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項羽相比,其對手劉邦就屬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劉邦也看到了,可他只悄悄嘆息道:“大丈夫當如此也!”在本意上他與項羽是一樣的,都想當皇帝。但他不像項羽那樣沖口而出,劍拔弩張地要奪取皇位,而只是悄聲贊嘆,即便旁人聽到,也無關系。他屯兵霸上,明明就是欲攻關中,與項羽抗衡,可在不利于己的鴻門宴上,卻俯首貼耳地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不僅博得項羽的信任,而且誘使項羽將告密者說出。后劉邦與項羽兩軍對陣,當項羽推出他的父親要烹殺而逼他退兵之時,他竟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在他滅了項羽后,群請其由漢王尊為皇帝,他還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經三讓,不得已才勉為其難。
宋代的呂夷簡,以理性著稱于世。年幼的仁宗皇帝即位時,他以同平章事之職(宰相)輔政。一次仁宗久病不愈,百官皆憂心仲仲。這天仁宗病情稍見好轉,叫太監火速傳呂夷簡進宮朝見。呂夷簡聞命后,在家靜坐許久才緩緩動身,一路上還不斷同熟人寒暄,一點不著急。進宮后,早等急了的仁宗問他:“我病了好久,今天覺得好一點,急著想見你,為什么這么晚才來?”呂夷簡答道:“陛下久病不愈,朝庭內外一片憂慮。今天內侍突然急急出宮,傳我火速進宮,我若立即慌慌張張跑來,恐怕會引起臣民猜疑,以為宮中發生了什么不測之事哩。”說得仁宗愈加敬重他。其實,他心里比仁宗還急,巴不得一下飛進宮里,但他卻從理智上刻意控制情感,以定臣民之心。對講話者來說,理性型心理是優于沖動型心理的。只要在緊急關頭能夠顯出果斷的氣魄,就很受聽者歡迎,于言語交際是很有利的。
居高型
這種心理指的是聽者憑借某種條件,在言語交際活動中處于優勢地位。如自己是領導、專家、教授、名人,而聽眾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國、強硬集團的代表,而對方代表的是小國、弱小組織。
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非同一般的居高言辭。如果是有意,他會高標自置,旁若無人;如果是無意,但由于其身份特殊,在聽者聽來,也會產生一種由上而下的壓力。這在單向交流中,聽者無從與之理會,只得任你去說。如系雙向交談,對方雖有應答之責,但會顯得拘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雙方溝通交流的效果。
居高型的人有兩種不同表現:一種是唯我獨尊、自負固執,我怎么說,你就怎么聽。另一種是敷衍塞責、不痛不癢,你聽也可,不聽也可。沈劍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紀要”中談道:沈在擔任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兼翻譯時,蔣一次宴請來訪的外賓,請其中學時的英語老師董顯光作陪。席間,外賓問蔣是否曾學過英文,蔣說:“學過,但老師不好,所以沒學到多少。”外賓問:“誰是您的老師呢?”蔣揚手指著坐在旁邊的董顯光說:“這就是我的老師。”董顯光窘極,在整個宴會中都顯得神色不安,如坐針氈。本來,尊師是中國人的優良品德,蔣介石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但因其居高心理支配,老師不老師,也就全不理會了。
這種心理狀況,沈劍虹還有一對比佐證:蔣介石與來訪的約旦國王侯賽因會談時,“蔣公像是父執一樣,侯賽因則是恭敬的子侄”。而“蔣公和美國大使會談時,總是非常和藹有禮的。他總是傾聽對方的談話,并且很有禮貌地回答問題”。侯賽因雖貴為國王,但因國小、貧弱,蔣介石便以居高心理相對。而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雖僅一大使,蔣介石就不能居高了。對講話者說來,居高型的心理如果不加強自我修養,實施自我抑制,是于言語交際十分不利的。
平正型
這是一種既沒有無謂沖動,又不著意抑制,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其言辭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是一就說一,是二則說二。這種心理狀態的人很受人歡迎,即使在某種場合,某個時間會讓人不快,暫時影響交際效果,但時間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會醒悟,自然會覺得還是這種人好。在這方面江澤民同志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范。他雖位尊權重,但與人交際時毫無居高臨下的架勢,講話非常平易近人:
1991年12月25日他視察貴州民族學院時,親切詢問一個苗族女學生是哪里人。女學生回答他后,他和藹地告訴女學生:“我是揚州人。揚州你去過嗎?”女學生回答沒去過。他微笑道:“啊,有機會請到我家鄉揚州看看,三月最好,李白不是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嗎?”本來頗有些拘謹的女學生,一下輕松了。談話人在人際交往中,應當努力具備這種平正型的心理,使自己的言辭獲得最好的交際效果。
(2)心理基礎
講話水平與心理素質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大凡心理素質好的人,其講話水平一定高于常人。但在通常情況下,心理素質如果不是處于某種病態,大多是可以調節的。就是說,一個人講話水平的高低與他個人的主觀要求和主觀愿望密切相關。
主動性
主動性是指在言語交際活動中具有明確的言辭發送目的,并充分認識交談的意義,使自己的表達行為服從于交際要求的心理。
197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江青突然發難,要毛遠新參與毛澤東文稿的整理,她故作深沉地說:“遠新同志給主席當了一年多的聯絡員,對主席的思想和指示,理解得最深。可是竟有人反對!還說了許許多多不該說的話!”王洪文隨即別有用心地挑撥道:“你們知道是誰了嗎?”葉劍英啪地一拍胸脯,大聲說:“是我!是我葉劍英!”他狠狠地瞪了江、王等人一眼:“我跟著毛主席快50年了,中央還有比我資格更老的同志,他們都對毛主席忠心耿耿,理解毛澤東思想也同樣很深很廣。難道他們整理毛主席的文稿和檔案材料,就不適合?”本來葉劍英并不想講話。不想江青、王洪文竟如此猖狂,咄咄逼人,一種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使他不得不開口了。
堅毅性
堅毅性是指發送者在言語交際的交談活動中能對自己的表達堅持到底,無論如何都不被外力的影響所左右,堅毅頑強,勇往直前。在這種心理支配下,既要全力維護自己所表達的立場,又要奮起排除各種干擾自己立場的因素,任憑外力如何干擾,決不改變初衷,有善始,必有善終。堅毅不是頑固。頑固是明知自己所言站不住腳卻偏要堅持,對不同的意見,不管是否有理,一概排斥。而堅毅則是深信自己所言是正確的,別人只是一時無法接受、認同,。自己也無法一時加以充分證實,但以后的實踐必將會證明自己的正確。
在上例中,葉劍英不同意毛遠新留在中央工作,張春橋竟威脅說:“有些同志忘記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了啊!現在各部門都有葉劍英同志的不少說法,我勸你們需要注意了呢!”誰知葉劍英不為所動,呼地站起:“笑話!又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毛遠新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硬要留在中央機關,還要列席政治局常委會,難道我們中央再沒人了嗎?我勸你們這些想辦好事的同志,不要著急好不好?等我們這些老家伙不行了,你們再上,我們還沒有死完嘛!”張春橋企圖轉移視線、扭轉方向,但葉劍英心里明鏡似的,始終不松口。最后,毛遠新還是灰溜溜地回到遼寧。
果敢性
果敢性指的是交談在言語交際活動中需要明辨是非,作出決斷時,能夠迅速勇敢地以恰當的言辭作出決定。這種心理容不得猶豫、遲疑,也不可能允許講話人作全面、反復、認真的思慮。千鈞一發,迫在眉睫,當斷不斷,必為所亂。有時,即使有很大危險,也在所不惜。果敢不是妄斷。妄斷是情況不明,毫無把握,亂碰亂撞。而果敢是對情況有所了解,并有一定把握的心理反應。諸葛亮要是不了解司馬懿為人多疑,不了解司馬懿深知自己平生謹慎、從不冒險的心理,決不會果敢地大開四門唱空城計。
上例中王張江姚“四人幫”在政治局會議上狼狽為奸,大放厥詞。他們在力主毛遠新留下來的同時,又突然提出江青要進政治局常委會,由張春橋準備三中全會報告。公開亮出了篡黨奪權的架勢,形勢危急。汪東興給華國鋒使了個眼色,華國鋒立刻拿出黨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敲敲桌子大聲說:“同志們不要再吵了,現在雙方態度都已經很明確了,有些問題遠不是這次會議能解決的。根據大多數同志的意見,我決定:毛遠新同志回遼寧去。三中全會要作政治報告,也應該由我來作,應該由我來準備。至于黨中央的人事安排,經政治局討論后再由三中全會通過。現在,我宣布散會。”說罷站起身,扭頭就走。“四人幫”呆若木雞!
3.3.2博聞強記,擴大知識積累
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是講話者能夠很好地以言辭實現人際溝通交流的源泉。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講話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豐厚的知識積累。胸有成竹,欲發則出;積之愈深,言之愈佳。
1993年4月14日江澤民同志到海南大學考察。在閱覽室,他問圍過來的學生:“蘇東坡在海南時,對這里的文化教育影響很大,你們學校還為他塑了像。你們有誰能背誦他最有代表性的詞?”隨即,他與學生們一齊高聲背誦《水調歌頭》。接著他又說:“一個人不管學什么專業,總得懂一些文學知識,有一定藝術素養,這對于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很有好處。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的作品總該讀一些吧?巴爾扎克、但丁寫了些什么,總該有所了解吧;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也應該知道吧。總之,知識是浩瀚的,不能只限于懂得自己的專業知識。”
對中層領導者來說,知識是多方面的。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識要求;不同的人,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也不盡相同。但作為中層領導者,應當掌握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如:
處世知識
處世就是在社會上活動,跟人往來。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分子,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必然有牽連。要想使自己的言語達到彼此交流溝通的目的,就必須掌握交際應酬的起碼知識,這樣,才能說出與當時的情境適宜的言辭。如果不懂得這些知識,在交際過程中,就會因某一細微疏忽講錯話而造成不良后果,導致交際失敗,重則禍及身家性命。
曹操出兵漢中,與劉備相持不下,進退維谷。夏侯蕆將軍入帳問夜間號令,時曹操正喝雞肋湯,便隨說道:“雞肋。”楊修聽傳“雞肋”號令,便叫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蕆不解,問何故。他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于是各營軍士皆打點起行裝來。曹操聞之大驚,斥責楊修道:“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令斬之。曹操殺楊修,后人多有評說。清初毛宗崗說:“楊修之死,在于‘不善處人骨肉。’夫以正直忤操,則罪在操;以不正不直忤操,則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無責焉”(《三國演義》毛批)。他認為楊修是自取其禍,根子就在不善處世,亂講話。
處世知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諸如稱呼、訪友、求職、待客、赴宴、送禮、贈物、寒喧、探病、致歉、打招呼、打電話、問候、介紹別人、自我介紹、拒絕、祝賀、吊喪等等。所有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習慣說法。而這種說法,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約定俗成,勿需去特別地學習、鉆研;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講話水平,就必須積極投入社會生活,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恰當的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的處世言辭。
世事知識
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識指的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等。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勿需潛心去學;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與人溝通交流的目的,必須具備這類知識。曹雪芹就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不諳世事的人,所發言辭要么造就笑話,要么釀成苦酒。
1974年美國康寧公司將一件制作精巧的蝸牛工藝品贈送給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斷這是對中國的侮辱,旨在譏諷中國像蝸牛一樣龜縮、爬行。周恩來指示外交部,急電中國駐美聯絡處調查。時任聯絡處對內參贊,又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冀朝鑄說:“不用調查,蝸牛象征有耐心,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聯絡處將冀朝鑄這權威性的知識報回國內,江青這才悻悻地收斂起發難的嘴臉。這事既說明冀朝鑄熟諳世事,也成為江清不懂世事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