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秦漢儒學(1)

兩漢是儒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漢初統治者實行黃老之術,提倡無為而治。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才有所變化。

董仲舒曾向漢武帝建議以儒學為宗,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就使得儒學思想制度化、宗教化。這對儒學的發展和整個我國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總論

春秋戰國結束以后,我國進入了大一統的秦漢時期,政治的變化對儒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鹽鐵會議等。

此外,在這一時期,儒學領域也衍生出了許多派別和一些爭論。

儒學發展

秦王朝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統一了文字,又將以儒生為主體的70多位博士匯聚到咸陽的宮廷,大大便利了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儒學的傳播。

然而,由于秦王朝力圖以法家思想為主軸實現對思想文化的整合,并不惜以“焚書坑儒”的慘烈手段打擊法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學術流派。由此大大激化了秦王朝與廣大知識階層的矛盾,成為它滅亡的原因之一。

秦末漢初,劉邦打著“反無道、誅暴秦”的旗號推翻了秦朝,其在文化上的意義是對法家思想的一次大批判,由此迎來了西漢初年一度活躍。

除了墨家以外,先秦時期的思想學術流派都有代表人物出來活動。它們一方面互相斗爭,一方面又吸收對方的理念與方法,并按照社會的需要進行自我改造。

劉邦對各種思想采取實用主義態度,西漢開國功臣曹參等人則在劉邦死后將黃老思想推尊為政治上的指導原則。此時的黃老盡管打著黃帝與老子的旗號,但實際上是老子學說在吸收法家、儒家思想后創立的新道家。

在此過程中,儒家思想則在自我改造的過程中廣泛吸收法家、墨家、道家、名家、陰陽家的學說,實現了不同學派的新的整合。

經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之手,將先秦儒學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從而為漢代統治者提供了可以替代黃老思想的新的思想武器,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后,大大加速了儒學傳播的步伐。

與儒學政治制度化發展過程的同時,兩漢時期也出現了一股把儒學宗教化的傾向。在董仲舒和當時流傳的緯書中,不斷地把“天”描繪成儒學中至高無上的神。

如董仲舒說:“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并且竭力宣揚天是有意志的,能與人相感應的,而王者是“承天意以從事”的等一整套宗教神學理論。

兩漢儒學大發展原因

儒學秦和兩漢時期得到較大規模的發展,尤其是到了東漢時期,它傳播到華夏大地的幾乎每個角落,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有原因的。

首先,儒學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博大精深、影響廣泛的學派。又經過秦朝和漢初80余年儒家學者的整合、改造、創新,發展成為勢力最大、最具生機的學派,有著其他學派不可比擬的優勢。

比如它擁有一批經過整理的思想資料《易》、《詩》、《書》、《禮》、《春秋》、《論語》、《孟子》、《荀子》、《孝經》等。

它又擁有一大批學識淵博、聲望卓著的學者,他們或躋入廟堂做官從政,以自己的學識為統治者服務;或固守學派的營壘,聚徒講學,全力延續儒學的香火;或努力整合,立志創新,對傳統儒學進行精心改造,大大擴展了儒學的影響。

經過數代儒家學者的改造創新,特別是經過董仲舒大手筆的精心整合,儒學以全新的面貌出現,贏得了漢武帝的青睞。

于是,通過漢武帝與董仲舒的熱烈擁抱,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學推上了主流意識的寶座。這其中,太學的建立、經學官學地位的確立、從儒生中選取官吏制度的確立,無疑加速了它的傳播。

其次,經董仲舒創立的新儒學,既保留了原始儒學的仁、禮互補的基本精神,又廣泛吸取了其他學派的理論與方法,為我國封建社會找到了最為理想的意識形態,對穩定和鞏固大一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對于形成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這樣,它既能獲得統治者的垂青,又能得到被統治者的認同,是我國宗法農業社會最適宜的意識形態。例如,儒學倡導大一統,鼓吹“內諸夏而外夷狄”,反映了中華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蘊涵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儒學倡導尊君愛民,鼓吹等級秩序,“說忠孝,道中庸,與民言服從,與君言仁政”,找到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利益的結合點。

特別是儒學倡導的三綱五常倫理學說,給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罩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反映了中國宗法農業社會中君主、臣僚和百姓對倫理道德的認同。

儒學同時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的政治文化意識和博大深廣的人道主義精神。一方面,它要求對百姓實行仁政、德治,肯定“湯武革命”的歷史正當性;一方面又提倡仁愛、立人、達人和“推己及人”,要求以愛心和親情建立友愛和諧的人際關系。

儒學還倡導“盡人力而聽天命”、“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頌揚獨立不移的大丈夫精神和操守重于生命的品格意識。儒學還一直重視教育事業,不少儒生不論做官還是為民,都不放棄聚徒講學。這一切對中華民族的精英和廣大知識分子都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再次,儒學還具有開放性的學術品格。從其產生那天起,儒學就不斷地從歷史和現實中吸納知識與智慧,還不斷從異質文化中吸納知識與智慧,以充實、豐富和發展自己。

儒學不是一個自滿自足、僵化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具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與時俱進的奮發進取意識的開放性學派,因而能夠緊跟時代,不斷增強對社會和人生需求的適應能力。

還應該指出,儒學同時具有實踐性和普及性的品格。它沒有故作高深的玄理,也不用晦澀難解的文字,它的政治經濟思想、倫理道德情操、人生價值理念,都是用比較貼近百姓生活的語言和司空見慣的事物表述的,因而較易為人們所接受,并且潤物細無聲般滲透到人們的身心之中,融化到人們的血液里。

顯然,統治者政策的引導,“祿利”的誘惑固然是儒學在兩漢時期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但儒學本身所具有的較其他思想流派不可比擬的優勢則是其迅速傳播的更重要的原因。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發生在我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第二年,兩個修煉功法煉丹的術士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逃亡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犯禁者460余人,全部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雖然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國家長治久安,不利于社會發展,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并且手法殘忍,殘暴,一直引起人們的反對,并最終加劇了秦朝的滅亡。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西漢初年,漢王朝一直重視道家的無為而治,但隨著王朝政治經濟的發展,儒家學說開始逐漸興起。漢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此時,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

建元元年武帝繼位后,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向竇太后奏事,遭到實權人物竇太后的反對。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此時,儒生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于是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以實施。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作為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也同樣成為定型。這一政策的實現既促進了封建王朝的穩定,也促進了儒學的發展。

鹽鐵會議

公元前81年,西漢昭帝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一次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家政策的辯論會議。這本來是一場關于鹽鐵專賣政策的討論會議,卻對儒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事件的過程是這樣的。漢武帝在元狩年間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如統一幣制,鹽鐵和酒類官營,實行均輸平準、算紹告緡等。

它充裕了封建國家的財政,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經濟基礎。但是,鹽鐵官營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使得農民與封建國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面對國內支持與反對鹽鐵官營的兩派,昭帝始元六年,根據諫大夫杜延年的建議,下詔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國所舉賢良文學,詢問民間疾苦所在,并展開討論,這就是有名的鹽鐵會議。

鹽鐵會議辯論的雙方,一方是從武帝時起長期當政的法家代表人物御史大夫桑弘羊,一方是儒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賢良文學。

鹽鐵會議的結果不僅在政治上是終止了武帝的戰爭政策、轉入新的休養生息的和平狀態的開始和標志,也是思想上終止漢初儒、法合流,重新恢復先秦孔孟思想傳統的歷史契機。正是由于這種歷史契機,經過鹽鐵會議,儒家思想重新崛起,在宣帝時期進一步得勢,至成帝時則完全居于統治地位了。

石渠閣會議

石渠閣會議,也叫石渠閣奏議,是西漢第十位皇帝宣帝劉詢召集的一次學術會議。

西漢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成為統治思想。漢宣帝時為了進一步統一儒家學說,加強思想統治,于公元前51年,詔蕭望之、劉向、韋玄成、薛廣德、施讎、梁丘臨、林尊、周堪、張山拊等儒生,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由漢宣帝親自裁定評判。

后來,石渠講論的奏疏經過匯集,輯成《石渠議奏》一書。又名《石渠論》。所輯奏議共155篇。唐杜佑的《通典》中保存有若干片斷,這些都對儒學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白虎觀會議

漢代在統一天下后,廢除秦代的書禁,廣開獻書之路,設立五經博士,經學由此繁榮,成為漢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依據及統治思想的重要來源。

但經學由于文字和師承的不同形成了今文和古文之爭,造成了經義的分歧局面,不但令學者無所適從,也不利于政治思想的統一。

西漢時,漢宣帝甘露三年曾在石渠閣大集諸儒,討論五經的同異,分歧不決的由皇上出面作出最后決定。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模仿石渠會議故事,在白虎觀召開由廷臣及諸侯參加的討論五經同異的會議,歷時數月之久。

會上,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由淳于將討論結果上奏,分歧處由章帝作出決斷。這就是白虎觀會議。

這次會議由章帝親自主持,參加者有魏應、淳于恭、賈逵、班固、楊終等。會議由五官中郎將魏應秉承皇帝旨意發問,侍中淳于恭代表諸儒作答,章帝親自裁決。

此后,班固將討論結果纂輯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這次會議肯定了“三綱六紀”,并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為一,使儒家思想進一步神學化。

博士

博士的稱稱,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這里僅指秦漢官名。作為官名,博士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90歲,尚能口授《尚書》28篇。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漢代武帝采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

到了唐代,設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

如魏晉以后,常任用精于禮儀的人為太常博士,掌管宮廷禮儀;任用通曉音律的人為太樂博士,掌管宮廷祭祀享宴作樂歌舞;任用精通醫術的人為術醫博士、醫藥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歷、卜筮之術的人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歷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專掌天文、歷法、占卜等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酒泉市| 民县| 垦利县| 安宁市| 绩溪县| 涪陵区| 彩票| 肥西县| 曲麻莱县| 平顶山市| 巩留县| 荣成市| 万山特区| 崇礼县| 张家港市| 蛟河市| 偃师市| 亳州市| 乌拉特后旗| 绥德县| 和顺县| 张家口市| 嘉荫县| 台安县| 敖汉旗| 绥化市| 库尔勒市| 高邑县| 武邑县| 静乐县| 屏南县| 武强县| 荃湾区| 鹤峰县| 克什克腾旗| 长阳| 四川省| 房产| 楚雄市|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