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先秦儒學(2)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加封“郕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

端木賜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字子貢,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十哲言語科之優異者。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

他還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3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了3年,一共守了6年。

仲由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以政事見稱,孔子得意門生。他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敢于批評孔子。

孔子了解其為人,對他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并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于耳”。

他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于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卜商

卜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人稱卜子。性格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

孔子逝后,他到魏國西河進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教訓。以防止臣下篡權。他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勞。

后來的李俚、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也尊以為師。相傳《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傳授下來。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卜子。”

言偃

言偃(公元前506~公元前443年),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常熟人,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

他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贊。孔子曾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為“南方夫子”。

后人配祀孔廟,稱“十哲人第九人”。唐朝以后多次追封。明朝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朝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后裔世襲。

閔損

閔損(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字子騫,以字廣為人知。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他比孔子小15歲,在孔門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稱,而尤其以孝行超群聞名于世。

閔損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確主張不做官的人,他守身自愛,“不仕大夫,不貪污君之祿”。季代曾派人去請他出任費邑宰,他卻要來人替他婉言推辭,并說,如果再來召我的話,那我就渡過汶水出國去了。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之一。

冉耕

冉耕,字伯牛,春秋末魯國人。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并稱。因惡疾早逝。

孔子哀嘆其“亡之,命矣夫!”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改封為“鄆公”。明朝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冉子”。

冉雍

冉雍,字仲弓,菏澤冉賢集人。冉雍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孔子對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譽,這是孔子對其他弟子從來沒有的最高評價。

孔子臨終時在弟子們面前夸獎他說:“賢哉雍也,過人遠也。”所以后世對冉雍的評價甚高。孔子去世后,恐失圣道之傳,他與閔子諸賢,共著《論語》120篇。又獨著6篇,稱之《敬簡集》。自經秦火,書已不存。

宰予

宰予(公元前522~公元前458年),字子我,也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29歲,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提問,是孔門弟了中唯一一個敢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唐代玄宗時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公”,后改稱為“齊公”。明朝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子”。

冉求

冉求(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9年),字子有,通稱冉有,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他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公元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并身先士故,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但他因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冉求不重仕德的修養,從來沒發表過關于仁、義、禮、孝等儒家道德觀念方面的看法,也沒向孔子請教過這方面的問題。

他認為自己學習,“仁”的力量不夠,孔子批評他根本不努力學習有關仁的學說。他不重禮樂修養,認為禮樂教化之事,要等待賢人君子去做。他對孔子不是絕對服從,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

后人認為,他的政事可和顏回的仁、伊尹、姜尚的政績相媲美。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祭祀孔子時以他為配。唐玄宗開元八年以他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開元二十七年贈“徐侯”,宋真宗大中樣符二年又封為“彭城公”。度宗咸淳三年改和“徐公”,從祀孔子。

顓孫師

顓孫師,字子張,河南登封人,比孔子小48歲。他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

顓孫師好學深思,在忠信思想上受孔子影響極深,把孔子關于忠信的教誨寫在大帶上,以示永遠不忘。他卑視道德修養低下者,認為缺乏道德、信仰不堅的人有了不為多,沒有不為少。

他提出,應該看見危險便肯豁出生命,看見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是否嚴肅認真,居喪時則應悲痛哀傷。他與人交往寬沖豁達,喜交賢于己者,主張“尊賢容眾”。

顓孫師為人寬容豁達,不拘小節,不計私怨,更兼其勇武忠信,后人稱有“亞圣之德”。

孔子死后,顓孫師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澹臺滅明

澹臺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39歲,魯國人。他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丑陋,認為沒多大才能。

子羽做武城宰時,孔子問:“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嗎?”

子羽說:“有位叫澹臺滅明的,做事從不走小路捷徑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里來。后來,澹臺滅明往南游學到吳地。跟從他學習的有300多人,他有一套教學管理制度,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其才干和品德傳遍了各諸侯國。”

孔子聽到這些消息感慨地說:“我憑語言判斷的,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賢,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升為“金鄉侯”從祀孔子。

公冶長

公冶長(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0年),公冶氏,名長,字子長、子芝。春秋時齊國人,也說魯國人。孔子的女婿。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二十。

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他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他通鳥語,并因此無辜獲罪。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原憲

原憲,字子思,孔子弟子,今山東臨沂人。原憲為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從祀孔子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前之東廡內。

原憲出身貧寒,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魯司寇時,曾做過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900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

孔子死后,原憲隱居衛國,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論語》中的《憲問》,有人認為是他的手筆。

曾蒧

曾蒧,稱作曾點,字皙,魯國人。宗圣曾參之父,孔子弟子。曾蒧性情恬適,喜歡陶醉在春風沂水間。曾蒧能素位擊行,隨遇而安。

他信奉儒學,崇尚孔子,父子同師孔子,學習儒家學說,并會付諸實踐,但曾蒧未與孔子周游列國。他被后人稱為教子有方的典型。

東漢明帝十五年受到祭祀。宋度宗成諄三年以“萊蕪侯”從祀孔子。

商瞿

商瞿,字子木,比孔子小29歲,魯國人。商瞿的造詣勝過子夏,是孔門傳道者之一。

商瞿喜好《易經》,孔子就傳授《易經》給他,后來商瞿又傳給楚人子弘,從此《易》傳丁后世儒者,傳八代至漢川人楊向。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楊向以懂易學而至中大夫。

高柴

高柴,字子羔,又稱子皋、子高、季高,比孔子小30歲,齊國人。在孔子門下受業,孔子認為他憨直忠厚。他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后,從未違反過禮節。

高柴任衛國獄吏時,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贊、民眾的贊揚。

東漢永帝十五年,他被祭祀之。度宗咸諄三年以“共城侯”從祀孔子。

漆雕開

漆雕開,字子開,又字子若,又說作子修,春秋時魯國人。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孔子學生,他曾隨孔子學習《尚書》,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

他無罪受刑而致身殘,為人謙和而有自尊,博覽群書,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他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敵,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

漆雕開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認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論。

著有《漆雕子》13篇。其為論有理,深受好評。

司馬耕

司馬耕,字子牛,宋國人。司馬耕善言談,性子急躁。拜孔子為師后,堅信儒家學說,反對犯上做亂。

他的幾個哥哥在宋國作亂,他便辭職奔齊。其哥失敗逃往齊國,他便奔吳。他反對叛亂的思想和行為對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有利,因而,受到歷代官府的祭祀封賞。

東漢主明帝永平十五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為其中之一。度宗咸淳三年以“睢陽侯”從祀孔子。

樊須

樊須,字子遲,也名樊遲。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齊國人。他求知心切,上進心強。有勇力,20多歲就仕于季氏,并在對齊作戰中表現出了才識。

《子路》曾記載他曾向孔子問種田種菜的事,孔子答以“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

樊須出去后,孔子卻說:“小人哉,樊須也。”

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樊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樊子”。

有若

有若,字子有,后被尊稱為有子。春秋末年魯國人。他勤奮好學,能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

尤其重視“孝”道,主張藏富于民,因他品學兼優,且“狀似孔子”。

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也有人認為《論語》即為有若的學生編輯而成。

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卞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有子”。

公西赤

公西赤,字子華,也稱公西華,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弟子。孔子認為他很謙虛。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長于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于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被追封“邵伯”。明朝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公西子”。

巫馬施

巫馬施,姓巫馬,名施,字子旗,也稱巫馬旗、巫馬期。春秋末年魯國人。

巫馬施以勤奮著稱,《韓詩外傳》卷一記載,他為單父宰時,“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使單父治。

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巫馬子”。

孔伋

孔伋(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即子思,孔子之孫。戰國初期魯國人。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23篇,已佚。漢唐儒者如鄭玄、孔穎達等認為《小戴禮記》中之《中庸》即為孔伋子思所作。

孔伋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

孟子3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著有《孟子》一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了。

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兩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阳市| 绥滨县| 泽普县| 湖北省| 紫云| 栾城县| 开封县| 宁城县| 来宾市| 津南区| 瓮安县| 安吉县| 安岳县| 天门市| 交城县| 辽阳市| 茂名市| 黎川县| 元阳县| 岐山县| 兴隆县| 吉林省| 霍城县| 台南县| 维西| 金华市| 灌云县| 兰西县| 安溪县| 绩溪县| 安泽县| 肃宁县| 永胜县| 德兴市| 彰化县| 西贡区| 榆林市| 巴东县| 包头市| 神农架林区| 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