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先秦儒學(4)

  • 儒學基本常識
  • 舒斯林
  • 3093字
  • 2016-09-22 13:43:54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語言。

《論語》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孟子》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全書有7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35000多字。從此直至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

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至于《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10章。認為,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

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8個條目。8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10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相傳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

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書中提出了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主要原則、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33章之中。

《左傳》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迄于魯悼公十四年,以孔子《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公羊傳》

《公羊傳》,也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公羊傳》的作者舊題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傳》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稱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并,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

《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歷代今文經學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同時它還是研究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榖梁傳》

《榖梁傳》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傳》的簡稱,是為《春秋》作注解所著,為儒家經典之一。

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榖梁俶,也稱榖梁赤。榖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

《榖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至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易傳》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于孔子,具體成于孔子后學之手。

《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為“十翼”。

《孝經》

《孝經》我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

清代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我國自漢代至清代的漫長社會歷史進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社會綱常、社會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爾雅》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我國古代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

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范語言。“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于官方規定的語言。

《爾雅》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孔子門人所作,有的認為是周公所作,經后人整理而成。后人大都認為是秦漢時人所作,經過代代相傳,各有整理,在西漢時被整理加工而成。大約是秦漢間的學者,綴緝春秋戰國秦漢諸書舊文,遞相整理而成的。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被認為是我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

《荀子》

《荀子》一書為戰國末期趙人荀況及其弟子所著。荀況本為孫氏,故此書又稱《孫卿對書》或《孫卿子》。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整理時定為32篇,它們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荀子親手所著的22篇;一類是荀子弟子所記錄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類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兩類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書的主體。

《荀子》的人性論是荀子思想的邏輯起點。書中以儒學為本,對諸子百家之說進行了激烈批評,其論雖不無偏頗,但足可稱為先秦時期繼孔子、盂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學大師。書中的《天論》、《性惡》、《解蔽》、《勸學》諸篇廣受后世認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莱州市| 革吉县| 新宁县| 杂多县| 株洲市| 磐安县| 定西市| 班玛县| 淅川县| 德江县| 健康| 若羌县| 墨竹工卡县| 凤台县| 洪泽县| 涪陵区| 灵石县| 嵩明县| 乌什县| 东辽县| 白银市| 濉溪县| 鹤庆县| 富平县| 怀远县| 凌海市| 安平县| 大埔县| 陆良县| 姜堰市| 岳阳县| 新野县| 蓬溪县| 曲阳县| 穆棱市| 双牌县| 四会市| 韩城市| 伊金霍洛旗|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