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初涉仕途——官道風云變幻,切忌搖擺不定投鼠忌器(1)

1.自幼聰穎,相貌堂堂,少年中舉,前途無量

李鴻章小時候非常聰明,反應迅速,才思敏捷。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李鴻章才六歲,他開始在父親李文安開設的私塾中讀書學習。每當酷夏之時,他總會到池塘邊玩耍。有一次,他正與幾個小伙伴在池塘前玩得不亦樂乎,私塾先生周菊初也來到了池塘邊。當時正值三伏天,十分炎熱,因此,見到池塘清澈的周菊初先生就脫下衣服準備下水洗澡。他把衣服脫下掛在樹枝上,隨口吟出一句詩“千年古樹為衣架”,李鴻章在旁邊一邊玩耍,一邊附和道“萬里長江作浴池”,李鴻章當時是觸景生情、脫口而出,但是這一回答卻讓周菊初老先生備感欣慰。于是他就四處打聽這個孩子是誰家的,心里很喜歡他,想教他讀書。

最終老先生方知這個小孩是自己的好朋友李殿華的孫子,李文安家的二公子李鴻章,于是周菊初親自到了李文安家準備收下這個學生。李文安也想要自己的兒子大有作為,而且他早就聽說周菊初老先生的名聲,心里也一直想要大兒子李瀚章和二兒子李鴻章跟隨這位大儒學習。因此李文安就將李瀚章和李鴻章叫到書房,對他們進行“對對子”考試。李文安看到書房的賬本,隨口說出上聯:“年用數百金,支付不易”,李鴻章聽到后迅速以“花開千萬朵,色彩無窮”來對下,而李瀚章卻沒有對出。接著,李文安又出一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這時李瀚章以“雨灑羊皮一片腥”相對,不過李文安卻搖了搖頭,說意境不美。李鴻章思考了一會兒又對出:“日照龍鱗萬點金。”李文安聽后心里非常高興,他覺得李鴻章對的句子不但工整而且有一種氣魄蘊藏其中。也許周菊初老先生的賞識不是沒有道理的,因此李文安給李鴻章改了名字,讓他和哥哥一起拜周菊初為師。

李鴻章原名叫做李章銅,李文安給他新取的名字叫“鴻章”,按照家譜“文章經國,家道永昌”之意命名,他希望李鴻章能夠“宏圖大展、文章經國”。后來,李鴻章真的實現了父親李文安的愿望,不過這些是與李鴻章個人的奮斗分不開的。

李鴻章六歲之時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合肥名士徐子苓和堂伯仿仙都是他的老師,在他們的指導下,李鴻章飽讀經史,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傳統文化的基礎。李鴻章聰明好學,在八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念完《四書》。周菊初老先生也十分喜歡他,經常在外出時把他帶在身旁。他不僅聰明、幽默,并且十分愛面子、狡猾和精明。幾年之間,李鴻章就已經成長為一翩翩少年,他相貌堂堂,在學習上也是日有長進,不過少時的李鴻章還很頑皮。

有次,他和幾個同學正在教室里玩疊桌子的游戲,他以宰相自居,高高地坐在上面,對下面的同學發號施令,恰好這一幕被李文安和同村的王生先生看見了。李鴻章看見自己的父親和老師,心里有些害怕,于是坐在高高的桌子上,戰栗著不敢下來。老師王先生以李鴻章對出下聯就不挨罰為條件出了一個上聯:“三下下到地”,李鴻章對出“一飛飛上天”。王先生聽后非常高興,他親自將李鴻章扶了下來,并未責罰。而李文安內心更是高興,兒子李鴻章的下聯不僅工整,并且有一番氣勢,遠遠勝過他的大哥李瀚章。而男子漢的霸氣和志氣也在這小小的少年心中蘊藏。

李鴻章小時候的學習,注重應付科舉考試。由于他天資聰明再加上他的老師教導有方,李鴻章在義理、經濟之學方面進步很快,制藝技巧也還不錯。盡管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和他的三位老師都對“宋學”很感興趣,但是從李鴻章早年留下的著作中并沒有發現“宋學”或“漢學”之類的東西。李鴻章很會寫文章,在詩歌辭賦上有很深的造詣,內容以親情和友情為主。他的早期詩詞有一種“雄健的風格”,優美華麗。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鴻章年滿18歲,他考中秀才。此時的李鴻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引人注目。三年后,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當時正在京城擔任官職的父親李文安望子成龍心切,寫信給李鴻章,要他在京城住下,準備參加來年順天府的鄉試。時滿21歲的李鴻章見了父親的信內心也是陣陣激動,因為他也一直想要出人頭地,準備在科場上大展拳腳。在他進京之前所作的《入都》十首能夠代表他當時的心情,并且在當時廣為流傳。下面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鰲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倘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里車。

即今館閣須才日,是我文章報國年。

馬是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

篇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

他日燕臺南望處,天涯須報李陵書。

少年時期的李鴻章風度翩翩,學有所成,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隨著李鴻章在科場上的成功,他人生的第一次機會終于來了,冥冥之中似有天定,李鴻章注定將在晚清歷史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有為少年入翰林,三千里外覓封侯

《入都》十首表現了李鴻章對京城的期待以及他的某些期望。初來北京,李鴻章感覺這里的人物風景與其他地方大有不同。這里車水馬龍、商鋪林立,有一股說不出的氣派,讓他更感興趣的是京城的諸多名士以及從全國各地來京參加順天府考試的莘莘學子。

此時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正在京城擔任刑部郎中,經父親的安排,李鴻章見到了李文安的“同年”曾國藩。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時任戊戌翰林。他在理學、考據學等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因此在當時的士林中頗有名氣。而集聚在京城的各省學子們,都以曾國藩馬首是瞻,無不想與其結交。這些學子們還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個詩社,由曾國藩擔任社長,每隔一段時間舉行一次集會。李鴻章拜見曾國藩并以其為師,從而影響了他的一生。曾國藩的為官之道和求學的態度都被李鴻章所仿效,為他今后在官場上沉浮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在父親的引領下,拜訪了呂賢基、王茂蔭等皖籍京官,同時他還認識了很多今后同榜中第的舉人、進士。李鴻章一直與這些高中的人保持密切的聯系,而且這些同年也在各地擔任要職。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話雖如此,李鴻章來京后卻一直沒有忘記遠在千里之外的母親,他經常給母親寫信,習稱為《稟母》函。京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李鴻章皆以家書的形式寄給母親。這些家書情真意切,真實生動,是李鴻章成長的見證。即使日后李鴻章在京城中擔任要職,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給母親寫家書的習慣。

李鴻章志存高遠,他的“三千里外覓封侯”的愿望也終于在道光二十四年變得現實起來。這一年,即1844年,在鄉試中,李鴻章成績優秀,考中舉人,在所有參加考試的學子中位居第48位。這一年,母親李氏要求李鴻章回家與周氏結婚,李鴻章聽從母命,于1844年與周氏完婚。

1845年,李鴻章參加乙未恩科會試,此次本科會試的同考官為曾國藩。但是李鴻章卻沒有通過,然而他的詩文卻得到了老師曾國藩的賞識。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說李鴻章雖然在乙未恩科會試中失敗,但是其人的才華卻相當出眾,將來一定大有作為。

1847年,李鴻章再次參加會試,被點為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進修)。

1850年,李鴻章庶吉士散館(畢業),由于他的成績優秀,改授翰林院編修。1851年,李鴻章任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

1846年,由于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去世,父親李文安回家守孝,在三年之后,李文安重新返回京城做官。兩人一起在京城共同生活了5年,他們一起研究學問、結識朋友。李鴻章在翰林院任職,因此他有機會讀到大量的宮廷藏書,這進一步豐富了他的知識,開拓了他的思維。同時李鴻章從1850年起就開始認真地研究經史子集,他寫有《通鑒》一書,里面有很多他自己獨到的認識和心得。

曾國藩的眼光是獨到的,李鴻章的作為也并沒有令這個韜光養晦的大政治家失望。后來李鴻章歷任北洋大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職,所謂是“封疆大吏”,位極人臣,一生縱橫捭闔,是非功過也成了人們說不盡的話題。

總之,李鴻章進入翰林之后,學識和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早年經歷為他日后叱咤官場奠定了基礎。無論怎么說,官場如戰場,有高潮也有低谷,李鴻章抓住這次機遇走向了他人生的仕途之路,使他逐漸在晚清歷史上嶄露頭角,在驚濤駭浪中朝著他的夢想而一步步走去。

但是,太平天國的猖獗,卻給這個正在翰林用心讀書注史的年輕人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次危機,同時也是李鴻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

3.太平天國的崛起,受君命回鄉操辦團練

1851年冬,洪秀全帶領“拜上帝教”會眾以及廣大鄉民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以有福同享、有田同分、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來建立“太平天國”。剛剛坐上皇位的咸豐皇帝在太平軍的威脅下也是擔驚受怕、坐立不安。

咸豐二年(1852年)6月12日,曾國藩獲準回家探親,不過是以江西鄉試正考官的身份而出京的。李鴻章起得很早,親自送老師到盧溝橋。曾國藩回家之后,不到半年時間,太平軍就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向北方進攻。湖南長沙久攻不下,因此被太平軍舍棄,他們出洞庭、占岳州,順江而東,緊接著攻打湖北武昌。

咸豐皇帝得知湖南駐軍潰敗、武昌將要被太平軍占領時,不得不在危難中發出一份詔文:江南江北在籍官吏,各盡其能,舉辦團練武裝,對抗“逆匪”。

李鴻章所在的翰林院表面上悠閑沉靜,但是太平軍一路北上的消息仍舊傳入了這些翰林們的耳朵,他們再也沉不住氣,編史撰文是更不可能了,而且他們一見面就會情不自禁地議論起當前的戰事。李鴻章得知太平軍這些日子勢力越來越強大,也是憂心忡忡,而且他也會時不時地倚在窗前思考最新的戰局。然而有一天,當他聽到同一屋的鄧文恭說到武昌已經被太平軍占領、湖北巡撫常大淳被殺等消息時,更是愁眉緊蹙。

李鴻章沒有想到太平軍的實力會如此之大,政府軍居然不能與之抗衡,他已經無法再靜下心來處理公務,他的腦中一片混亂:督師大臣賽尚阿大學士因為與太平軍作戰失利已被革職查辦;廣西提督向榮所統轄的綠營官兵也不是太平軍的對手。現在外面天寒地凍,洪秀全或許會在武昌停留一段時間,但是過年之后太平軍就會順江而下,不到十天安慶就會受到威脅。安慶不僅是安徽的省會城市,也是李鴻章的老家,他內心的憂愁不能用言語表達。

1853年3月,太平軍已經大舉進入安徽。省城安慶已經被太平軍攻占,撫臺蔣文慶也已經斃命。如果照這樣的情形發展下去,整個安徽省即將全部淪入太平軍的管轄范圍之內。情急之下,李鴻章就找到了他的上司呂賢基,要求他懇求皇上派兵鎮壓太平軍。

呂賢基,字鶴田,安徽旌德人,他也算是李鴻章的老鄉。李鴻章為翰林院編修時,就時時為呂氏當下手,負責準備筆墨紙硯等。呂賢基先是任職于翰林院,以編修轉御史,選任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兩人見面之后就確定給咸豐皇帝上奏折,第二天咸豐皇帝就要求呂賢基回到安徽,和安徽巡撫一起負責團練、防剿等事情。由于李鴻章才華出眾,因此呂賢基選中李鴻章與他一起回鄉操辦團練。于是,一介書生的李鴻章便跟隨呂賢基回到安徽,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李鴻章乃一介書生,對團練之類的武事根本提不起興趣。然而,皇帝金口已開,李鴻章別無選擇,他只能硬著頭皮去做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情。回到安徽之后,李鴻章必須得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安徽階級斗爭異常尖銳,既有南京的太平軍步步緊逼,又有以捻軍為主體的群眾反抗,當時的安徽局勢用“內憂外患”來形容最恰當不過。同時還有官宦之間的相互爭斗,讓一直在“象牙塔”之內研究學問的李鴻章有了很深的體會和教訓。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讓李鴻章更苦惱的是他從來沒有接觸過團練和指揮戰役等事情。古代有很多投筆從戎的故事,而李鴻章卻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李鴻章認為太平軍遲早是要被政府軍打敗的,回鄉辦理團練“抗匪”也只是暫時的,只要國家安定下來,自己還是會回到翰林院繼續編纂史書。不過,眼前的團練之事卻需要認真對待,否則自己工作失職是不能返回京城的。但是,對于眼前的工作,李鴻章是一籌莫展,他不知道如何實行戰略計劃。面對內外交困的情形,他的心在顫抖,空有報國之志,奈何自己只是一個讀書人。李鴻章手中一無權、二無兵、三無餉,對軍事更是一竅不通。年輕的他第一次在現實面前困惑不已,無可奈何。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安徽也和其他地區一樣,其地主縉紳紛紛舉辦團練,鎮壓農民起義。這些團練里面比較有名的有桐城馬三俊,廬江吳廷香、吳長慶父子,合肥張樹聲、張樹珊兄弟,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劉銘傳、解光亮、李鶴章等人。他們各懷心思,根本不能團結到一起。還有些團練“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和土匪沒有區別。

李鴻章回到廬州,面對家鄉團練“寇至則相助,寇去則相攻”的局面,內心感到十分失望,他雖然有心殺敵,但無奈現實殘酷,靠家鄉的團練來抵御太平軍的進攻是不可能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盈江县| 吴忠市| 兴仁县| 深泽县| 呼玛县| 天水市| 炎陵县| 中方县| 阿瓦提县| 长子县| 山阴县| 鸡泽县| 普格县| 毕节市| 墨竹工卡县| 闵行区| 鄂州市| 庐江县| 团风县| 永顺县| 平湖市| 收藏| 剑川县| 五莲县| 多伦县| 富蕴县| 仲巴县| 崇左市| 吉首市| 元朗区| 玉门市| 怀化市| 同江市| 惠东县| 娄底市| 遵义市| 怀安县| 垦利县| 古蔺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