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阿里巴巴:領跑電子商務(1)

  • 創新的贏利模式
  • 紀永英
  • 4863字
  • 2015-08-13 15:12:51

在《天方夜譚》中,一貧如洗的樵夫阿里巴巴一句“芝麻開門”,為其打開通往財富的大門,從此過上衣食無憂、幸福美滿的生活。

而在.com盛行的21世紀,一位叫做馬云的離職教師,帶領他的阿里巴巴一路占領B2B制高點,統治了中國電子商務的大半壁江山,成就全球最大的網上交易市場。而馬云本人也成為50年來第一位《福布斯》封面人物的中國企業家。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當被問及成功關鍵時,馬云毫不猶豫回答: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方向正確,往往會出現事半功倍的皆大歡喜;而方向失誤,則會釀成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馳的慘劇。找到正確的方向,就邁出了通向成功的堅實一步。

臘梅,綻放在互聯網寒冬

1995年,是一個知識分子急需重新證明自身價值的年代,此時身為教師的馬云表現出了“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已留校任教的他放棄了教師的坦途,隨著“下海”大潮朝一個全新的方向出發。海博翻譯社是馬云試水商海邁出的第一步,“我在學校接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很想在實踐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功夫創辦一家公司,再回學校教書,把全面的東西傳授給我的學生。”

人生的際遇起起伏伏,難免會出現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時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走好腳下的路,這樣,機遇自然會蜂擁而至。在馬云的堅持下,海博翻譯社從最初的入不敷出,發展成杭州名聞遐邇的翻譯社,此時,與杭州市政府的一次合作,讓馬云踏上了美國之行,也為他鋪就了通往網絡世界的道路。

在西雅圖,馬云參觀了一家毫不起眼的公司,正是在這里,他第一次接觸互聯網。那家公司的人在電腦上敲了“Beer”一個單詞,美國啤酒、日本啤酒、德國啤酒等信息都呈現在人們眼前,但唯獨缺少中國啤酒數據。打開國門,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有十余年,與國際的商業實體交易可謂頻繁,但隨著互聯網向全世界的蔓延,信息決定未來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中國的“互聯網真空”會讓自己重新身陷“閉關鎖國”的困局,讓中國與世界的鴻溝愈拉愈大,斷絕聯系的后果只能是被世界發展遠遠拋在身后。

如果說不服氣是一種民族自尊心,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劑,那敏銳的眼光則是一種商業特質,是成就事業不可或缺的關鍵。回國之后的馬云,決心在中國成立一個互聯網公司,收集國內的企業資料放在網上向全世界發布。后來的事實證明,互聯網像一道閃電,照亮了中國的每個角落,雖然前途光明無比,道路仍然不乏曲折。

1995年4月,馬云墊付7000元,以及向親戚朋友借來的2萬元,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海博網絡,并啟動了“Chinapage”項目,即日后著名的中國黃頁。當時仍處于不知互聯網為何物的年代,在人們眼中,馬云只是一個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而他還是一遍遍地“對牛彈琴”,堅持的效果很快顯現,無錫小天鵝、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杭州第二電機廠相繼成為中國黃頁的早期客戶。此時的中國黃頁開始在互聯網圈子里小有名氣。

在中國,藍海變紅海的速度之快,往往讓人目瞪口呆。1996年互聯網在中國升溫,中國黃頁的敵人仿佛在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全冒了出來,其中,對馬云威脅最大的當屬杭州電信。如果兩方交戰,注定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杭州電信注冊資本3億多元,馬云當時的注冊資本僅2萬元。杭州電信雖為后來者,但無耐“身軀龐大”,“瘦弱”的中國黃頁與之對抗只能是蚍蜉撼大樹,自不量力。最終,馬云向對方出讓70%的股份,但雙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決策權的馬云在自己創下的公司完全施展不開手腳。

眼看自己“大勢已去”,馬云也是無可奈何,1997年外經貿部向馬云拋出橄欖枝,他將自己持有中國黃頁21%股權以每股2、3毛的價格低賣給公司,帶著五個創業伙伴遠赴北京,繼續開發網上貿易站點。

在租來的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間,馬云六個人埋頭苦干15個月后,不僅讓外經貿成為中國第一個上網的部級單位,而且凈利潤達到287萬元。但是,外經貿部此前對馬云團隊許諾的股份,卻由于種種原因遲遲沒有落實,滿腹委屈的他們,也是無計可施,只能靜靜等待。

與此同時,馬云敏銳地覺察到:全世界的互聯網高潮馬上就要到來,中國的網絡形勢已經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1998年,四通利方和華淵合并建立全球最大華人網站——新浪,此事被《互聯網周刊》評為“98年十大IT新聞”新聞之首。同年2月,張朝陽創辦的“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搜狐,中國首家大型分類查詢搜索引擎橫空出世,搜狐品牌由此誕生,“出門靠地圖,上網找搜狐”搜狐由此打開了中國網民通往互聯網世界的神奇大門。

機遇就在眼前,時不我待,馬云感到自己必須將這千載難逢的良機緊緊抓住。于是,他做出人生中頗具里程碑意義的決定:南歸,重新創業!此時,馬云進入互聯網的“先發優勢”已經不再,但通過外經貿部這個平臺,他積攢了廣闊的人脈關系,缺失商機、缺少資金,他卻有了名氣、有了資源,更重要的是有了明確的方向。

1999年1月15日,馬云和他的創業團隊悄然南歸。從北京回到杭州,馬云淪為名副其實的“無業游民”,然而,此后的兩個偶然事件,讓他開始醞釀心目中網絡帝國的雛形——馬云團隊離開北京前,游長城時發現很多石磚上都刻著“xxx到此一游”,他從中隱約看到了BBS的影子;在亞洲電子商務大會上他又發現,所謂的“亞洲”電子商務大會,其實是金發碧眼的歐美人占絕大多數,亞洲市場上并沒有適合自身特點的電子商務模式。

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花園馬云家中,馬云妻子、同事、朋友18人,圍著馬云,他猛一揮手,“從現在起,我們要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我們的B2B將成為互聯網服務模式帶來一次革命!”在場的人共湊了50萬元本金,阿里巴巴橫空出世。

但阿里巴巴成立時的中國,互聯網已經遍地開花,其他網站都忙著宣傳、包裝,以吸引風險投資的注意,但馬云卻相反,“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在寧靜淡泊的杭州靜默著。在馬云看來,鋒芒畢露不如暗涌于江湖,遠離媒體的聚光燈,將自己融入民營企業之中,觀察它們的發展,體會它們的難言之隱,6個月內集中精力做好B2B網站,從不主動宣傳自己。

失敗是成功之母,人們往往說出這句話為鼓勵自己或他人之用,但真正親身實踐并證實者寥寥無幾。經過幾次創業的失敗,馬云總結了教訓,也積累了經驗,更重要的是,他摸準了門道,即做正確的事永遠比正確地做事重要。盡管一再低調,精明的風險投資者仍然“嗅著B2B的香味”找到阿里巴巴。“那時我們整整拒絕了38家風投公司,馬云一直在等待最合適的那一家。”馬云的創業伙伴金建航如是說。

2000年1月,孫正義向阿里巴巴投資2000萬美元。同年,馬云登上《福布斯》雜志的封面,他是50年來第一位享受如此待遇的中國企業家,雜志對馬云的評語也是語出驚人:有著拿破侖一樣的身材,更有拿破侖一樣偉大的志向!《福布斯》掌握著國際商界的話語權,有著無與倫比的威望,馬云和阿里巴巴在歐美名聲鵲起,更直接的后果是來自國外的點擊率和會員陡增。正是在這一年,阿里巴巴被評為全球最佳B2B網站之一。

商場之所以被人們拿來和戰場相比,不僅在于其殘酷性,還在于其瞬息萬變,前一分鐘還晴空萬里,后一分鐘可能就會烏云密布;前一天還是人人仰慕的行業新貴,明天可能就會淪為歷史的過客。看似風光無限的阿里巴巴很快也迎來一場嚴峻的挑戰。

2001年,互聯網世界進入可怕的“寒冬”。當年4月,納斯達克指數狂跌,幾乎所有的網絡企業都未能幸免。從年初到年尾,互聯網業界寒風凜冽,有關網站裁員、并購、關門的消息不絕于耳。據統計,當初進入互聯網的百萬大軍,歷經裁員洗禮后,幸存者不足70%。

網絡英雄的起起落落只是老百姓的“飯后談資”,電子商務的“8848事件”則讓網民感到寒心。10月26日,有網民發現My8848網站上不去了,同時,有供貨商投訴網站的主辦者、曾是中國電子商務當然旗手的北京時代珠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拖欠貨款不給,人走樓空。雖然后來有人表示將分期償還上百萬元的欠款,但它給正在脆弱期的中國電子商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無法挽回。在10月份以前的4個月,阿里巴巴也經歷了最痛苦的一段日子,現在回想起來,馬云仍然心有余悸,他曾經感慨說:換一個公司早就倒閉關門了,因為運氣好,公司沒有上市,才逃過此劫。

幸運往往掛在成功者嘴邊,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但阿里巴巴在當時沒有死去,并不僅僅因為運氣,而是源于之前充分的準備工作。互聯網寒冬來臨之際,如同其他勁頭十足的企業,阿里巴巴已經在硅谷、倫敦、香港膨脹壯大,在短短一年內發展成為一家跨國公司,員工來自13個國家。突然一天,馬云從《福布斯》的贊美聲中頓悟,發覺這種無謂的“燒錢”并無取得成效,遂決定裁員。馬云把這次戰線收縮叫做B2C,即Back to China(回到中國)。

當互聯網泡沫破滅之際,阿里巴巴和其他網絡公司一樣,面臨著難以言狀的壓力。最危險處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危機時刻往往也蘊藏著商機,馬云堅信自己方向的正確,阿里巴巴決不能受外界干擾,必須朝著既定方向前行。阿里巴巴將目標瞄準公司商務,潛心全面改寫技術平臺,專心是多產的前提,當時幾乎每月都有新產品問世。此時,馬云孤注一擲,把資金全部押到公司商務,堅持就是勝利,規律再次重現,在大部分網絡企業銷聲匿跡的2001年,阿里巴巴卻建立了獨特的技術平臺。

有人把企業形容為在沙漠中行走的一群人,速度不是取勝之道,因為沙漠遼闊無邊,并非幾日就可走出。關鍵是看誰能夠堅持下去,剩者為王,才能達到自己的綠洲。在古羅馬的角斗場上,最后站著的人是勝利者,也是此意。2002年,阿里巴巴制定下一個目標——賺一塊錢。目標看似簡單,但特殊的年代卻賦予其不凡的意義,這意味著,在互聯網“狂賠”的年月,阿里巴巴開始贏利了。

尤其是21世紀以來,風險投資界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即一股風地投資互聯網。但2001年注定是他們的寒心之年,僅孫正義軟銀資產就縮水近95%,當初躊躇滿志的投資項目已經面目全非,只有阿里巴巴依然堅守在電子商務的陣地上。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為有暗香來。在互聯網寒冬,阿里巴巴如同一枝生命力頑強的臘梅,在一片皚皚白雪中,散發著獨特的芳香。這回味悠遠的芳香,就來自于堅持方向、永不放棄的信念。

中國特色的B2B模式

2002年“只賺一塊錢”的口號還縈繞耳旁,馬云在2003年卻提出“每天營收一百萬”的目標,語不驚人死不休,2004年又提出“每天贏利一百萬”,2005年進一步提出“每天納稅一百萬”。一系列口號的提出,讓人們開始懷疑馬云“口出狂言”。

然而,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當天瘋漲192.95%,一躍成為中國互聯網界首個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這條消息,讓人們瞬間緘默,之后便是為之歡呼。這意味著阿里巴巴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也成為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誠然,上市的財富故事總是讓人熱血沸騰,故事中的市值和億萬富翁也是極能吸引人們眼球的題材。數字的說服力可謂強大,最令人振奮的是它表明了中國的B2B模式得到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可,同時,中國人也第一次獨創了一種國際互聯網商業模式,這也是唯一可以和以谷歌為代表的搜索模式、雅虎為代表的門戶模式、ebaby為代表的C2C模式、亞馬遜為代表的B2C模式比肩的模式。

B2B,即Business To Busines,是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服務及信心的交換。傳統的企業間交易,往往要耗費企業的大量資源和時間,無論銷售、分銷或是采購都要占用產品成本,而通過B2B的交易方式,買賣雙方能夠在網上完成整個業務流程,包括從建立最初印象,到貨比三家,再到討價還價、簽單和交貨,最后到客戶服務。B2B使企業之間的交易減少了許多事務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費用,也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它的便利及延伸性擴大了企業的活動范圍,還更方便于企業發展跨地區、跨國界的交易。

事實上,B2B概念并非馬云首創,它起源于市場經濟成熟的美國。但橘生南國為橘,生北國則為枳,阿里巴巴不是美國B2B企業的簡單復制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城固县| 龙胜| 奉化市| 依安县| 阿克| 乐至县| 金川县| 南昌县| 东明县| 哈尔滨市| 和龙市| 新津县| 温州市| 新野县| 土默特右旗| 白沙| 望奎县| 烟台市| 岢岚县| 响水县| 句容市| 旬邑县| 鄯善县| 浠水县| 庆云县| 浠水县| 大连市| 扎鲁特旗| 探索| 山阴县| 临汾市| 安泽县| 甘泉县| 铅山县| 宜兴市| 磴口县| 剑川县| 城固县| 从江县| 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