生意,不僅要用打招呼的辦法混個臉熟,還應該用些奇妙的絕招吸引對方。作秀就是絕招之一,這個方法往往能夠讓人很快記住你,并屢試不爽。作秀在美國是一種文化,無論是找工作,還是介紹研究成果,都要“秀”上一段。事實上,作秀就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廣告手段,它抓住的是人的好奇心。
廣告是一種重要的營銷手段,就算巷子不深,也應該適時地進行宣傳。有些公司,策劃著更有創意的廣告以宣傳自己的品牌,對廣告追求創新理念。有些經營者則采取一些比較隱秘的廣告手段,比如著名企業譚木匠集團。
譚木匠集團是一家生產實用工藝品的企業,主要產品為木梳。一直以來,譚木匠集團既沒有采取經銷商的方式來經營產品,更沒有采取媒體廣告的方式來推廣產品,而是采取加盟店的方式來銷售產品。店內的每一個銷售人員都需要詳細地向客戶介紹產品的工藝以及保健用途。譚木匠集團不僅要求職員具有良好的禮儀,更要有耐心,其中反復介紹產品是必不可少的。
事實上,譚木匠采取的這種宣傳手法效果非常好,不僅省下了高額的廣告費用,還得到了高層次的廣告效應。
事實說明,幾乎任何產品都離不開廣告宣傳,這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意策略。
找出產品的賣點
為自己的產品做宣傳,一定要選對方向。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抓住產品的差異點,這樣才能比別人多賺錢。經營者找到這些差異點時,只要圍繞著差異點做廣告就可以了。然而,消費者買東西時常常并不了解廠家所宣傳的差異點。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就在于,這種差異點沒有放大到足以說服消費者的程度。
要真正說服消費者,就要使商品差異點全面地進入其內心。要做到這一點,有兩種手段最為常用,一是大規模、高密度的廣告投放;二是通過事件營銷,用凸透鏡的放大效應數倍擴放這種產品的差異點。很顯然,第一種手段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實施的下策,而第二種方式則是上策。
2001年9月1日,北極絨羽絨服廣告在央視播出:主持人說完“到底是鵝好,還是鴨好”,一只英武漂亮的大白鵝立即昂首高鳴,而旁邊的鴨子則無奈地趴在一邊,默然無語……
這一廣告播出后,迅速掀起了驚濤駭浪。一時間,“鵝鴨之戰”的標題頻頻見諸報端,羽絨服行業就如同開了鍋一般。有人認為“鵝絨優于鴨絨”是蓄意炒作,也有人認為是有意誤導市場,但事實告訴我們,該問題越受到爭議,北極絨的名聲就越大。這場交鋒使消費者知道了兩點:鵝絨比鴨絨好,北極絨用的是鵝絨。這就是北極絨宣傳自己的方式——抓住差異點。
那么,什么是差異點呢?通俗地講,差異點也就是賣點。在任何買賣中,賣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找出或者確定賣點是做買賣的重頭戲。要進行有效的炒作,更加離不開賣點。因為炒作不能憑空想象,而應該立足于品牌、產品,依據賣點進行炒作,這樣才能讓消費者接受。賣點是炒作成功的重要支持點,能夠讓消費者信服。賣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盡量優于或區別于其他同類產品,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生意既要大膽,又要有創意。成功的商家通常都會以新穎別致的炒作手法,擴大賣點的影響力,以獲取最大的效益,最為常見的方法就是在廣告語和名稱上出彩。其中,廣告語式賣點炒作如娃哈哈的“喝了哇哈哈,吃飯就是香”、樂百氏的“27層凈化”、農夫山泉的“農夫山泉有點甜”、海飛絲的“頭屑去無蹤,秀發更出眾”等,名稱直接體現賣點的如“腦白金”口服液等。這些有效的炒作都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商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炒作賣點是深通人心的生意經,因此,做生意應該掌握產品的賣點。賣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1)賣品質。一般來說,產品的品質最為消費者所關心。通常賣品質又以賣“專家”、賣“故事”、賣“售后服務”、賣“專業”的形式來宣傳產品。在媒體上,常常是以產品品質方面的專家、學者等現身說法的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從而使產品與消費者更接近。
(2)賣情感。像麗珠得樂的“其實,男人更需要關懷”曾感動許多人,引發了購買熱潮。這種情感氛圍的營造是一種深通人心的炒作手法。
(3)賣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聰明的商家適時地推出了各種服務:親情服務、24小時服務、貼身服務等,還有親身體驗產品、個性化服務、客戶定制服務、送貨上門服務等,這些都讓消費者獲得了更加舒適的消費體驗。
(4)賣文化。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審美疲勞往往會使得人們對另一種文化具有好奇心,而且文化往往是時尚流行的先鋒,因此,文化賣點常常被有心的商家關注,而傳統古典文化、鄉村民俗文化、西方浪漫文化等文化產業的興起,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多變需求。
(5)賣品牌。其實,這是為了給消費者創造出一種心理舒適與精神滿足。事實上,在當今的社會,心理舒適與精神滿足已經超越物質而成為消費者渴望得到的最重要的價值。
(6)賣特色。如果產品具有區域性、歷史性、民族性、稀缺性、技術領先等優勢,也通常被企業拿來作為賣點。
總而言之,做生意離不開賣點,更加離不開對賣點的炒作。只有在凸透鏡下放大產品的差異點,才能更好地炒作,才能真正把生意做大。
巧妙利用“名人效應”
巴西一家小禮品店有一條特別的店規:各界名人來店里購物不收錢,但是要先拿出絕招來證明自己的身份。這個有趣的店規很快就傳開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從各地跑來獻出自己的絕技。球王貝利到這家禮品店購買商品,聽說了這個有趣的店規大為高興,見店內擺著足球,便用腳輕輕一勾,然后飛起一腳,球飛出去正好擊在門鈴上,門鈴聲不絕于耳,隨即足球又反彈回來,貝利不等足球落地,擺頭將球一頂,球“嗖”地一聲落回了原來放球的位置。小店老板見狀大聲叫好,便讓貝利挑選商品,并且分文未收。自從球王貝利在這里獻技之后,這家禮品店的客戶越來越多,有的人是來獻技的,有的人則是為了一睹名人風采。一時之間,小店名聲大振,生意越做越紅火。
這家小店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獲得成功,就是利用了“名人效應”,以“名人獻技,分文不取”為賣點進行炒作。
不論做什么買賣,都應該學會借勢,懂得“別人搭臺我唱戲”,唯有借助別人,才能讓自己的買賣越做越大。精明的商家可以通過對他人所具有的強勢的巧妙利用,成功地讓對方為自己服務。借勢都是通過有目的的炒作完成的,這種方式的好處有兩個:一是省卻了巨額費用,二是把對方的潛在客戶變成自己的現實客戶。對于不少小買賣來說,這兩個好處至關重要。
有一位書商,他的書賣得不好,眼看就要關張了。有人就給他出主意,讓他找名人幫忙推薦自己的書。書商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問題是哪個名人會幫自己推薦呢?他想了很久,覺得除了總統之外,沒有其他的名人能幫助自己。
于是,書商就把自己的一本書和一封信寄給了總統,他在信里寫道:“我手里的書實在是太難賣了,希望您幫我說些好話。”總統看完書后覺得還不錯,就在書上寫下了“這本書不錯”幾個字,并把書給書商寄了回去。
書商收到總統的回復后非常高興,他把書掛在店里最顯眼的地方,并且把這本總統做出好評的書介紹給每一個來到店里的人,果然,這本書非常暢銷。
收到如此火爆的效果之后,書商決定再“讓”總統幫一次忙。于是他把第二本書寄給了總統??偨y已經知道書商借他的光大發其財的事情,沉思片刻,就在寄來的書上寫上“這本書實在不怎么樣”,然后寄回給了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