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理財篇(8)
- 曾國藩家書
- 曾國藩
- 3998字
- 2015-10-08 14:31:56
至于家中欠帳,兄長實在不完全知道,去年二月十六日,接父親正月四日手諭,信中說:“一切年用,銀錢敷用有余,上年所借頭息錢,都已還清,家里很順遂并不窘迫。”
父親這么說,兄長也是很了解,不知還的究竟是哪一種?沒有還的又是哪一項?兄長知道的,只江孝八外祖一百兩,朱嵐暄五十兩罷了,其余如陽本家的帳,則兄長由京寄還,不與家里相干,午冬借添梓坪錢五十千,還不知如何還清?正準備這次請示祖父。
此外帳目,兄長實在不清楚,下次來信,務請詳細開列一個單子,使兄長慢慢籌劃,如弟弟所兌:“家里欠債已經傳播出去沒有?如已經傳播出去,而實際又沒有做到,那祖父便背了吝嗇的名聲,我加一封信,也難免二三其德的責備。”這是兄長讀完弟弟來信后,感到猶豫不決,沒有計策的地方。
現在特地呈堂上大人一封,稟告信,依了九弟的意思寫的,說朱嘯山,曾受恬兩處的二百輛銀子落空,不是始料所及,送贈的項目,聽祖父、叔父裁決定奪,或者拿二百兩出來送人,每個人家都減半也可以,或者家里十分困難,不送也可以,親戚族人來了,把這封信給他們看,也許可以不違背“過則為己”的意思,賢弟看了,以為如何?如果祖父、叔父以前信為對的,慨然送禮,那這封信不必寄回,兄長另外有信寄去,恐怕堂上堅持要慷慨送禮,反而因為接了我的這封信而產生遲疑。
凡屬仁義的心產生,一定要一鼓作氣,盡我的力量去作,稍微有點轉念,那疑心重產生,私心雜念也產生,這樣計較多了,吝嗇之心便產生了;私心一產主,那么好、惡發生偏差,輕重也失衡了,假如家里慷慨樂施,那請千萬謹慎,不要因為我的信而上堂上大人轉念,要使堂上大人不轉念,那這個舉措;由我發起,由堂上大人成全;不管是對是錯,弟弟們可不去管它,假設去年我得的是云南、貴州、廣西等省的苦差,沒有一分錢寄回家,家里也不能費怪我呢!
九弟來信,楷體字寫得妙,我愛不釋手,起筆,收筆都藏鋒,沒有一筆撒手亂丟,真所謂有往有復;想與陳秀牧并究書法,彼此各存心得,可喜可賀!然而我所教爾的,還有兩件事,一是換筆,古人每筆中間,必定要一換,好比繩索,第一股在上,一換第二股在上了,再一換第三股在上了,筆尖的著紙處,只少許,這少許,我作四方鐵筆去用,起處東方在左,西方在右,一換,東方向右了,筆尖無所謂方,我心中才感覺有方,一換向東,再換向北,三換向西,那么筆尖四面有鋒,不僅僅是一面相向,二是結字有方法,結字的方法無究無盡,但求胸有成竹。
六弟的信,文筆拗而剛勁,九弟的文筆婉約而通達,將來都一定有成就。但現在不知道各人在讀什么書?萬萬不可以徒然去看那些考試題目,汩沒了自己的性靈,每天習字不一定多,寫一百個字就可以了,背書不一定多,背十頁就可以了,涉獵其他的書不一定多,也只要讀十頁就可以了,但是,一部沒有讀完,不可以換其他,這是萬萬不能改變的道理,為兄長的在幾千里之外教你,只有這一句。
羅羅山兄讀書明大義,我十分欽佩,可憐不能見面暢談,我近來讀書沒有收獲,應班的繁雜,真是一天到晚不空,實在討厭,只是古文各體詩,自己感覺有進步,將來應當有點成就,只恨當今沒有韓愈、王安石一流人,可與之相互質疑求證,賢弟也應趁此學習作詩古文,無論對不對,機且拈筆寫來,現在不作,將來年紀大了,越怕丑越不作了,每月六課,不一定都作詩。
古文詩賦四六,無所不做,保持經常,將來百川分流,同歸于海,那么一藝通則百藝通,便通于道,這個論點雖不大高,但不能不對你們說,使你們掌握了原則,使心有定向,不至于搖擺不定,雖說正當考試的時候,全沒有得失的見解,來撥亂自己的本意,即在用力舉業的時候,也于正業不相妨礙,弟弟們試著靜心領略,也可慢慢領悟。附錄五箴一首,養身要言一張,求缺齋課程一張,詩文沒有時間抄錄,請原諒,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十日)
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目
【原文】
孫男國藩跪稟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八月廿七,接到七月十五廿五兩次所發之信,內祖父母各一信,父親母親叔父各一信,諸弟亦皆有信,欣悉一切,慰幸之至!叔父之病,得此次信,始可放心。
八月廿八日,陳岱云之弟送靈回南,坐糧船,孫以率五妹丈,與之同伴南歸,船錢飯錢,陳宅皆不受,孫遂至城外,率五揮淚而別,甚為可憐!率五來意,本欲考供事,掣得一官以養家,孫以供事必須十余年,乃可得一典史,宦海風波,安危莫卜,卑官小吏,尤多危機,每見佐雜未秩,下場鮮有好者,孫在外已久,閱歷已多,故再三苦言勸率五居鄉,勤儉守舊,不必出外做官,勸之既久,率五亦以為然,其打發行李諸物,孫一一辦妥,另開單呈覽。
孫送率五歸家,即于是日刻生女,母女俱平安。前正月間,孫寄銀回南,有饋贈親族之意,理宜由堂上定數目,方合內則不敢私與之道,孫此時糊涂,擅開一單,輕重之際,多不妥當,幸堂上各大人斟酌增減,主為得宜,但岳家太多,他處相形見拙,孫稍有不安耳,率五大約在春初可以到家,渠不告而出心懷慚;到家后望大人不加責,并戒家中及近處無相譏訕為幸!孫謹稟。(道光二十四年八日廿九日)
【譯文】
祖父母大人萬福金安,八月二十七日,接到七月十五日、二十五日兩次所發的信,其中,祖父母各一封,父母親、叔父各一封,各位弟弟也都有信,欣悉一切!叔父的病得了信之后,才放了心。
八月二十作日,陳岱云的弟弟送靈回湖南,坐的是糧船,孫兒叫率五妹夫他結伴同回,船錢飯錢,陳家都不收,孫兒便到城外,與率五揮淚告別,很為可憐,率五來意,本想考供事,希望得一個官位養家,孫兒認為供事必須十多年,才可以得做典史,官場風波,安危難測,官小職微,危險更多,每每看見佐雜人等,他們的下場沒有幾個好的,孫兒在久久了,閱歷也多了,所以再三苦勸率百回鄉,勤儉守舊業,不必出外做官,勸了很久之后,率五才同意了,打發的行李各物,孫兒一一辦妥,另開一單呈上。
孫兒送率五回家,當天申刻生了一女:母女都平安。正月間孫兒曾寄銀子回湖南,有送親戚族人的意思,照理應該由堂上大人確定數目,才合乎對內不敢私人給予物道理,孫兒這時糊涂,擅自開了一個單子,在分送的輕重方面,很多地方不夠妥當,幸虧堂上各大人研究斟酌,加以增減,才算合宜,但岳家太多,其他各處相形見絀,孫兒有點不安,率五大約在春初可以到家,他不告家里出門,心里很感到慚愧,到家之后,希望堂上大人不加責備,并叫家里人和附近的人不要譏笑他,孫兒謹稟。(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
【原文】
侄國藩敬稟
叔父嬸母大人萬福金安,新年兩次稟安,未得另書敬告一切,侄以庸鄙無知,托祖宗之福蔭,幸竊祿位,時時撫衷滋愧!茲于本月大考,復荷皇上天恩,越四級而超升;
侄何德何能?堪此殊榮,常恐祖宗積累之福,自我一人享盡,大可懼也!望叔父作書教侄幸甚!余竺虔歸,寄回銀五十兩;其四十兩用法,六弟九弟在省讀書,用二十六兩,四弟季弟學俸六兩,買漆四兩,歐陽太岳母奠金四兩,前第三號信業己載明矣。
只有余十兩,若作家中用度,則嫌其大少,添此無益,減此無捐,侄意戚族中有最苦者,不得不些須顧送,求叔父將此十金換錢,分送最親最苦之外,叔父于無意中送他,萬不可說出自侄之意,使未得者有缺望,有怨言,二伯祖父處,或不送錢,按期送肉與油鹽之類,隨叔父斟酌行字可也,侄謹稟。(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譯文】
侄兒國藩敬稟
叔父嬸母大人萬福金安,新年兩次請安,沒有得到另外的信敬告一切,侄兒庸碌粗鄙無知,托了祖宗的福蔭,竊居祿位,時刻捫心自問,深感慚愧,茲于本月大考中,又承蒙皇上天恩,越四級超升,侄兒有何德何能,足以承受這種特殊的榮耀?常常害怕祖宗積累的福澤,由我一個人享習,太可怕了!希望叔父多寫信教導,幸甚!金竺虔回,寄回銀子五十兩,其中四十兩的用途,六弟,九弟在省城讀書,用二十六兩;四弟季弟學費六兩;買漆四兩;歐陽大岳母奠金四兩,前發的第三號信已寫明。
余下的十兩,如果做家中用度,嫌太少了,加這一點沒有大用,沒有這一點亦無妨,侄兒的意思,親族中有最苦的,不得一點照顧的,求叔父將這十兩換錢,分送最清苦的人家,叔父在無意中送去,萬不要說是侄兒的意思,使那些沒有得到的人有看法,有怨言,二伯祖父處,或者不送錢,按期送肉和油、鹽之類,請叔父斟酌辦理。侄兒謹稟(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致諸弟·節儉置田以濟貧民
【原文】
澄候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七月十三日,接到澄弟六月初七所發家信,具悉一切,吾于六月,共發四次信,不知俱收到否?今年陸費中丞丁憂,閏四月無折差到,故自四月十六日發信后,直至五月中旬始再發信,宜家中懸望也,祖父大人之病,日見增加,遠人聞之,實深憂懼!前六月念日所付之鹿茸片,不知何日可到,亦未知可有微功否?
予之癬病,多年沉痛,賴鄒墨林舉黃芪附片方,竟得痊愈,內人六月之病,亦極沉重,幸墨林診治,遂得化險為夷,變危為安。同鄉找墨林看病者甚多,皆隨手立效,墨林之弟岳屏兄,今年曾到京寓圓通觀,其醫道甚好,現已歸家,予此次以書附墨林家書內,求岳屏至我家診治祖父大人,或者挽回萬一,亦未可知,岳屏人最誠實,而又精明,即周旋不到,必不見怪,家中只須打發轎夫大錢二千,不必別有贈送,渠若不來,家中亦不必去請他。
鄉間之谷,貴至三千五百,此亙古未有者,小民何以聊生?吾自入官以來,即思為曾氏置一義田,以贍救孟學公以下貧民,為本境置義田,以贍救念四都貧民,不料世道日苦,予之處境未裕,無論為京為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為學政,或為督撫;
而如今年三江兩湖之大水災,幾于鴻嗷半天下,為大官者,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是義田之耗,恐終不能償,然予之定計,茍仕宦所人,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贏余,吾斷不肯買一畝田,積一文錢,必皆留為義田之用,此我之定計,望諸弟體諒之。
今年我在京用度較大,借帳不少,八月當希六及陳體元捐從九品,九月榜后可付照回,十月可到家,十一月可向渠兩家索銀,在約共須三百金,我付此項回家,此外不另附銀也,率五在永豐,有人爭請,予聞之甚喜!特書手信與渠,亦望其忠信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