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也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于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我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三、儒學著作
先秦時期是儒學的開創時期,儒學的典籍大都誕生于此。儒學經典首推《論語》,此外還有《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等。
這些儒學典籍的出現,既標志著儒學的誕生,也為儒學基本奠定了研究范圍。
《周易》
《周易》也叫《易經》,我國古代具有哲學思想的儒家經典之一。古人必讀的“五經”之一,且一直被推崇為群經之首。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卜筮之書,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組成,卦有卦畫和卦辭,爻有爻題和爻辭,保留了夏、商、周三代及以前的民族文化遺產。
因為它是卜筮之書,所以躲過了秦朝的焚書之禍而得以存世。八卦是周易的精髓,它包羅萬象,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規律,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方法論,揭示了宇宙間事物的發展變化的規律,上論天文,下論地理,中談人事。
漢初,《周易》由田何傳世。此時的《周易》除由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所組成的“經文”以外,還包括相傳由孔子所作的“十翼”,即《易傳》7種10篇。
漢武帝時,《周易》列為儒家典籍,為“五經之首”,遂稱《易經》。所以,《易經》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周易》的“經文”;一是指由“經文”和“易傳”組成的完整的《周易》。
《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尚書》是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
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F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詩經》
《詩經》,又稱《詩三百》,儒家“五經”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其中“風”包括了15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雅”是正聲雅樂,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詩經》里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儀禮》
《儀禮》,簡稱《禮》,也稱《禮經》、《士禮》,中國最早的關于禮儀的典籍。人們習慣于把《周禮》、《儀禮》、《禮記》合稱為“三禮”。
《儀禮》是禮的本經,故又稱《禮經》,在“三禮”中成書最早,而且首先取得經的地位。
《儀禮》17篇,除《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等4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記”。一般認為,記是孔門七十子徒所作。
《喪服》一篇體例較為特殊,經與記均分章分節,其下又有“傳”。傳統的說法認為,“傳”是孔子門人子夏所作。但是,也有人認為,此子夏為漢代人,與孔門的子夏同名,而非一人。
《儀禮》17篇的內容,及于上古貴族生活的各個方面。漢代《儀禮》的傳本有4種,即大戴本、小戴本、普本和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別錄》本。
4種傳本都將《儀禮》17篇分為冠婚、朝聘、喪祭、射鄉等4類,但只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3篇的次序完全相同,其余各篇則不盡相同。
《禮記》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72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
實際上,這部90000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我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注釋的書很多,對后世影響很大。
《樂記》
《樂記》,先秦儒學的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六經”之一,其豐富的美學思想,對兩多千年來古典音樂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并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樂記》的作者和時代問題眾說紛紜?!稘h書·藝文志》記載,古樂早已有之,后散失,及秦而滅,漢初河間獻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書古樂,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輯成《樂記》。
《漢書·藝文志》所列《王禹記》24篇可能就是河間獻王所輯《樂記》,不屬漢人新作,而屬“先秦舊書”。
《樂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抖Y記》中題作《樂記第十九》,約5000余字,包括11部子篇:《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樂化篇》《師乙篇》等。
據西漢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記載,古代《樂記》共23篇,篇名都記載于他的《別錄》一書中?!秳e錄》雖已佚,但唐朝孔穎達作《禮記注疏》時說,《別錄》所記載《樂記》的全部篇目,當時還“總存焉”。
從孔穎達記載,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還包括《奏樂篇》、《樂器篇》、《樂作篇》、《意始篇》、《樂穆篇》、《說律篇》、《季札篇》、《樂道篇》、《樂義篇》、《昭本篇》、《招頌篇》、《竇公篇》等12篇。
《春秋》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魯國的編年史,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全書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
它所記魯國12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
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