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揭開性格的神秘面紗(3)
- 解讀人生智慧密碼之性格激活智慧(上)
- 仲侯主編 黃玉珍編著
- 4930字
- 2016-08-13 02:51:21
人的眼睛在面貌的表現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眼神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一面鏡子,它顯示了人的性格和氣質的某些特征。托爾斯泰把人的眼神分為以下幾種:狡猾的眼睛、炯炯有神的眼睛、明朗的目光、憂郁的目光、冷淡的目光、無情的目光等等。眼睛的表情有時候可以作為了解性格的一個信號。
典型的姿勢,如一個人怎樣走路,是放開大步走還是邁著碎步;怎樣站著,雙手放在什么地方等,往往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
一個人的衣服和飾物也可能表現出人的性格。比如,性情好動的姑娘一般喜愛色澤鮮艷、線條活潑多變的服裝;溫柔文靜的姑娘則愛穿素靜淡雅、線條飾物簡單的服裝。演員就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而選擇衣服和飾物的。
上邊談到的性格表現的三個方面,多半是一些外在的表現,它們只能作為了解人的性格的一條信息道。因此,我們要善于通過外在的、表面的了解,去進一步深入揭示內在性格的本質。
7.性格發展階段說
性格不是一下子形成起來的,它有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而不斷演變的過程。這種演變帶有明顯的階段性。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和研究,人的性格在形成過程中,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性格的雛形階段。在一個人的幼年和童年期,兒童本身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氣質類型),經過家庭的早期教育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個人性格開始出現最早的雛型。第二階段,為性格的成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變成少年以至青年,開始從事積極的獨立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不斷接受各種外界影響,性格開始形成為個人所特有的獨特風格,并以區別于他人的、基本穩定的性格類型表現出來。第三階段,是性格的自我調節、自我修養的階段。當一個人進入成年,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認識了外在世界和主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性,有了評判性格優劣的能力;或者,當一個人形成一廠世界觀和理想,并開始按照這個世界觀和理想來塑造自己的時候,對性格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改進的愿望就會產生,性格也就會通過這種自我調節、自我改進,日益趨向成熟。
這里說的是一般情況,并不是每一個人的性格都會按照上述三個階段順利發展。青年人在走向性格成熟方面,進程是并不一樣的。尤其是性格的自我修養階段,在一些青年身上姍姍來遲。有的青年雖然在生理上成熟了,有了獨立行動的能力,但心理上仍然沒有成熟,他往往不愿承擔社會或家庭責任,一味盡情地吃喝玩,甚至放縱自己,干出一些不顧后果的事情。有的青年,只圖舒適,不思進取。還有一些青年,想入非非,好高騖遠,想做的事情多,能做的事情少,承諾的事情多,做成功的事情少,等等。所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青年性格成熟的遲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兒童向青年時期的性格變化,容易發生一種“過激化”的傾向。猶如一根被強力扳彎的竹竿,突然失去拉力,它不是恰好回復到原位,而是猛烈彈向另一邊。有些青年在性格成長中也有這樣的“反彈時期”,仿佛是要社會和家庭對他們兒時的過分依附付出代價。他們一進入青年期,就相當過激地反抗順從,尋求獨立,有的青年還可能走向極端,不分青紅皂白,處處與社會、家庭對立。由此可見,性格由幼稚走向成熟,并不是順利地、平穩地實現其轉變的。如果不運用主體意識和意志的力量加以控制和引導,完全聽其自然發展,就有可能延緩自己性格走向成熟的進程,還有可能形成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不良性格。這就說明,加強性格的自我修養,對于保證性格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性格修養是一輩子的事,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不能說自己的性格已經成熟到不需要進行修養了。但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年人的性格修養更為重要。
第一,青年時期形成的性格是今后一生性格發展的基礎。
我們知道,個人的發展是以前一階段向后一階段過渡的形式進行的,向下一階段的過渡是以本階段的發展為前提的。如果在前一發展階段形成的準備很成熟,那么,向下一階段的過渡就能順利地進行。青年時期乃是一個人由孩童向成人過渡的最重要階段,是人整個一生的發展基礎。這個時候如果基礎沒有打好,將會影響到今后一輩子的發展。當你成人以后,不得不回過頭糾正青年時期形成的不良性格時,需要多費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努力才行。所以,我們一定要十分重視青年時期的性格養成,認真進行自我修養,盡最大努力在這個時期為今后一生性格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青年時期性格的可塑性大。
青年時期正是性格開始成型還未定型的過渡時期,可塑性很大。在這一時期,各方面都在迅速成長起來,可是各方面又都沒有成熟,身體各部位還在繼續發育和生長,各種器官和機能處在逐漸成熟的過程。在心理上,思維、記憶、情感、興趣、能力和性格,都處在發展和形成的旺盛期。在人生道路上開始邁開大步前進。可是,一切都還未定型,變動性大,可塑性也大。這個時候,正是進行自我修養,把自己引向正確方向的最好時候。如果在這個時期不能完成塑造自己性格的任務,那么以后就很難完成了。生活實踐告訴我們:青年時期的改變是比較容易的,年輕人在自然生長的過程中不斷在改變著,而成年人卻幾乎沒有什么改變,就是改變也很困難。
第三,青年時期已經具備了性格修養的條件。
從心理上看,青年人往往一方面更加迫切要求認識周圍的世界,另一方面也開始饒有興趣地研究自己本身,研究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研究怎樣為人處世。這個時候青年已進入自我意識階段,開始意識到自己,想把自己塑造成受人尊敬的人。因此,這時往往比較容易形成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強烈愿望。
從思想發展來看,青年人正在或已經經過中學教育,開始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對人生、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信念,開始以一定的方式對待人、對待社會事件和自己的職責,對自己的未來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想。青年人一方面為理想將要變為現實而躍躍欲試;另一方面,又為自己缺乏實踐經驗而感到疑慮不安。在這行將獨立走上生活道路的時候,青年的成人感、責任感和自尊感迅速地增強起來,渴望重新認識自己,迫切要求改善自己,并開始努力學習掌握、控制和改造自己。這樣,青年不但獲得了自我修養的內在動力,而且在知識、信念、人生觀等方面也都具備了自我修養的基礎。
從生理上看,一個人到了十七八歲,身體發育已接近成人的水平,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結構和機能也已經發育完全,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趨于穩定,基本上具備了自我掌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青年時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對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識等也都有很大影響,比如能使情感更加豐富而深刻,意志更具有果斷性和批判性,理智更加明晰,行為更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等等。總之,一個人進入青年期后,在各個方面都已具備了按一個成人的樣子塑造自己的條件。青年人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條件,抓住有利時機,及早進行性格的自我修養和塑造。
處在從家庭教養、師長教育到自我塑造、自我發展的過渡階段的青年,一方面開始以成人的姿態出現,一方面還沒有完全脫離孩子氣,這就構成了一種半兒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青年初期的特殊心理狀況和性格特點,構成了青年期特有的一系列性格上的矛盾。分析和認識這些矛盾,有助于使青年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性格,明確修養的努力方向。
第一,自尊心強和自制力弱的矛盾。
青年初期,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以前他們一般是靠父母、師長和其他長輩的教育、引導,得以發展。那時候,教師和父母往往“手把手地教”,“腳跟腳地管”,個人發展這時主要以外力強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進入青年期以后,時常感到自己是個“大人”了,不希望再受父母、師長的束縛。他們渴望表現獨立精神和主動精神。他們不再習慣于讓成人支配自己,強烈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去行動,對成人的過多干涉表示厭煩。他們喜歡像成人那樣去思考問題和探索問題,希望能像成人那樣單獨領受任務,單獨完成任務。在這期間,惟父母、師長之命所從的東西少了,對成人的意見常常抱懷疑、批判的態度,愛和成人爭論問題。
青年期這種獨立和自尊的傾向,是他們從“孩子氣”脫離出來的標志。但是,在他們自尊心表現十分強烈的同時,由于大腦皮質中興奮和抑制的機能都還缺乏鍛煉,因而他們的自制能力還比較弱。一般來說,一個人自制力的發展是隨著年齡的發展而變化的。兒童的自制能力最差,情緒強烈,持續時間短暫,常呈現爆發性狀態,但消失也快,情緒波動的頻率比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制能力逐步加強,情緒的爆發越來越少。青年期由于正處于兒童向成人過渡的中間階段,因而他們的自制力比兒童強,但還不如成人,內心動搖大,情緒波動幅度大,感情豐富而又變化強烈。
自尊心強加上自制力弱,使青年期的性格常具有以下特點:
(1)愛辯論,有時會伴有激烈的爭吵。青年人十分愛面子,他們們的一言一行,都不希望別人反駁;每一個創意和意見,都希望被別人接受和贊許。對他們自尊心的任何傷害,都會使他們以發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2)愛逞能,好冒險。在自尊心驅使下,他們常有喜歡表現自己本領和才能的傾向。特別是在公眾場合,更熱心于自我表現,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勝過別人,以贏得別人的喝彩和表揚為得意。有時為了引起別人的注視和贊揚,他們還表現出強烈的冒險精神,敢于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3)時冷時熱,易犯冷熱病。對自己的高度重視,使他們的情緒容易波動,別人的批評或贊許,當眾的“露臉”或“丟丑”,都能成為引起他們情緒波動的原因。他們容易自滿,也容易被挫傷,常因自己的微小過失而煩惱,或因小小的勝利而興奮。有時會覺得自己完美無缺,因而飄飄然起來;有時又覺得自己萬事不如人,因而變得自卑氣餒。情緒高漲時,積極性也高;情緒一低落,積極性也跟著下降,容易表現出一種“冷熱病”。
第二,探求精神強和分析能力弱的矛盾。
進入青年期后,活動范圍擴大了,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接觸過的東西,紛紜復雜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知識,層出不窮的新東西一個個來到青年的面前。因此,他們在各方面都正處在一個探索時期,對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新奇感,都想追根刨底。只要他們認為是新鮮的事,都能引起濃厚的興趣,表現出強烈的探索精神。但是,由于分析能力還比較弱,這種探求又容易流于膚淺甚至誤入歧途,得到片面或錯誤的結論。青年期的生活經驗有限,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思想還比較幼稚和單純,因而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都還比較差。探求精神強而分析能力弱的矛盾,使青年期的性格常常表現出肯學習、肯探求,但也容易固執和偏激的特點。他們不喜歡接受現成的結論,喜歡自己獨立探索得出結論。但他們生活面窄,知識根底淺,缺乏比較和鑒別能力,觀念一經形成,就顯得比較固執。一方面,他們思想活躍敏銳,常常能提出新奇的見解;另一方面,由于他們還不善于歷史地、全面地看問題,常常看到一點,就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貌;看到表象就以為認清了事物的本質,因而有時會出現片面的主張和偏激的認識。
第三,自信力強和片面性多的矛盾。
青年涉世未深,不知道生活的艱難,沒有體會到開創事業的不易,他們常常憧憬于對前途的美妙幻想之中。他們的自信沒有真正經歷艱難困苦的考驗,不是在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中鍛煉出來的自信,而是一種對前進途中艱難缺乏足夠估計的自信,因而這種自信是不鞏固的、片面的。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反映的正是青年期自信力的實質。充分的自信,能使青年們朝氣蓬勃、心情愉快而又樂觀,沒有思想包袱和負擔;使他們敢想敢說,敢闖敢干,沒有顧慮和猶豫;使他們對未來有著美好的向往和憧憬,興趣盎然地工作、生活和學習。但是,又由于這種自信缺乏基礎,缺乏磨煉,缺乏根基,因而又容易表現出盲目性,導致有時決定問題輕率,甚至陷入錯誤而不知其錯。盲目自信的人,常常以錯為對,以很大的熱心和干勁,充滿自信地去做實際上是很錯誤的事情。
第四,好勝心強和堅持力差的矛盾。
青年時期,爭強好勝的心理傾向十分強烈,他們渴望成為人生旅途的強者。他們知道,自己的生活剛剛開始,來日方長,他們不甘虛度一生,力求建樹奇跡。《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兩句詩:“世事未黯多棱角,胸懷坦蕩喜爭雄。”比較恰當地形容了青年人這種爭強好勝的心理傾向。但是,他們的雄心壯志往往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有些人往往陷入想入非非之中。他們雖然希望自己成為杰出人物,卻不能長期地追求一個穩定的目標。特別是當他們把理想付諸行動,在碰到不少困難,吃了不少苦頭后,才真正認識到成就一番事業原來如此艱難,這時他們又容易放棄理想,改變初衷,從而胸無大志,落入平庸之輩的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