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這是經濟學
- 關晶奇
- 2018-12-29 16:48:23
烏托邦為什么不存在?
一想起愛情這個詞,我就會想到柏拉圖式的愛情和烏托邦式的愛情。柏拉圖說的是精神層次的、超越了肉體的戀愛;而烏托邦說的是美好至極的愛情。
《烏托邦》一書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 ? 莫爾的不朽巨著,用拉丁語寫成,書的全名原為《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烏托邦”的一詞來自兩個希臘語的詞根“ou”和“topos”,“ou”是“沒有”的意思(一說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便是“烏有之鄉”。
在烏托邦里,一切的生產資料都歸全民共同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從事生產勞動,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娛樂,那里沒有酒店、妓院,自然也就沒有墮落和罪惡。烏托邦人憎恨金銀珠寶,他們給那些奴隸戴金銀珠寶當枷鎖。在這個世界里,人類只有想不到而沒有做不到的,擁有著無限的可能。
哇!每當我想到那里的金銀珠寶都被當做枷鎖,就恨不得也跑到烏托邦去做個金錢的奴隸算了,嘿嘿。
于是,烏托邦就被稱作是空想的美好社會,而烏托邦式的愛情也是美好至極的。
烏托邦之所以經久不衰地被傳頌大抵就是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和談戀愛的時候說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一樣。而這又和經濟學有什么關系呢?
這就要說到經濟學的定義了: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的是如何以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或組織。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稀缺。
當我們仰著頭傻傻地數著夜空里永遠也數不完的星星時,是否有人想過,如果我們能夠無限量地生產出像星星那樣多的名種東西,或者人類所有的欲望都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那么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每個人都擁有了一切自己想要的東西,于是可以毫無顧忌地花光自己有限的收入;企業再也不必為勞動成本和員工的醫療保險而犯愁;國家間再也不會因為貿易沖突、能源危機而大動干戈——因為誰都不會在乎。另外,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地得到想要的東西,因而也就沒有人會去關心不同人或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問題。大家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這和烏托邦很像?沒錯,不單單是很像,而且完全超越了烏托邦,因為烏托邦中還存在著奴隸,存在著階層的不平等,而在我們假設的這個物資無限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會是平等的。
在這個豐裕的伊甸園里,不存在稀缺物品或供給有限的商品。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費的,就好像沙漠中的沙子和大海里的海水。價格、市場、供需、股指、大宗商品、融資這些名詞將不復存在,經濟學也不再是有用的學科。
但是,任何社會都不可能達到烏托邦的境界。每當一個人多購買一件物品時,注定他就要少買其他物品;每當他把更多的時間用于享樂和休閑并減少工作時間,注定他的收入就會減少,就只能夠少消費;每當他把收入更多地花掉而不是進行儲蓄,那么注定他未來只能接受較低的消費水平。因為物資是有限的,所以選擇變得更加重要。
而相對于人們所擁有的無限欲望,就那些我們能夠參與的經濟活動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如何用好那些實際上不但不是無限甚至又很稀缺的資源。這就又引出了經濟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效率。這個效率與我們平時說的做事有效率是有一定區別的,經濟學中的效率是指在不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增進任何人經濟福利的可能,則該項經濟活動就被認為是有效率的。
大家以后可能會注意到,經濟學中的很多概念都像“效率”一樣,都是當一件事情再也不能怎樣時,就稱這件事情達到了什么樣的狀態。難怪數學家、物理學家都認為經濟學是一門不嚴謹的科學。
盡管經濟學在命題、定義等方面確實有些不夠嚴謹的地方,但誰能否認經濟學的重要性呢?
這一章的重點是讓您知道經濟學的意義:因為世界不是物資無限的,所以我們就必須算計著過日子,因此就有了經濟學,簡單吧?估計會有經濟學家準備拿雷劈我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