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能給我設計出理想的服裝,就算是被他指著鼻子罵大街我也能接受。”
斯特拉登頻頻點頭,“只要你有這樣的精神,那你公司的未來前途就不可限量了。我實話告訴你,杜敏夫的確是個人才,只要你肯用他,他一定會有驚人表現的。”他繼續說:“有些大公司正在逐漸衰退,有些新成立的小公司卻蒸蒸日上,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是什么原因?”斯瓦茲謙虛地請教說。
“就在于用人的觀念不同。一個老板如果抱著‘我有錢還怕請不到人’的心理,那么他也許一輩子都找不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因為那種人是不肯為一點薪水而對老板惟惟諾諾的,你要真想讓杜敏夫成為你的設計師,那你必須要禮賢下士,親自登門拜訪,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久而久之,他就會被你說服的,這個道理你懂嗎?”
這番話促使斯瓦茲下定決心去聘請這位傲慢的杜敏夫。他連續幾次去拜訪杜敏夫,這位目中無人的設計師最終被斯瓦茲的真誠感動了,出任斯瓦茲的設計師。在他的建議下,斯瓦茲首先采用人造絲做衣料,結果一炮打響,從此躋身于美國時裝界,10年后他所領導的服裝公司便成為北美大陸屈指可數的大公司,極具才華的杜敏夫對此功不可沒。
我們看到,杜敏夫因為恃才自傲而無法被那些時裝大公司所容納,只得自己開了一家小店,只能把才華用在為妻子制作衣服上,長期處于懷才不遇的郁悶中。斯瓦茲卻能夠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而容忍了他的個性,結果因為挖掘了這個奇特人才而使事業獲得了迅速發展。不難想象,如果斯瓦茲也像那些大公司的老板們,僅僅為了自己的尊嚴而將這樣的人才拒之門外,他還能成為美國屈指可數的時裝公司嗎?
這個故事告訴所有的管理者,尤其是那些剛起步的老板們,要想獲得事業的長足發展,就應該選擇像杜敏夫這樣雖然脾氣暴烈、傲慢自大,卻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而不要顧慮所謂的面子或尊嚴,錯失一匹優秀的千里馬——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奇特的辯證法則:那些沒有個性或脾氣的人才,那些缺少創新能力的人大多是庸才,那些富有創造力的奇才大多都比較驕傲。關鍵是看用人者的心態:一個管理者如果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天還大,那么他們就無法容忍那些桀驁不馴的人,因為他們要的是俯首貼耳的奴隸,而不是能為企業帶來可觀效益的奇才;只有那些以事業為重、真正聰明的管理者才會吸納那些有著各種缺陷的人才,毫無疑問,成功大多都青睞于這樣的企業家。
既不把下屬當朋友,也不把朋友當下屬
親朋好友在生活上有了困難,你就送錢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如果下崗失業,你就幫他們找份工作,但絕不可以讓你的兄弟姐妹、同學朋友或左鄰右舍到你的公司來工作。歷史經驗一再向我們昭示,誰要是搞家族公司,誰就離垮臺不遠了。
聘用朋友有什么不好?很多人不理解。是啊,在你取得成功的時候,有朋友和你分享喜悅;在你苦惱的時候,有人聽你訴說;在你遇到困難時,是朋友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為什么不能聘用朋友?我們的回答是,當朋友變成了你的員工,當你變成了朋友的上司,那么,這種關系就會增加你的管理難度,因為,當朋友有了錯誤時,你礙于面子而不愿批評他,結果,其他的員工便以此為榜樣,他們會說,同樣的錯誤,你為什么不批評某某而專門批評我。在這種背景下,你又怎么能讓你的部下心服口服?你的事業又怎么可能獲得長足發展?
松下公司的一位董事要請自己的一位朋友進公司做他的屬員。他的想法是:彼此既然都很了解對方,那么雙方就一定會很好地配合工作。為此他向松下請示,松下則回答說:“如果要請自己的朋友進公司來,你就必須告訴對方,你到公司來是做員工的,你不能因為你的朋友是董事會成員而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如果他同意這個觀點,那我就歡迎他。如果你只是想來幫助朋友做點事,如果你想在公司的范圍內繼續和這位董事保持朋友的關系,而不是雇主和員工的關系,那就請你到別的公司幫忙好了。”
事實上,即使那位朋友愿意以雇員的身份到公司來工作,也無法正確處理彼此的關系,大家畢竟曾經是朋友,雙方總是不由自主地忘記身份已經發生變化,一旦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領導者就很難拉下臉來秉公處理。所以松下認為,還是不受這份罪的好。遇到看法不一致,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時,一面還要顧及朋友的面子——本來是應該嚴肅處理的事情,就變得不好下手;應該給予的獎勵,你還得考慮同事們會說你偏心眼兒。麻煩一大堆。所以,絕不可以聘用自己的朋友,更不能聘用自己的親戚。
松下之所以在用人問題上堅持不用朋友的原則,是因為他有過這方面的教訓。
松下成立電熱部經營電熨斗時,曾聘請了一個朋友來負責經營。這個朋友就是武久逸郎,他和松下志趣相投,經歷相似,是交往甚密的朋友。武久本來是開米店的,松下決定經營電熨斗后,就讓武久負責營銷事務。武久干得非常賣力,產品銷路也不錯,大家都認為有賺頭。然而半年之后,會計一算賬,卻發現出現了虧損。松下非常困惑,經過一番認真的檢查,他發現是因為朋友對電器行業不熟悉造成的。
這時,松下非常為難:如果解雇他,他是自己的朋友,從東方人的傳統來講,炒朋友的魷魚是不符合人情的。但如果不解雇他,又于經營不利。松下左右為難。最后,他痛下決心,解雇朋友。但武久也很誠懇,他希望能繼續留在松下公司里做。松下只好讓他從一名普通的職員干起,并把他安排到了更適合他特點的營業部。雖然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松下從此得出一個教訓,就是以后在經營中再也不雇傭朋友了,省得一旦不稱職,就請神容易送神難,讓自己左右為難,也不利于公司內部的團結。
松下曾經勸告過一位當會長的人:“你最不對的地方就是叫你的朋友進你的公司當干部。”這位會長請自己的朋友當公司的常務。松下認為這位會長應該事先向他的朋友說,你到我的公司工作,是否能有當我員工的意識?如果你有這種意識,我是非常歡迎你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想來幫忙,那就不要來了。
20世紀80年代曾風光于東南亞的知名企業順瑪銀行,就是因大量聘用近親擔任中高級管理人員而最終倒閉的。
謝涵實是印尼第二富豪、商界大亨謝建隆的長子,1979年,大學畢業后投身于商界,以父親借給他的25000美元作為資本,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
1979年,謝涵實籌集資金創辦了順瑪國際銀行;1980年初,動用30億印尼盾在香港建立順瑪國際資金(金融)公司,隨后與印尼總銀行合營;1982年,動用9.5兆印尼盾收購位于菲律賓北部的卓布國際金融公司;同年,斥資605億印尼盾在德國杜斯爾多夫設立順瑪商業銀行;1982年末,在印尼創立順瑪金融公司;1988年,乘印尼椰城亞貢銀行債臺高筑之際,收購其55%股權,將之改名為順瑪銀行;1989年,順瑪銀行躍升為印尼民族私營銀行的第十名。
短短幾年中,謝涵實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一躍而成為20多家金融企業的領導人,其中5家分別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其余均設于歐洲各國,尤以德國居多。他依靠過人的膽識、堅定的信念以及父親的支持,迅速站穩了腳跟,顯示出了一種暴風驟雨般的氣勢。
謝涵實并不滿足,反而加速了擴張的步伐。在新加坡,他以592萬美元購買了一批企業;在法國,他以85%的股份與法國社會公共銀行合資設立順瑪社會公共銀行,同時創立多種保險業務類企業。不久,謝涵實的王國就包括了以銀行為核心,涉及房地產、建筑、機械、化工、計算機、礦產、農業等幾十種行業。順瑪銀行,這個取意拉丁語"最佳"之意的銀行,很快就成為馳名世界的印尼國際金融機構。到1989年,該行已擁有1774億美元投資,在印尼金融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謝涵實似乎生來就是一個創業的開拓者,他鄙視那些瞻前顧后、喜歡穩扎穩打的人,他就像一匹永不疲倦的烈馬,他看中的只是自己所轄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卻根本不考慮這些企業如何運轉,怎樣取得效益。悲劇也就此誕生:他先后在國內外房地產業投資數十億美元,遍及歐亞大陸,然而這些房地產大多須經長期經營方能獲得利潤,貸款利息與日俱增,形成巨額負債。他買了旅館、鞋廠、農場等企業的大批股份,但不久,這些企業紛紛倒閉、破產。事實上,謝涵實是不可能擁有這么多資金的,他依靠父親的地位和影響,從國家金融機構或與他人合作中貸得大批資金。這些資金,經營得當或可成就一番事業,但盲目擴展,不重經營,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其結果必然是一旦遇挫便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