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越來越構成市場競爭的第一要素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員工們的創造力并給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已經成為事關一個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一個優秀的企業領導者總是會通過富有創造性的管理手段,調動和鞭策員工們心往一起想、勁往一處使地把自己的命運同企業的盛衰聯結在一起,從而以最小的人力成本獲得了最大的發展動力。
勿以其短而掩其長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懂得如何揚長避短地為那些雖一身缺點,卻有一技之長的人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
三國時代,鐘會是魏國一名出色的謀士。7歲那年,其父帶他和他哥哥去見魏文帝曹丕。他哥哥見到皇帝很惶恐,汗流浹背,鐘會則從容鎮定。曹丕問他哥哥為什么出汗,他哥哥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又問鐘會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戰戰栗栗,汗不敢出。”曹丕和司馬懿都驚嘆鐘會的才華——如果從鐘會的不流汗中看到的是“少有野心”,世上就難有可用之才了。
事實上,人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只要能揚長避短,天下便無不可用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者的識人、用人之道,關鍵在于先看其長處,后看其短處。唐代柳宗元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木匠出身的人,連自身的床壞了都不能修,足見他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卻自稱能造房子。柳宗元對此半信半疑,后來,柳宗元在一個很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這位木匠,只見他發號施令,指揮若定,眾多工匠在他的調度下穿梭來往,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贊嘆。對這個人應該怎么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木匠而就棄之不用,那無疑是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組織者。這個故事讓我們領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要是先看到一個人的長處,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華,實現他的價值;要是先看到一個人的短處,他的長處和優勢就容易被忽視。因此,看人應該先看他能勝任什么,而不要千方百計地去挑他的毛病。
比如,《水滸》中的時遷,短處就非常明顯,偷雞摸狗成性,然而,他也有非常明顯的長處,即飛檐走壁的功夫。當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環境所感化、改造后,他的長處就被派上了用場。在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上,軍師吳用都對他委以重任,時遷成了這些軍事行動成功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見,對人,即使是毛病很多的人,首先要看到他的長處,才能把他的才干充分利用起來。
凡是謀大事創大業的人,大都很注意發掘和使用人才。在美國南北戰爭初期,林肯總統總是選擇那些沒有明顯缺點的“完人”擔任北軍統帥,結果事與愿違,他所選拔的這些白璧無瑕的完人,在兵力和物力資源占絕對優勢的背景下卻屢戰屢敗,一次戰役下來,少則死上幾千人,多則死上兩三萬。每次看到戰報,善良的林肯都淚流滿面地說,這一回又有幾萬個孤兒寡母徹夜啼哭了。可他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像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那樣的優秀指揮員,以至于有一次南軍長驅直入,差點把華盛頓給占了。如此嚴重的失利讓林肯清醒了,那時他才意識到南軍那些有缺點但各有特長的將領,之所以能夠戰勝北軍那些看上去沒有什么明顯缺點,卻不具備作戰才能的將領,關鍵在于南軍的李將軍善于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以揚長避短的精神給部下施展才華的機會。于是,林肯再次撤換了總司令,大膽任命了非常能干卻嗜酒如命的格蘭特將軍。林肯在簽署了對格蘭特的委任狀后,輿論一片大嘩,人們普遍預測,這回北軍要完蛋了,因為“昏君”林肯任命了酒鬼格蘭特為總司令。不少好心人紛紛晉見林肯,陳說利弊,說格蘭特好酒貪杯,難當大任。但是,林肯卻不為所動,并哈哈大笑著說,如果我知道他喜歡喝什么酒的話,那我將送他幾桶。歷史證明,林肯是對的,自從格蘭特當了統帥后,北軍徹底扭轉了在戰場上的不利局面,結果,僅用了一年多就迫使南軍投降了。
“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唐太宗能用別人之長;隋煬帝則不能,其原因也如此。唐太宗是個文武全才的英明之主,但他不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故能虛心聽諫納諫,用人之長以補己之短。故其身邊人才濟濟,最終成就了大業。而隋煬帝自恃才高過人,他說的每句話都是對的,不容許別人反駁;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對的,不允許別人違背。而順之者可以升官發財,違之者則被殺頭抄家,時間一長,就形成了萬馬齊喑的狀態,結果,隋家王朝只維持了20多年就一命鳴呼了,他落了個眾叛親離,最后被他身邊的“心腹”給吊死了。
我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缺點,也都有長處,一個好的管理者總是會發揮部下的長處而避免他們的短處。比如,曾國藩手下有個名叫容閎的人,他是廣東香山縣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后入美國籍。李善蘭、華衡芳、徐壽等人都向曾國藩舉薦過他。盡管容閎到過太平天國所占據的天京,并向洪秀全上書,提出過發展資本主義的7項建議,以后又與太平天國多次做過茶葉生意,但曾國藩卻并不計較這段“政治歷史”,反而連續三次向他發出邀請。曾國藩在了解了容閎的經歷和學識以后,認為他是個既了解西方又有膽識的人才。在問及當前對中國最有益、最迫切的事情當從何處著手的問題時,容閎回答,中國的當務之急莫過于仿照西方人那樣建立機器廠,以工業救國。
曾國藩覺得他講得非常在理,便撥出巨款,委派他赴歐美采購機器。多年來一直在異國他鄉做著中國富強之夢的客閎,接受了這項使命以后十分興奮。一年后他從美國采購回來的機器被安裝在當時中國最大的軍事企業——江南機器制造局中,為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退一步才是真君子
以怨恨回報怨恨,不是高人,而是小心眼;以德性回報怨恨,才是智者,才是真君子。以德報怨既是一個優秀管理者的處世準則,也是管理者科學管人的領導智慧——管理者只有具備凡事都讓一步的風度,才能贏得部下的尊敬和愛戴,從而形成一種奮發向上的團隊精神。
中國古代有所謂“逆鱗”之說:據說在龍的喉部以下約一尺的部位上有一塊逆鱗,如果不小心觸摸到它,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在人世間,無論高貴如一家公司的老板或一個區域的行政官員,無論低賤如一個乞丐或云游四海的流浪漢,每個人都有逆鱗存在,那就是自尊和人格,關鍵在于領導者用什么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觸犯逆鱗的行為,它是衡量一個人氣量大小的一個尺度。
一天,有人向北魏刑部尚書宗如周投訴冤情。這個人以為宗如周曾經做過如州官,就說,我有冤情向如州官投訴。宗如周說,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我的名字?那個人上下打量了他一下,說,只說如州官叫如周,不知道如州官本名叫如周,早知道如州官本名叫如周,那我就直稱如州為如周了。宗如周聽了大笑,滿不在乎地說,老夫本想讓你自己做一個檢討,你反而進一步來侮辱我。說完又大笑起來,然后接下了這個平民的投訴狀,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似的。滿朝文武得知此事后,都佩服宗如周的大量。
由此引申出有關“大人不計小人過”的風度問題:一個領導者要懂得時時向自己的部下展示自己的大度,盡可能原諒部下的無意過失,甚至是有意冒犯,因為,天下沒有完美之人,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允許部下犯錯誤并及時糾正錯誤,既是領導者用來籠絡人心的一種技巧,也是用來衡量一個領導人胸懷大小的試金石;其次,一個聰明的領導者還要寬容地對待那些有意冒犯自己尊嚴的人,因為,凡是主觀冒犯領導的人,無一不是對領導積怨甚深的人,領導者應該以此來反省自己的行為,從中找出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位部下置前途于不顧而冒犯自己,如果領導者能淡泊自己的面子而從主觀上檢討自己的行為,并寬恕甚至贊賞冒犯者的個性,那么,他不僅會贏得部下的愛戴和尊敬,也會因此化解阻礙他本人事業進步的羈絆,從而促進事業的快速發展。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的所作所為就為后人提供了一個反面教訓。
在反秦起義之前,陳勝只是一個為地主種莊稼的雇工。當時他結交了不少窮苦朋友,那時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說有笑,有福一塊享,有難一塊當,好得像親兄弟似的。陳勝起義并被部下推舉為楚王以后,昔日的窮哥們兒聽說后便陸續來到陳縣找他,希望能在他這兒弄個一官半職。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陳勝十分高興,熱情地招待他們,并讓他們坐自己的輦車一同回宮。來到宮殿,這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面對金碧輝煌的王宮不由地目瞪口呆,他們東摸摸墻壁,西動動帷幕,異口同聲地說,陳勝,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竟住上了這么氣派的大屋子!接著,大家就隨便起來,在喝酒吃飯過程中,大家的話題自然而然地扯回到當年陳勝做雇工的往事。這時,有人附在陳勝耳邊說,這班窮鬼愚昧無知,狗膽包天,竟敢侮辱大王。陳勝本來就不喜歡那些老鄉當著手下人揭他的老底,現在聽了奸臣的讒言,就更加生氣了,一怒之下,他居然將這些過去在一起耕田種地的窮哥們兒處以極刑。此后,許多想真心幫助陳勝奪取天下的老友們都為他的狹隘心胸不寒而栗,他們紛紛以各種名義離他而去。也正是因為身邊缺少敢直言相勸的忠臣,才使陳勝“出征未捷身先亡”。
中國古代著名文獻《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有包容的雅量,他的德行就偉大。一個領導者只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為人之所不能為,成人之所不能成,達人之所不能達。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部下心情放松地把精力都用于工作中,最后的受益人仍然是領導者自己。因此,一個聰明的企業領導者應該有大人大肚量,遇到大事小事都退后一步,而不要為了所謂的尊嚴和面子而和部下吵,甚至對冒犯者采取行政懲罰以泄私憤,這樣做只能讓部下憋著一肚子的氣,其結果是陰奉陽違,消極怠工,以至于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發展。
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初定天下后,封了許多有功之臣,那些不曾得到冊封的部下便日夜爭功不休,許多將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竊竊私議。一天,劉邦問手下的謀士張良說,這些人都在議論什么?張良說,他們正在策劃謀反。劉邦大驚,忙問是怎么回事?張良說,陛下當年也是一介布衣,你與這些人一同打下了江山,如今陛下貴為天子,你所封的那些功臣大多都是你昔日的親朋好友,你所誅殺的那些人大多都是與你結怨的人,這些人覺得他們非但不能得到你的封賞,反而會因某些不起眼的過錯而被你找個借口給殺掉,所以他們才準備聚眾謀反的。劉邦聽了便心生憂慮。他問張良該如何處置這些人?張良卻反問,說陛下平日最恨的人并為大家所共知的人是誰?劉邦說,雍齒與我有舊怨,起事后又曾叛漢降魏,并再三侮辱過我,我早就想殺他,卻因其功勞而一直不忍下手。張良便勸他馬上封雍齒,這樣一來就可以安定人心了。劉邦聽了張良的勸告,封雍齒為什方侯,并敦促丞相、御史封賞所有有功的將領。那些準備謀反的人見狀便議論說,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
張良略施小計,不但糾正了劉邦用人惟親、循私行賞的偏向,還輕易平息了一場對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隱患。他這種棄小怨而撫眾心的做法,充分表現出一個大智者的大度胸懷,其結果是幫助劉邦獲得了江山與民心的雙贏效果。
在大人大肚量的問題上,西漢時代在梁王府中擔任輔相一職的韓安國也是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案例。由于韓安國為人正直,多次勸阻梁王放棄想取代劉徹為天子的念頭而被梁王關進了死牢。牢頭田甲也對韓安國百般侮辱。韓安國說,死灰不是不能復燃的。田甲則輕蔑地說:“假如死灰真的復燃了,我就用一泡尿澆滅它。”沒過多長時間,梁王因缺少內使而派使者將韓安國接出監獄,并設宴款待他,讓他做了梁王內使。田甲聽說后連夜收拾行李逃跑了,但被抓了回來,田甲以為這回他必死無疑,便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韓安國一臉嘲笑地說,這回死灰真的復燃了,你能用一泡尿澆滅它嗎?田甲只是一個勁地磕頭哀求饒命。韓安國一揮手說起來吧,以后不要再這么勢利了。也正是因為韓安國的宏大氣度,才使他在毫無任何政治背景的情況下,被劉徹官拜僅次于宰相的御史大夫。
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侮辱了另一個人,受辱者一旦日后得勢,便會利用權力對施辱者實施報復,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著名的《基督山伯爵》就是令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怨怨相報的故事。但韓安國卻寬恕了那個勢利眼的牢頭,這一行為不僅化解了他們之間的個人恩怨,也為他在民間贏得了良好口碑,而這正是他能夠得以步步升遷的基礎——在明爭暗斗和如履薄冰的封建官場中,像韓安國這樣沒有背景的官員是很容易成為奸臣攻訐的目標的,但因韓安國一生為人清廉且寬容待人,因此贏得了不同政治集團的共同敬意,以至于能夠在劉徹晚年昏聵和宮廷內亂的背景下能夠榮耀一生且全身而退。
我們不難通過這個故事獲得這樣的認證:一個管理者如果能大人大肚量地寬恕與他為敵的人,不但會化敵為友,還能避免一場由怨怨相報所引發的人為災難,且能為自己贏得良好聲譽和威信,良好的聲譽和威信又進一步提升了領導者的管人資本。這樣的雙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