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上任
- 彼得·林奇傳
- 橡樹理財
- 3925字
- 2015-12-28 11:25:32
沒有人能夠預測利率、經濟形勢以及股票市場的走勢,不要去搞這些預測,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資的公司情況。
——彼得·林奇《戰勝華爾街》
華爾街的股市是世界股市中最變幻莫測的地方。在這里,轉瞬之間便可以讓一個人腰纏萬貫,也可以讓一個人傾家蕩產。
這里造就了一批股票投資界的大亨,這些人在華爾街呼風喚雨,游刃有余,在豪華的辦公室里操作著他們的投資王國,并指揮著手下的員工,做著大宗的股票投資生意,并
在買入賣出之間,賺取著巨額的利潤差。然而也有一些倒霉蛋,在股海沉入海底時,巨額資產轉瞬間化為烏有。
股市的險惡并不僅限于成功與失敗這樣簡單,自從股市出現那天起,各種花招、謠言、圈套、陷阱便層出不窮,再精明會算計的人也會有“失路蹄”的時候。因此在華爾街的股票市場上,你得小心地識別每一個花招、謠言、圈套和陷阱,神經每時每刻都要繃緊。要不然,你的鈔票就將變成別人的利潤,你的財富就將變成別人的財富,這種可怕的現實會使你時刻都像坐在火藥桶上一樣。
1977年5月,麥哲倫基金公司迎來了歷史上最出色的一位總經理。從這一天開始,麥哲倫基金公司注定要成為華爾街的投資傳奇。
彼得·林奇上任后,并不能阻止由于美國經濟衰退而造成的股票下跌趨勢,道·瓊斯工業指數似乎也不想給這位新上任的總經理面子,在他上任之后的兩個月中,下跌到了801點。
這也成了后來有名的“林奇法則”的一個非常有趣的例證。
從此以后,彼得·林奇正式成為華爾街的一名顯要人物了,以前彼得·林奇雖然從事著與股市有關的工作,但是在幕后,所做的也是輔助基經金理的工作。如今,彼得·林奇站在了前面——33歲的年輕人管理著麥哲倫公司2000萬美元的資產,直接搏殺到了華爾街的第一線。
1977年,彼得·林奇剛開始管理麥哲倫基金公司不久,第一次投資決策便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了華納公司股票。
他對一位經濟專家分析的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的結論并不相信,這位經濟專家一直在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他對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并不看好。但6個月之后,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盡管彼得·林奇對那位專家的分析結論一笑置之,卻也受到了一些影響,因此對于上漲的華納公司股票,也有些擔心,但經過調查,他發現華納公司運行良好,于是彼得·林奇就繼續持股,等待上漲。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38美元,這時,彼得·林奇開始對分析專家的建議作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頂峰了,于是就將公司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全部拋出。然而,此后華納公司的股票價格卻一路攀升,最后竟漲到了180美元。即使后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在了100美元左右。對此,彼得·林奇后悔不已,從此他更堅信自己的分析結果了,喪失了對那些高談闊論的評論專家的信任。
對彼得·林奇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只是一個讓某些人出丑的地方。美國有數以萬計的股市分析專家天天在研究指數的變化、美聯儲的貨幣供應政策等,但彼得·林奇卻堅信這些專家不能預測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他還形象地比喻說,如果可以通過數字分析來選擇股票的話,還不如用電腦來算命;如果說選擇股票的決策是通過數學計算決定的,那么這個世界上將會有一半的人成為股海英雄。因為你在股市所需要的全部數學知識在小學就能夠學到了。然而世界上并沒有一半的人成為股海弄潮兒。如果說邏輯學能夠幫助股票投資人分析出股市規律,那么世界上能夠在股票市場上有所成就的人會達到一個天文數字。可惜,華爾街股市現實中奇異的非邏輯性將會使所有嚴密的思考變得沒有任何價值。
實際上,華爾街是按照古希臘思維方式運作的。
但是彼得·林奇卻打破了這一“潛規則”,從此,他不但不再相信股市投資專家的投資理論,而且對只坐在辦公室里得出的研究成果也不屑一顧。他總是鼓動公司的同事走出辦公大樓,到上市公司所在地去做詳細調研。這開創了華爾街的實踐投資理論。
在彼得·林奇出任總經理的最初幾年,在華爾街流傳的傳奇故事之一就是麥哲倫基金公司的高換手率。
彼得·林奇接管麥哲倫基金公司時其資產規模為2000萬美元,但整個投資組合卻只有40只股票。當時富達投資公司總裁內德·約翰遜先生建議彼得·林奇將投資股票數量減少到25只,以便更好地管理。當時彼得·林奇聽到他的建議后,并沒有作出調整。而在隨后的一個月之中,彼得·林奇卻把持股總數增加到了60只,六個月后增加到了100只,不久又增加到了150只。
彼得·林奇之所以這樣做,是有自己的根據的,這與他對股票投資的信念有關。他認為,作為一個投資者,必須首先判斷哪種股票能賺錢,而一旦碰到一只有賺錢潛力的股票,你就必須果斷地將它買下來。這樣,手中擁有的投資股票配額就不可能太少。
彼得·林奇雖然不是故意在與內德·約翰遜先生作對,而且他也想按照內德·約翰遜先生的建議去做,但是每當彼得·林奇看到一只嚴重被低估的股票時就忍不住想購入,而那些股價被嚴重低估的股票在那一段時間中可以說遍地都是。
彼得·林奇在出任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總經理的最初四年中,第一年的換手率是343%,隨后三年則保持在300%,麥哲倫基金在他手中不斷地旋轉,變幻萬般花樣,令人眼花繚亂。
他的高換手率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不僅要將自己中意的股票替換那些不理想的股票,并且,他還要將某些股票變現,以償付一些投資者的贖回要求。另外一方面,在股票大跌的空頭市場里,共同基金被投資者所拋棄,麥哲倫基金被迫于1977年到1981年,連續四年不對新客戶開放,同時基金被大量贖回,這種情況令基金大約萎縮了1/3。因此,臨危受命的彼得·林奇采取高換手率的策略,是有些迫不得已的。當然,這還和彼得·林奇的“進攻性策略”密切相關,用他的話說就是要“不斷地尋找更好的股票來換掉已經沒有上升潛力的股票”。
思想開明的內德·約翰遜先生開始并不理解彼得·林奇的做法,但是他只是在一旁保持距離觀察著彼得·林奇,而且還時不時地給彼得·林奇一些鼓勵。要知道內德·約翰遜先生是一個保守的投資管理員,而彼得·林奇卻正好相反,是個進攻型的投資管理者,兩個人的投資策略性格完全相反,但這并不妨礙內德·約翰遜先生接受彼得·林奇的這種策略。因為,事實證明在彼得·林奇接管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以后,公司的業績越來越好,投資回報率也日益升高。內德·約翰遜先生雖然不是很贊成彼得·林奇的投資策略,但作為一個老板,有誰不愿意得到更大的投資利潤呢?
彼得·林奇在股票上的投資以長期投資為主,要想保證公司回報利潤能夠長期穩定的增長,選擇好的股票是最關鍵的。
一般的法人機構與穩健的投資者都屬于長期投資者,他們精通股票,不以賺取短線利潤為目標,而是以長期投資的眼光去選擇優良股。
他們一旦購進股票,不是特別關心每月所持股票漲跌,等到行情全面高漲時,他們才會陸續出手。因此,這種投資,往往風險低,而利潤巨大。
在股市上真正能賺大錢的人,是那些慎重地分析行情、在低價位選準優良股買入、然后耐心地等待高價位出手的中長期投資人。那些短期投資者,很難在價格最低時買入、價格最高時賣出,當然,他們所賺取的往往是較小的價差,同時,頻繁地買入與賣出往往要繳納過多的手續費和稅金,這也會減少一些收入。
當然作為投資者,他們也不會放棄短線的操作,作為一名股票投資者,是不應該放過任何的賺錢機會的。所以,麥哲倫基金公司作為股票市場上的長期投資者,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至關重要。
彼得·林奇上任之后,仍然十分重視實地調查研究,有時也親自出馬,反復研究后才下定投資決心。這樣,華爾街股市雖然處于下跌的勢態之中,彼得·林奇卻借此機會調整了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投資配額,趁低買入了大量優良股,這為公司未來發展打好了很好的基礎。
麥哲倫基金是資本增值基金,有權購買任何股票,這一特點使彼得·林奇得以充分地大展拳腳。在1978年麥哲倫基金的年報里,彼得·林奇主張減少飛機制造業、鐵路業、汽車工業、化學工業、能源工業、電子工業和公用事業的股票數量,增加廣播公司、賓館行業、娛樂業、金融業、保險業、租賃業和消費品工業的股票。在1979年的基金年報里,彼得·林奇提到了他青睞的五種類別的公司:中小成長型公司,高收益和紅利不斷增長的公司,處于低谷、前景正在改善的周期性的公司,被市場和華爾街所忽視的公司以及資產價值被低估的公司。
迫不得已的高換手率,帶來的并不總是輝煌業績,彼得·林奇也有不少遺憾。一些被他拋出的股票在他賣出之后反而走勢強勁,而換上來的新股票卻不是那么表現良好。對此,他曾經嘲笑自己的做法是“拔掉鮮花,澆灌雜草”。他的這句話竟成了名言,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還曾經引用過。由此可見,英雄所見略同,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深有同感,買賣股票也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公司將近四年的封閉期對于彼得·林奇來說簡直是嚴格的訓練,他被迫熟悉各種行業領域的各種公司,了解每一種行業或每一個公司盛衰的種種因素。有人稱波士頓為共同基金之都,在那里,彼得·林奇每年要訪問幾十家公司總部,在投資會上要熟悉和了解幾十家公司,每年要邀請近二百家公司的負責人來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會談,并共進午餐,每月至少和一個主要行業公司的代表人物交談一次,這些也成為麥哲倫基金公司的慣例。在實踐中,彼得·林奇認為最重要的收獲便是他懂得了在投資過程中做研究的價值。
富達麥哲倫基金公司在彼得·林奇經精心經營和管理下,終于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盡管基金曾縮水1/3,但之后基金額卻獲得了飛升。1981年,麥哲倫基金與塞拉姆基金重新向公眾發行,大眾投資者的熱情重新高漲起來。當時公司的基金規模超過1億美元,并投資了200多只股票。四年的封閉期,彼得·林奇不但順利地挺過了贖回高潮,還取得了良好的業績。由于投資者不再大量贖回,基金換手率也從300%下降到了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