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上帝那樣令人敬畏
用行政命令驅使員工為之拼命乃為下策;用品德力量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乃為中策;用人格魅力去影響員工的干勁乃是領導者的最高境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感召力,它具有在無形中凝聚團隊精神、調動員工積極性、吸引人才的召喚功能。
日本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說,一位經營者,不需要是萬能的人,卻需要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因為后者能吸引人才。所以松下說,人格的偉大,道德水平的高尚,對一個企業領導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都樂于同那些人格比較高尚的人交往。由此可見,道德修養是一個人最大的“才能”,因為無德的人是不可能領導他人的,一個不能領導他人和團結他人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一番偉大事業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濟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而與領導人自身的人格精神沒有什么必然聯系,至少人們沒有意識到,甚至連絕大多數領導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人格魅力是駕馭部屬心靈、推動事業發展的最為有效的一種力量,它在人類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其他的環節中,都扮演著一個精神愷撒的角色——古羅馬的愷撒之所以在軍隊和民眾中擁有那么高的威信,并不僅僅因為他是當時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更在于他在十幾年的連綿戰爭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絕對權威,這種權威不是靠行政命令或皮鞭賦予人們的,而是靠他戰無不勝的指揮才能、靠他的奮斗意志、靠他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團隊精神而逐漸形成的,以至于愷撒的名字本身都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感召力。這就是人格魅力!這種魅力是任何行政命令和杰出智慧都無法相媲美的,哪個領導人——不管是小公司的老板,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只要他擁有人格魅力,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就對部下構成了心理威懾作用,以至于人們都身不由己地聚集在他的旗幟下,而且,即使他不在場的時候,部下們也會自覺地努力工作,因為,部下們深知,只有通過勤奮工作,才能獲得與這位領導者長期在一起的機會。不難想象,一個擁有如此人格魅力的領導者又如何不能實現他的遠大抱負,又如何不能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呢?
從理論上講,人格是人性中最優秀的那一部分所融合而成的內在品質,它是人性中最完善、最高尚、最具權威的一個綜合因素,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崇尚中庸之道的國度里,人格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稀缺的人文資源,正因為它的特殊與稀缺性,才愈發使其顯得彌足珍貴和極具魅力,因此能吸引他人、影響他人、團結他人和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可以說,上至國家領袖,下至公司老板,誰要是擁有了這樣的人格魅力,誰就擁有了駕馭部下和驅使部下為之發奮工作的資本,而由人格魅力所形成的巨大感召力,恰恰是幫助領導者成就一番偉大事業的重要因素。
唐代大將郭子儀、李光弼二人原本在節度使史思順手下聽差,但二人長期不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史思順外調,郭子儀因才華出眾而被任命為節度使,李光弼擔心郭子儀公報私仇,欲帶兵逃走,但又猶豫不決。這時發生了安史之亂,當朝皇帝唐玄宗命郭子儀領兵討伐。身為大將,此時正是報效祖國的時刻,李光弼找到郭子儀說,我們雖共事一場,但形同仇敵,如今你大權在握,我是死是活,你就看著辦吧!但懇求你能放過我的妻兒。郭子儀卻握住李光弼的手,眼含熱淚地說,國難當頭,皇上不理朝政,作為臣子,我們怎能以私人恩怨為重,而置國家安危存亡于不顧呢?說完倒地便拜。李光弼被郭子儀的誠心所感動,他在戰斗中積極出謀劃策,打敗了叛軍。叛亂平息后,郭子儀推薦李光弼當上了節度使。后來,李光弼的權力也日益增大,與郭子儀同居將相之職,二人之間沒有半點猜疑忌妒之心,他們的友誼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也正是因為郭子儀具有如此超脫的人格魅力,才使他能夠順利地率軍平息了安史之亂,重新把一個安定祥和的大唐社會還送給人民,并贏得了全軍將士的衷心愛戴和滿朝文武的盛贊。
在《戰國策·趙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因兩次出使秦國有功,皇上封他為上卿大夫,地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老將軍不服,公開說,我做將軍,多次身先士卒,攻城掠地,立下大功,他相如只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皮子,地位反而在我之上,這讓我感到恥辱。以后要是讓我碰到他,我一定會當面羞辱他!從那以后,藺相如每次外出,只要看見廉頗的車,便叫手下之人迅速躲避,相如手下的人都認為受了屈辱。藺相如則說,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不是其他原因,是因為有我和廉頗老將軍同守國門。假如我與老將軍對立,兩虎相斗必有一傷。因此,即使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我也不應該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才是我躲避廉將軍的緣故。這番話后來傳到了廉頗那里,他頓時覺得羞愧無比,便赤著胳膊背著荊條到相如府上謝罪,兩人從此和好如初,結為生死之交。
我們不難從藺相如的名士風度中洞窺這樣一個辯證法則:那些能夠贏得世人良好口碑和敬仰的領導者,大多都具備一般人所不具備的人格魅力: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計個人恩怨,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精神,如果他為了維護個人權威和面子而與廉頗拼死一搏,兩敗俱傷的后果是國家利益的受損。具體到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單位的領導者能夠具備像藺相如這樣的氣魄和大度,以集體利益為重而不計較部下的頂撞或批評,他一定會贏得部下的人心并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像磁場那樣的吸引力,由此塑造出一支充滿活力的、所向披靡的團隊,這樣的領導者何愁不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名垂千古的偉大功名?
唐朝初期的婁師德時任監察御史,后來行使宰相一職。婁師德為人寬容厚道,頗有容人之量。在婁師德任夏宮侍郎時,由于身體肥胖而行事遲緩。有一次上朝參覲,同行的李德昭在路上等得不耐煩,便罵他是莊稼漢,婁師德則一笑置之,不無風趣地說,我不做莊稼漢,誰做莊稼漢?一句幽默話便化解了由此可能導致的敵對氣氛,反而弄得李昭德不好意思,從那以后他便對婁師德以禮相待。
婁師德曾和時任豫州刺史狄仁杰一起同朝共事。他十分欣賞狄仁杰的才華,多次向武則天上表,屢稱狄仁杰有宰相之才,武則才便轉升狄仁杰為侍郎、尚書,最后官拜宰相一職。客觀地說,狄仁杰也算得上是一位雍容大度、頗具雅量之人,只是有時顯得為人自負,目中無人,他對婁師德的暗中相助絲毫不知,始終以為自己是憑能力加官進爵的,并非他人推舉而成。當婁師德與他共主國政時,狄仁杰對他頗有輕視之心,常常排擠他,經常令他充當外使。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婁師德既不在意,更沒聲張,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似地默默忍受著,并努力辦好由狄仁杰所交辦的每件事情。武則天知道這件事后,便要狄仁杰談一談對婁師德的看法。狄仁杰與婁師德共事多時,自以為很了解婁師德,便直言相告,說婁師德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介武夫,他既稱不上賢才,又不能知人善任,充其量只能算個邊鎮大將。武則天便如實道出婁師德保舉他為宰相的原委,并令人搬出專門存放臣民奏表的筐篋,將婁師德呈上的十幾份密薦表交給狄仁杰審閱。深感慚愧的狄仁杰退朝后,馬上在同僚中盛贊婁師德長期包容自己而絲毫不曾炫耀的高貴品德,感嘆自己望之項背而不及。從那以后,狄仁杰便盡心盡力地為朝廷物色、推薦人才來彌補自己的這一過失,并倍加崇敬婁師德。
婁師德不僅為人寬厚謹慎,而且從不計較他人對自己的蔑視和冒犯,載入史冊“唾面自干”的故事便是他一生品德的一個縮影。婁師德任宰相時,朝廷剛剛任命他的弟弟為代州刺史,婁師德對此深感不安,他認為自己年少無才卻位尊高官,胞弟又出任州郡刺史,獨當一方,這種殊榮在整個朝廷都是罕見的。婁師德對其弟說,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你今后打算怎樣對待世人的嫉妒呢?深受兄長優秀品德影響的弟弟馬上就領悟了家兄的憂慮,便跪下來向兄長表示,從今往后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只是輕輕擦去了事,絕不叫兄長為我擔心。婁師德聽了卻愈發感到不安,他說,這正是我為你擔憂的地方:人家向你臉上吐唾沫,是因為他恨你,如果你將臉上的唾沫擦掉,豈不違背了那個吐唾沫的人的本意?這種行為只會加劇對方對你的痛恨。弟弟說那我該怎么辦?婁師德說,如果有人朝你臉上吐唾沫,你不要擦,你要面帶微笑地讓唾沫自己風干。弟弟當時就表態一定按兄長說的去做。
事后雖然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卻不難通過這件事情洞窺出婁師德的人格魅力,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格精神,才使婁師德在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的情況下,從一個七品官員變成了主政泱泱大國的宰相,并受到君主、同僚和臣民的信賴與愛戴。
一個領導者的人格魅力還體現在要勇于承擔責任而放部下一條生路的行為中。
明朝名將盧象升領兵作戰十幾年,一向以愛戴部下聞名,史書稱他一生“未殺過一偏將”,甚得全軍將士的敬佩和朝野贊譽。公元1636年,盧象升率部在湖北谷城一帶作戰,由于擔任兩路進攻的部將祖寬的部下因厭戰情緒濃厚而臨陣退卻,導致戰事失利。兵部尚書大發雷霆,除指責盧象升指揮不利外,還責令他罷免祖寬,并把他送到監獄去。
盧象升深知祖寬有勇有謀,曾為明朝屢建戰功,不能因一次作戰失利而就將其置于死地。如果這次朝廷嚴懲了祖寬,勢必會引起其他將領的惶恐不安,于今后帶兵打仗十分不利。于是盧象升便上書朝廷,據理力爭,為祖寬說情開罪。最后朝廷收回成命,同意調祖寬率部去陜西鎮守。祖寬獲悉后,感激涕零,他說,盧將軍的大恩大德我永生不忘。今后你如果有事調遣我,我將萬死不辭。
這就是人格魅力的特征:一個領導人固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指揮部下去完成他的奮斗目標,但是,表面的服從和心悅誠服并不是一回事,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就以種種借口為自己尋找完不成任務的理由——一個缺少人格魅力感召力的領導者,只能駕馭那些正點上下班而從不愿為其克服困難而犧牲自我的部下;相反,一個具有人格感召力的領導者卻會讓部下因敬佩這位領導者的人格魅力而主動克服困難,以求將任務完成得最好。
讓人才敢在你的肚子里撐船
聰明的管理者應該具備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應該具備兼聽則明的領導原則,應該具備能聽得進別人意見的風度,惟有這樣才能在部下中樹立起威嚴的形象——縱觀歷史,那些雞腸鼠肚的人,非但不能獲得事業成功,反受狹隘心胸所累,成為自釀苦酒的受害人。
飲譽世界的美國著名通俗歷史作家房龍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寬容》的書,該書已成為世界經典名著。房龍在書中敘述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導思想自由,主張對異端的寬容,并抨擊了一切不寬容的行為。他在書中大聲疾呼:“讓我們學會寬容吧!”房龍還認為,“個人的不寬容是個討厭的東西,它導致在社團內部的極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饒舌婦人加在一起的弊端還要大。”
縱觀人類歷史,凡有大作為的領導人,無不都具備海納百川的寬容精神。比如美國歷史上惟一與華盛頓齊名的總統林肯——林肯出身于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只受過一年的正規教育,在他入主白宮后,他手下的部長幾乎個個都畢業于名牌大學,且個個出身于貴族,他們經常在私下里嘲笑這位長著一雙“麻桿腿”的“傻大個”(林肯身高一米九二),嘲笑他的老土,嘲笑他的學歷,嘲笑他的方言,并由嘲笑轉為對林肯人格的侮辱。有些部長甚至公開違抗他的命令。但林肯從沒有計較,作為一個從小在聆聽圣經故事中成長起來的基督教徒,他身上的最大美德就是寬容,他因為寬容而不計較那些與他公開為敵的部長們的謾罵;在南北戰爭結束后,他又以寬容的姿態饒恕了那些挑起戰端的南方奴隸主,從而把整個失敗的南方帶入了一個和諧的美國大家庭中。正是因為寬容而使林肯最終贏得了那些趾高氣揚的內閣成員們的敬意,以至于在他遇刺以后,內閣成員們個個泣不成聲,并千里迢迢地護送遺體返回伊利諾斯他的故鄉。時值今日,林肯仍然是美國人民最為懷念的一位總統,他的故事被世世代代的美國人作為道德范本講給自己的孩子聽。
一個領導者如果想成為一個善于管人的人,那么他必須具備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因為,一個不能容忍部下個性的人,既不可能留住人才,也不可能贏得部下的愛戴,而留不住人才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不能贏得部下愛戴的領導者是成就不了一番大事業的。事實上,在如何管人,如何管好人的領導技巧中,寬容的胸懷是最高的技巧,因為,寬容本身就是成就偉大事業的基本條件,很難想象,一個崇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領導人,能夠單打獨斗地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