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哄的老婆不變心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出現問題以后,領導者既要嚴厲批評部下的錯誤,但在批評以后,又要通過客觀評價和恰當的鼓勵來安撫部下的情緒,并在日后工作中繼續委以重任,這一恩威并施的領導藝術不但會換取部下的忠誠,還會促使部下通過努力工作來彌補由失誤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以后,往往會氣不打一處來地打罵孩子。事后又覺得懊悔,于是就會買一些東西送給孩子,從而化解了由暴力行為帶給孩子的憎恨情緒,由此形成了“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吃”的特殊教育方式。
1909年,德國最后一位皇帝威廉二世曾因出言不遜而招致了一場大麻煩:當時的德國在歐洲大陸屬于后起之秀,它雖不能與老牌強國如英、法相比肩,但其實力卻讓其他的歐洲國家所敬畏。但威廉二世作為一國之君,卻因為傲慢而常常出言不遜,口無遮攔。
一次,威廉皇帝公然宣稱德國是整個歐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德國卻沒有得到世界最強大國家應該得到的地位和待遇,早晚有一天他會率領強大的海軍和陸軍去征服歐洲和世界。威廉還宣稱他是和英國惟一友好的德國人,是他獨自一人挽救了英國,使英國免于被俄國所征服;也正是由于他的策劃,才使英國的羅伯特爵士得以在南非打敗波爾人等等。
這些狂妄的言論激怒了英國和法國——在歐洲歷史上,還從沒有哪個君主敢如此大放厥詞。整個歐洲輿論大嘩,英國向德國發出了抗議,并要求威廉皇帝馬上道歉。在一片憤怒的抗議聲中,威廉二世自己也慌了神,無奈之下,他向當時的德國總理大臣布洛親王求助。他向布洛親王建議,由他來承擔由他的言論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希望布洛親王對外宣布這些言論是由他建議威廉二世說的,以此來保全一國之君的面子。
布洛親王是個為人謙虛和善、風度優雅,深得德國人民喜愛的君子,他本人對威廉二世的出言不遜也極度不滿,認為他所說的一切與一個國家君主的身份極不吻合,所以,當威廉向他提出這個建議時,他忍無可忍地說:“陛下,這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全德國人、英國人和整個歐洲人都不會相信我有能力建議陛下說這樣的話。何況,一個人總要為他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不是嗎?”
“住口!”威廉二世咆哮著說,“你認為我是一個蠢人嗎?難道你自己就沒犯過錯誤嗎?你敢蔑視國王?”
布洛話一出口,就知道自己的方式欠妥,他只好改變策略說:“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其實陛下在許多方面都比我優秀得多,尤其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每次陛下在解釋晴雨計、無線電報或侖琴射線時,我總是認真聆聽的。我十分佩服陛下的豐富知識,同時也覺得非常慚愧,因為我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實在是太少了,尤其是對物理和化學,我甚至連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懂。當然,我知道自己學識淺薄,所以我也一直在彌補這方面的知識,我同時還學習了歷史知識,以及一些可能在政治上、特別是在外交上有幫助的知識。”
聽他這么一說,威廉的臉上便露出了笑容。他說,我不是經常告訴你嗎,只要我們倆互補長短,就可以聞名于世。我們應該團結在一起,我們應該如此!說完,他十分激動地握著布洛親王的手說:“如果任何一個人敢對我說你布洛親王的壞話,我就一拳打在他的鼻子上。”
于是,國王和大臣之間的矛盾便化解了,這場不愉快的誤會反而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從那以后,君臣二人便以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的方式解決和處理了許多棘手問題。
我們知道,任何人受到上司的批評后,都會垂頭喪氣,甚至心灰意冷,并對自己的工作能力變得不自信起來。他們會想,完了,從此以后領導再也看不起我了,我今后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了。如果當事人抱著這樣的念頭,那么他要么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要么與領導反目為仇,陰奉陽違,甚至在私下里拆領導的臺,把公司攪得一塌糊涂,再找個機會拂袖而去,到頭來真正的受害人卻是老板。
當然,一做老板不能因為顧慮上述結果而就姑息或遷就一個犯錯誤的員工,因為,姑息和遷就意味著同樣的錯誤會再度發生。但是,聰明的領導者在對犯錯誤的人進行嚴厲批評后,應該及時對對方以往的工作成就或工作能力給予肯定和鼓勵,因為,在批評者情緒低落的時候,領導者的適當撫慰不但會平息受批評者的怨憤情緒,還會激勵部下以感恩的心態發奮工作,以優異的業績來彌補以往的損失,并以此來報答上司知人善用的恩德。
一句話就能讓人赴湯蹈火
在人力資源遠遠大于市場需求的背景下,雖然各個行業都不缺少人才,但如何讓部下自覺而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則是一門學問——優秀的領導者會通過以心攻心的策略來感化職工,由此調動他們效忠于企業的積極性。
美國管理大師韋爾奇在擔任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期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基層經理人,因為女兒不愿換學校而拒絕韋爾奇對他的調任和提升,理由是他女兒不愿離開紐約的學校而到外地另一所中學就讀。韋爾奇知道后便寫了一張便條給他:“比爾,你有很多原因被我看中,其中一點就是你與眾不同。你今天的決定更證明了這一點。我祝你合家安康,并能繼續保持生活規劃的優先次序。”
不難想象,這位基層經理人在接到這張便條后,該有多么激動啊!從那以后他肯定會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此來報答上司的理解之情。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懂得員工在想什么,他們需要什么,只有弄懂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才能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的愿望,使其沒有后顧之憂地、心存感激之情地、以報恩的動機自覺自愿地忘我工作著。
一般說來,一個員工具有以下四種心理渴望:
一是對安全感的追求。員工希望企業領導者是一個正派而公道的人,他不會整人、害人或給員工穿小鞋;他不妒賢嫉能,不栽贓陷害。當員工有了偶然過失時,他不會把這位員工當替罪羊一拋了之。這是每個員工對上司最基本的心理訴求。
二是追求溫暖。員工無不希望領導能關心自己的疾苦,能夠把員工的疾苦視為自己的疾苦,習慣于設身處地地為員工的利益著想,在員工遇到天災人禍時,做老板的能夠給予及時的關心和幫助。如果老板們夠做到這一點,那么受到恩惠的員工就會以“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為其賣命。
三是渴望信賴感。員工希望領導者能信任他們,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給他們單獨完成,而不要懷疑他們的能力和品質;甚至,員工希望老板能像自己的兄長似的,經常和他們說說知心話,以便彼此溝通感情,融洽上下級關系——這雖然是較高層次的需求,但對那些富有人情味的老板來說只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四是追求事業。員工希望老板能為自己的才干提供一個廣闊舞臺,提供一切便利條件,甚至希望能替老板擔當起一定的決策風險——這雖然是極少數雄心勃勃且有一定能力的部下的較高心理訴求,卻并不對老板的事業構成任何潛在威脅,重要的是看管理者是否能以豁達的胸懷賦予部下這樣的機會。
真正聰明而老練的領導者,不但對員工的上述四種需求了如指掌,還會根據各個員工的實際能力給予充分的配合。
A.在適當的機會和適當的場合中,采用適當的方式對某些偶然犯了過錯的員工公開給予諒解和鼓勵,甚至公開贊揚某些犯了過失的員工的長處,以此讓他們獲得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B.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幫助下屬解決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對某些重點員工給予特殊“關照”,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這不僅會溫暖部下的心,也會形成一種團隊精神。
C.有意識地讓一些素質較強、能力較高的員工參與公司的決策,或經常向他們征詢對企業工作的方法和建議,賦予他們一種主人公的感覺,以此滿足部下追求信賴的愿望和激勵員工對事業的積極進取心。
在《戰國策.中山》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中山君宴請眾士大夫,司馬子期也是其中的一個。羊羹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可惜準備的不足,司馬子期沒有嘗到,中山君因此而向他賠禮,請他諒解。司馬子期卻感到羞憤難忍,于是就跑到楚國,勸說楚昭王攻打中山。
中山國勢單力薄,無法與楚國抗衡,最終國破家亡,亡國之君中山君狼狽外逃,只有兩個隨從跟在身后。中山君說,事到如今,我已經無法東山再起了,你們為什么還要跟著我?一個隨從答道,我們的父親在快要餓死的時候,是您給了他一碗飯吃,后來,父親臨終前對我們說,如果中山國將來有禍事,你們一定要為之赴湯蹈火。所以我們今天不惜以死來報答您。
中山君聽到這兒,不由地仰天長嘆,極為感慨地說:“看來,給予別人,不在乎多少,卻在于其適逢危難。一道菜可使一個國家滅亡,一碗飯卻使人赴湯蹈火,可見小事不可大意。”
還有一個故事:三國東吳的周泰是位武將,因驍勇善戰而很得孫權的寵信。建安23年,孫權留周泰為鎮守重鎮的主將。孫權借到考察的名義來到前線,置酒宴款待眾將。席間,孫權借眾人酒酣耳熱之際,讓周泰脫掉上衣,孫權指著他身上的累累傷痕,一一詢問受傷的過程,周泰則逐一作了回答。孫權拉著周泰的手流著淚說:“將軍作戰如此勇猛,置生死于度外,以至于數十次負傷,我怎么能不像親兄弟那樣對待你,把重任托付給你呢?”孫權的一番表演,使周泰感動的熱淚盈眶,從此以后,周泰對孫權更加忠心耿耿。
我們說,任何管理者身邊沒有一兩個忠臣都是不行的。所以,那些深諳心理學的管理者都習慣于采用收買人心的方式來獲得部下的擁戴和忠誠:幾句關心和鼓勵的話,員工過生日時一件小禮物,員工有困難時送上一個紅包,這些舉手之勞的“滴水之恩”不但會換來員工的“涌泉相報”,而且還會換來部下“士為知己者死”的忠誠與激情,這樣一石數鳥的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歷史上有個典故,叫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在一次戰斗中,劉備的妻子受了重傷,抱著周歲的兒子劉禪,艱難地逃命。劉備在前線指揮作戰,顧不上照顧母子二人。這時劉備手下的大將趙云舍命救出劉禪,劉妻因腿傷無法行走,怕連累兒子和趙云而跳井自殺了。趙云背著劉禪,出生入死地把他安全地交給了劉備。劉備捧著兒子,看著滿身鮮血的趙云,心中百感交集。他憤憤地罵道:“為此一子,險些折我一員大將,留他何用?”說完就把兒子扔在地上。
從那以后,劉備愛將如子的名聲卻傳了出去。當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備借摔孩子收買了人心。從此以后,三軍將士,隨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卻毫無怨言。雖然劉備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但在這件事上卻做得相當漂亮。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領導者有針對性地滿足部下的某些心理需求,與權力者玩弄權術并不是一回事。那些依靠政治權術來收買人心的統治者,只能得逞于一時,很難維持長久,一旦下屬識破了他的權術,他的攻心策略也就失效了。因此,一個負有遠大抱負的企業領導者如果想獲得員工的真心愛戴,并讓員工視企業發展為自己的事業,那就需要將上述策略長久地堅持下去,使下屬真正地信任、愛戴和敬佩自己。
擺出你的空手道
有人愛吃蘿卜,有人愛吃白菜,因人而異地管好人本身就是一個優秀領導者施展才能的過程——企業領導者應該具備像諸葛亮那樣的馭人智慧,通過揚長避短的用人方式讓部下發揮各自的積極性,由此形成一股促進企業發展的“合力”。
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只是一個村夫,就因為他智力超人而成為劉備的宰相和首席軍師,還因為輔助劉備開創江山而流芳百世——從諸葛亮加入了一無權勢,二無錢財,三無地盤且又少兵缺將的劉備政治集團以后,他便從因為占得天時而勢不可擋的曹操手中虎口拔牙,連奪荊州、益州、漢中,從三分天下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憑借的完全是劉備自己的那點人馬。這就像一個用了很少一點本錢就賺了大錢的暴發戶,而諸葛亮則是這個暴發的政治小集團中的智囊,他只是動了動腦子就為自己贏得了名聲、地位、權勢和財富,他的成功不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懷有抱負的知識分子,也為大大小小的領導者們提供了一個如何通過“管人”獲得名利雙收的駕馭模式。
諸葛亮的用人智慧主要體現在爭取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這三個方面,而這正是中國企業家們所要面對的問題。早在隆中時期,諸葛亮就注意到這樣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劉備手里雖然沒有多少本錢,但卻擁有許多別人所沒有的無形資產。首先劉備是漢室甲胄,被皇帝認作是皇叔,有奉帶詔書征討奸臣曹操的合法身份,這樣便有了師出有名的理由。其次劉備有寬厚待人的良好聲譽,這對于在動亂時期追求政治前途和社會秩序穩定的勞苦大眾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最后劉備用桃園三結義的方式,搜羅了關羽、張飛、趙云這樣的人才做幫手,這是一筆可觀的人力資源。在諸葛亮看來,只要用好這一筆人力資源,《隆中對》的計劃就可以實現。
劉備在這個暴發戶集團中扮演董事長的角色。他既然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做軍師,自然對諸葛亮的經營方針和措施給予全力支持。諸葛亮于是發揮劉備的兩個作用:一是作為漢室合法接班人的招牌作用,另一個是作為這個組織的領導,也就是這個集團一家之長的作用。所以諸葛亮發布一切命令,總是在劉備身邊進行,并不自作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