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項羽雖有拔山之力、蓋世之氣,但在和劉邦的較量過程中,卻輸在雞腸鼠肚的心胸狹隘上——一個連張良這樣曠世奇才的人都無法容納的人,是無法成為一代偉人的;相比之下,劉邦雖是一介地痞無賴,卻有著一顆包容天地的胸懷,劉邦之所以能夠在力量懸殊的背景下打敗項羽而成為漢代的開國皇帝,就是因為他容納了像范增和韓信這樣的杰出人才,因此才有了鴻門宴和十面埋伏。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太陽和北風打賭,看誰能先讓行人把大衣脫去。太陽用它溫暖的光輕而易舉地讓人脫下大衣;北風使勁地吹,反而讓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太陽與北風的故事展示了一個道理:對部屬要像太陽那樣,用溫暖去感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領導者的博愛與寬容精神;相反,如果一味通過行政命令去壓制部下,則會讓部下因心情郁悶而喪失活力,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說到“管人”二字,就會聯想到上下級之間的隸屬關系,即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其思想核心是:管理者有權對部下發號施令,部下只能被動地接受命令,即使領導錯了,也不敢輕易提意見,更不敢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因為這事關領導的面子——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管理者都自認為他們永遠是正確的,他們的命令就是圣旨,部下只能服從而絕無質疑的資格,由此導致了部下與上司之間的心靈隔膜,甚至扼殺了一個企業的活力。
由此可見,在如何管人和管好人的問題上,一個領導者胸懷的大小不僅事關領導者自身的素質,更事關一個企業的未來和命運——一個蒸蒸日上的企業,其背后一定站著一個具有海納百川的人,我們可以通過無數個中外事例來驗證寬容與事業之間的關系。
春秋時代,齊桓公完全是依賴于宰相管仲的輔佐才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管仲曾因王位繼承問題與他發生沖突,并刺殺齊桓公未成。因此齊桓公即位后,想懲罰管仲,但鮑叔牙卻勸說,大王如果想稱霸天下,那就繼續讓管仲做宰相。齊桓公答應了。管仲為報齊桓公的知遇之恩,在政治上大展才華,不但使齊國兵強國盛,更使齊桓公得以稱霸天下。試想一下,如果齊桓公對曾經和自己作對的人缺乏包容之心,又不肯接受鮑叔牙的勸說,那么,他也許根本就成就不了日后的大業。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管理者都有一意孤行的癖好,除了自己的意見,根本就聽不進別人任何有益的進言。因為,讓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或公司老板去聽從部下的建議,會讓領導者本人覺得他好像是一個白癡;相反,許多自我感覺一向偏好的領導者,都把自己視為一個完人,而完人是不能容忍別人對自己說三道四的,結果怎么樣?
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熟悉關羽敗走麥城的故事。當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際,關羽決定放棄麥城突圍去西川。去西川本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大路,一條是偏僻小路,關羽打算從小路去西川,關羽手下的謀士王甫認為魏國肯定在小路上設下了埋伏,他建議部隊沿大路前進,關羽卻一意孤行,固執地不肯聽王甫的勸告,甚至揚言說,就算他們有埋伏又有什么可怕的。王甫料定關羽此去兇多吉少,雖百般勸阻仍無濟于事,結果關羽父子雙雙遭擒身死。一代英雄豪杰因不能兼聽不同意見而釀成重大的歷史悲劇。
唐太宗曾這樣詢問他的重臣魏征,說歷史上的國君,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還舉例說明:秦二世只聽趙高的,隋煬帝偏信虞世基,結果耳目閉塞,導致了這兩個國家的短命。一國之君如果能夠懂得傾聽來自各方面的意見,能夠廣泛采納下面的正確主張,他就會成為一個明智的君主;如果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會被蒙蔽,那么他就變成了昏庸的國君。太宗聽了,連連點頭稱是,并說了這樣一句名言:“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其意思是,一個聰明的君主因為經常反省自己的短處,就會推動國家的進步;一個君主如果老是以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那么他就是一個愚昧而昏庸的人。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風云人物,在他的領導生涯中,處處透著寬厚之風。比如對前來投奔他的人,曹操都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比如說,劉備曾先后兩次投奔曹操,雖然都不過是“勉從虎穴暫棲身”的權宜之計,曹操也并非沒有看出這一點,但他始終給予厚待,可以說是禮遇有加。他手下的謀士不止一次勸曹操趁機鏟除劉備,以絕后患,都被曹操拒絕了。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被曹操捉住后,曹操同樣以禮相待,當他得知關羽肯定要離開自己的消息后,反而贈送他一大筆錢。關羽逃走后,曹操手下的將軍們都要求前去追擊,曹操沒有同意。后來關羽帶兵在華容道設下埋伏,正好堵住了曹操,原本可以生擒曹操,但關羽念當年曹操對他的禮遇之恩放了曹操一馬,這段史話構成了三國爭雄中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筆。不難想象,如果不是當年曹操以其仁厚之心善待關羽,關羽又怎么肯放曹操一條生路呢!這段歷史佳話告訴后人一個辯證法則:你只有寬容地對待他人,你才能得到別人的寬容回報。這一法則是現代社會管理者最為重要的一個領導技巧。
與曹操的寬容大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張飛。張飛既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又是他手下的一員虎將,他在閬中鎮守時,得知結義兄弟關羽敗走麥城而被害的消息后,日夜痛哭。許多將領紛紛以酒勸解,他醉酒后,愈發怒火中燒,手下士兵稍有過失就拳打腳踢,士兵受傷者輕則殘廢,重則死亡。劉備知道后,勸他寬厚一些,否則會惹禍上身。張飛卻充耳不聞。一天,張飛命令軍中在三天內制辦白旗白甲以便讓全軍將士披麻戴孝。第二天,末將范疆、張達二人進帳稟報,說因為三軍將士人數太多,三天內難以置辦這么多的白旗和白甲,請求寬限幾天。張飛卻大叫著說,我急著要為我的兄長報仇雪恨,恨不得明天就向東吳發起進攻,你們竟敢違抗我的命令,罪不可赦。當下就把他倆各打了50軍棍。打完后,張飛指著他倆說,白旗白甲明天必須全部交齊,否則我就殺了你們。回營后,范疆說,張飛性情暴烈,如果我們明天不能如數交上白旗白甲,他非殺了我們不可。張達沉思片刻后說,與其讓他來殺我們,不如我們先把他殺了。當天晚上,張飛又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帳中呼呼大睡。三更時分,范疆、張達二人手執利刃潛入帳中,將張飛殺死——可憐的張飛,臨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死于何人之手。
我們旨在通過上述事例來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凡是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應該用寬容的胸懷去對待部下,應該用兼聽則明的精神聆聽部下的建議和意見,這樣才會讓部下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工作,而不必把心思都用在如何對付上司上——它體現了一個高明管理者的“管人”技巧:寬容地對待部下恰恰是為了樹立管理者的權威并讓部下心悅誠服地幫助管理者去實現他的宏偉藍圖。
管理者不要表現得太精明
聰明的管理者從不會讓部下覺得他是一個滴水不漏、精明無比的人,相反,一個懂得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管理者應該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毫無心計的人,其目的是為了給員工們創造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而不要讓員工老覺得背后有一雙警覺的眼睛在無時無刻地盯著他們。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企業領導者總給員工一種“你們什么也別想蒙我,我什么都明白”的感覺,事事處處都要向別人證明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仿佛不這樣做就會被部下所輕視、所嘲笑,甚至被他們所捉弄似的,卻不知道,一個自認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老板,對員工的心理構成了如芒在背的感覺,這會讓員工有一種心理壓抑感,其結果是影響了工作效率,窒息了員工的激情與活力。相反,一個真正聰明的管理者應該讓自己看上去大大咧咧一些,甚至讓自己看上去“傻”一些,這不但會讓員工們感到身心放松,也會刺激員工的工作熱情——每個人都愿意把他們最聰明的那一面呈獻給別人,如果每個員工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智慧,那么領導者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先來講一個因為自己絕頂聰明而導致失敗的歷史故事。
魏王的異母兄弟信陵君,是當時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知名度極高,光他手下的門客就達3000多人。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宮中下棋,忽接報告,說是北方國境升起了狼煙,可能是敵人來襲的信號。魏王一聽就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眾臣共商應敵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卻不慌不忙地對魏王說,先別著急,或許是鄰國國君外出狩獵,我們的邊境哨兵一時看花了眼,誤以為敵人來襲,所以升起煙火,以示警戒。
過了一會兒,又有報告說,剛才升起狼煙報告敵人來襲是錯誤的,事實上是鄰國國君正在打獵。魏王聽了,很驚訝地問信陵君,你怎么知道這件事的?信陵王很得意地說,我在鄰國布下了眼線,所以早就知道鄰國國君今天外出打獵。
從此魏王疏遠了信陵君。后來信陵君受到別人誣陷,失去了魏王信賴,晚年貧困潦倒,抑郁而死。
魏王之所以冷落了信陵君,乃是因為他覺得信陵君太聰明了,聰明到“智高震主”的地步,而作為一國老大的君主是不愿讓別人的智力超過他的,因為,信陵君的聰明無比襯映出了魏王的平庸無能,這讓魏王覺得很不舒服,所以就對信陵君產生了反感情緒,由此葬送了信陵君的前途。
再來講一個相反的故事: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他的住宅正巧與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且比較多疑,后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
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府進行禮節性拜訪,田常破例帶他到府邸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面張望,發現東、西、北三面的風景都一覽無余,唯獨南面的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隔,于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觀望風景的用意了。
回家后,隰斯彌馬上命人砍掉那棵阻礙田常家視線的大樹。當工人開始砍樹時,隰斯彌又突然命令工人立刻停下,家里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么?隰斯彌回答道:“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是,看透別人心中的秘密并不是一件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大樹,只會讓田常覺得我智慧過人,這樣他就對我懷有戒心,到頭來會影響我自身的安危。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埋怨我不懂得善解人意,但不致招來殺身之禍。所以,我還是裝著愚笨一些的好,以求保全性命。
這一反一正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辯證道理: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即使他智力超群,也不要讓部下感覺到這一點,因為,誰都不愿讓別人看透自己的心事,尤其是做部下的,他們都希望能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工作,如果做老板的在各方面都顯得絕頂聰明,就會壓抑員工的聰明才智,扼制他們的創造激情,其結果是影響了企業的效率和效益。
相反,真正聰明的老板應該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即使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力和洞穿一切的能力,也不要讓自己的優點暴露無遺,相反,做老板的應該讓自己變得“愚拙”一些,至少要讓你的部下覺得你不是一個精明無比、能夠洞穿一切的人,這就給部下留出了一個充分施展聰明才智的空間,也給他們保留了一點耍耍小聰明、玩玩小心計的機會。做老板的即使一目了然于部下的聰明游戲,也要“裝癡賣傻”地不予揭穿,這樣做不僅會完整地保留員工們的創造活力和工作熱情,也會增進上下級之間的融洽關系,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企業氛圍。
這就是蘇軾所說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指的是,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從外表上看上去卻顯得有點糊涂;擁有小智慧的人,看上去卻顯得聰明無比。但對一個領導者來說,難得糊涂恰恰構成了事業的保障,而精明無比的小聰明反而會得到聰明反被聰明的誤的負面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多的企業領導者因唯恐部下不尊重自己而極力表現出一副絕頂聰明的樣子,它主要體現在:他們的眼睛像探照燈似地追蹤、窺視著部下的一言一行,甚至,每當部下通過一個微笑、眼神或舉止來表達某種內在情緒時,老板們就用了調侃的語調,一針見血地揭示對方的心思或用意,弄得部下極為尷尬,而做老板的則洋洋得意地,甚至用了炫耀的口吻對部下說,我還不知道你肚子里的那點小九九!可這些聰明者不知道,這種咄咄逼人的、不給部下留有余地的“超級智力”只能讓部下對他心生反感,其后果是窒息和扼殺了員工的創造力和活力,這對一個需要靠不斷創新來確保競爭力的企業是極為不利的。
其實,大智若愚是一個管理者“管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