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新中國保險業的發展

1.2.1 舊中國保險業的改造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各地的官僚資本保險公司,同時整頓改造私營保險公司,為新中國保險事業的誕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保險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舊中國保險業的改造

為建立起新的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保險業,1949年人民政府對舊中國保險業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頓和改造。

(1)接管官僚資本保險企業。由于解放前夕官僚資本保險機構大多集中在上海,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資本保險機構的工作以上海為重點。接管工作從1949年5月開始至10月底基本結束。中國產物保險公司和專營船舶保險、船員意外保險的中國航聯意外責任保險公司經批準恢復營業,其他官僚資本保險機構都予以停業。上海以外的官僚資本保險機構都由當地軍事管制委員會(以下簡稱軍管會)接管。當時的官僚資本保險機構,因資金轉移和負責人貪污挪用,資產已枯竭殆盡。其員工由軍管會組織學習政治,許多人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后走上了人民保險事業的新崗位。

(2)改造私營保險企業。解放后,各地相繼制定私營保險企業管理辦法,如重新清產核資,要求按業務類別交存相應的保證金等,并加強督促檢查。根據新的管理規定,中外私營保險公司在各地復業,但大部分保險公司資力薄弱,承保能力有限。

由于原來的分保集團大部分解體,對外分保關系中斷,在軍管會的支持下,1949年7月20日在上海成立了由私營保險公司自愿參加的分保組織“民承分保交換處”(以下簡稱民聯),主要經辦火險的分保業務。民聯的成立,促進了私營華商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提高了保險業的信譽。隨著私營保險企業公私合營,民聯于1952年年初完成了歷史使命。

1951年和1952年,公私合營的太平保險公司、新豐保險公司相繼成立。兩家公司都是在多家私營保險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其業務范圍限于指定地區和行業,經營上取消了傭金制度和經紀人制度。1956年,全國私營工商業的全行業公私合營完成后,國家實行公私合營企業財產強制保險,指定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為辦理財產強制保險的法定機構。同年,太平和新豐兩公司合并,合并后稱太平保險公司,不再經營國內保險業務,專門辦理國外保險業務。兩家公司的合并實現了全保險行業公私合營,標志著中國保險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從此,中國國內保險業務開始了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經營的局面。

(3)外國保險公司退出中國保險市場。1949年以前,外國保險公司憑借政治特權及自身雄厚的資金實力,控制了中國的保險市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廢除其特權,并加強監管,要求其重新登記和繳納保證金。1950年5月,全國尚有外商保險公司61家,其中上海37家,天津10家,廣州8家,青島5家,重慶1家。人民政府采取限制和利用并重的政策,一方面允許其營業,繼續辦理一些當時其他保險公司不能開辦的業務,如海運保險、外國僑民外匯保險等;另一方面從維護民族利益出發,對其業務范圍和經營活動做了必要的限制,對其違反國家法令和不服從管理的行為進行嚴肅查處。隨著國有保險公司業務迅速增長,外商保險公司不僅失去依靠政府特權獲取的高額利潤,也失去了為數很大的分保收入。在國營外貿系統和新的海關建立后,其直接業務來源越來越少。1949年外商保險公司保險費收入占全國保險費收入的62%,1950年下降為9.8%,1951年為0.4%,1952年僅為0.1%。到1952年年底,外國在華保險公司陸續申請停業,撤出中國保險市場。

2.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成立

1949年8月,為盡快恢復和發展受連年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中央人民政府在上海舉行了第一次全國財經會議。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建議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并在會后立即組織籌備。經黨中央批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家國有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后,迅速在全國建立分支機構,并以各地人民銀行為依托,建立起廣泛的保險代理網。

為配合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積極開展業務,重點承辦了國營企業、縣以上供銷合作社及國家機關財產和鐵路、輪船、飛機旅客的強制保險。在城市,開辦了火險、運輸險、團體與個人壽險、汽車險、旅客意外險、郵包險、航空運輸險、金鈔險、船舶險等。在農村,積極試辦農業保險,主要是牲畜保險、棉花保險和漁業保險。為擺脫西方國家對中國保險市場的控制,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還致力于發展國外業務,與許多友好國家建立了再保險關系。除辦理直接業務外,還接受私營公司的再保險業務。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迅速成為全國保險業和領導力量,從而從根本上結束了外國保險公司壟斷中國保險市場的局面。

1.2.2 國內保險業務的停辦

1.保險業務的整頓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各地機構在執行政策和具體做法上出現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依靠行政命令開展業務,內部管理比較混亂。農業保險在試辦經驗很不成熟的情況下全面推廣,一些基層干部開展業務時搞強迫命令,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保險機構發展太快,許多干部不懂業務,只求保險費數量不求保險合同質量,不少縣級公司入不敷出。1953年3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第三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對上述失誤和偏差進行了糾正,確定了“整理城市業務,停辦農村業務,整頓機構,在鞏固的基礎上穩步前進”的方針。

到1953年年底,各地基本停辦了農業保險。對停辦農業保險業務,雖然大多數人沒有意見,但也有一部分農民不愿意停辦和退保,他們中有一些得到過賠款或對保險的好處有所認識。東北大部分地區由于農村經濟和互助合作運動發展較快,農民大多不同意停辦農業保險。經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批準,東北地區重新辦理了耕畜保險。隨著農業合作化步伐加快,組織起來的農民對農業保險產生了一定需求。但隨著農業合作社由初級社發展到高級社,牲畜歸公統一使用,對保險的需求反不如初級社迫切。

從1953年開始,國家對城市強制保險業務做了調整。

(1)停辦國家機關財產強制保險和基本建設工地強制保險。

(2)國營企業(包括合作社)的強制保險仍繼續辦理。

(3)其他業務,按對生產有無積極作用、群眾是否需要和自愿、自己有無條件、是否符合經濟核算四項原則,分為鞏固、收縮、停辦三類進行清理。由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城市自愿保險業務明顯下降。

2.國內保險業務的停辦

1958年10月,西安全國財貿工作會議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險工作的作用已經消失,除國外保險業務必須繼續辦理外,國內保險業務應立即停辦。同年12月,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財政會議正式做出“立即停辦國內保險業務”的決定。1959年1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召開第七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貫徹落實國內保險業務停辦的精神,并部署善后清理工作。從1959年起,全國的國內保險業務除上海、哈爾濱等地繼續維持了一段時間外,其他地方全部停辦。

國內保險業務停辦,是在城鎮工商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人民公社化的形勢下出現的。當時有人認為在城鎮工商業基本上是國營企業的情況下,國家可以通過財政調劑方式對各種災害損失進行補償,因此開辦城市保險必要性不大。而在農村,人民公社改變了以往那種規模較小、經營項目單一的農業合作社的狀況,其財力和物力已具備較大的抗災能力和補償能力。在這種認識的支配下,認為保險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國內保險業務停辦后,國家從精簡機構考慮,只是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外業務管理局下設保險處,負責處理中央和北京地區進出口保險業務,領導國內外分支機構的業務和從事集中統一辦理國際分保業務和對外活動,在對外聯系業務時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保險公司及太平保險公司三家公司的名義。

1959年后,部分城市國內保險業務并沒有完全停辦,其中有上海、哈爾濱、廣州、天津等地。1964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好轉,中國人民銀行國外業務局保險處升為局一級單位,對外仍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名義,并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任總經理。

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動亂期間,中國國內保險業務徹底停辦。首當其沖的是1969年1月1月停辦了交通部的遠洋船舶保險,海外業務受到很大影響。接著停辦的是汽車第三者責任保險。1968年前,海外業務由中國香港民安保險公司、中國保險公司、太平保險公司分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然后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進行對外統一分保。但1969年后,海外業務對外的分保由中國香港民安保險公司代理,壽險由中國保險公司分保,港、澳、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保險業務下放到中國保險公司香港分公司管理。到1969年,與我國有再保險關系的國家由原來的32個下降到17個,有業務來往的公司由67家下降到20家,僅與社會主義國家和個別發展中國家保持分保關系。實際上停止了多年發展起來的與西方保險市場的分保往來。

1.2.3 全面恢復國內保險業務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政策,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人民銀行在1979年2月召開的全國分行行長會議上提出恢復國內保險業務。

1979年4月,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行長會議紀要》,做出“逐步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重大決策。中國人民銀行立即頒布《關于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加強保險機構的通知》,對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和設置保險機構做出了具體部署。

國內保險業務的恢復工作,首先是設計制定保險條款、費率和單證格式。1979年5月至6月,先后推出企業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三個險種。7月至8月,先后派出幾批干部赴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江西等地,著手恢復保險業務和籌建保險機構。9月至11月,已有部分地區,如上海、重慶和江西率先開始經營國內保險業務。1979年11月,全國保險工作會議對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的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會后國內保險業務的恢復工作迅速在全國鋪開。

國內保險業務恢復后,過去企業發生意外損失統一由財政解決的做法也做了相應改變。凡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財產,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都可自愿參加保險。全民所有制單位投保的財產,一旦發生損失,由保險公司按保險合同的規定負責賠償,國家財政不再核銷和撥款。

到1980年年底,除西藏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全國各地都已恢復了分支機構,各級機構總數達810個,專職保險干部3423人,全年共收保險費4.6億元。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接受總公司和中國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的雙重領導。1983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升格為國務院直屬局級經濟實體。從1984年1月開始,其分支機構脫離中國人民銀行,改由總公司領導,實行系統管理。

1.2.4 保險市場走向多元化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自1956年新豐、太平兩家保險公司從國內保險市場撤出后,一直獨家壟斷中國保險市場。國內保險業務恢復后,中國保險市場也仍然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統天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對市場的完全壟斷,在當時情況下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保險業在短期內迅速恢復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與市場經濟規律相悖的壟斷經營體制的固有弊端逐步暴露出來。壟斷體制窒息了價值規律在保險業務發展中的作用,剝奪了被保險人選擇保險人的權利,導致保險費率居高不下,保險市場開拓力萎縮。因此,改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統天下的保險體制已成為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986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業保險公司,專門經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內部的種養兩業保險。1992年該公司更名為新疆兵團保險公司,并相應擴大業務范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業保險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家壟斷保險市場的局面。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交通銀行及其分支機構設立保險部。1988年5月,平安保險公司在深圳蛇口成立。1991年,中國人民銀行要求保險業與銀行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批準交通銀行在其保險部的基礎上組建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為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之后成立的第二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1992年9月,平安保險公司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成為第三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

從1988年起,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在四川省、大連市、沈陽市、長沙市和廈門市設立5家股份制人壽保險公司,開始探索壽險與財產險分業經營的路子。1991年后,中國人民銀行又先后批準在珠海、本溪、湘潭、丹東、廣州、太原、天津、福州、哈爾濱、南京、昆明等地組建股份制人壽保險公司。新建立的壽險公司除了辦理商業保險外,還接受地方政府的委托,代辦社會保險業務。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這些人壽保險公司中都持有一定股份。

199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在上海成立天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月,又批準在上海成立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組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下設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和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實行產、壽險分業經營。根據《保險法》確立的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分開經營的原則,國務院決定將17家地方壽險公司全部并入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為促進我國的保險事業健康發展,1998年10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實施方案》,將原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原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原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再保險公司;將中保集團所屬的其他海外經營性機構全部劃歸香港中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管理。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還批準設立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

改革開放后,許多外國保險公司看好中國保險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希望早日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從1980年開始,外國保險公司紛紛到中國設立代表處。1992年,我國開始在上海進行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試點。1992年9月,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經批準在上海設立分公司,經營人壽保險業務和財產保險業務。友邦上海分公司引進壽險代理人制度,對中國保險市場的營銷體制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激活了潛力可觀的壽險市場。1994年9月,日本東京海上火災保險公司經批準在上海設立分公司,經營財產保險業務。

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2010年保險費收入1.47萬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財產險保險費收入3894億元,同比增長35%;人身險保險費收入1.08萬億元,同比增長31%。保險賠付313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07億元。保險總資產達到5萬億元。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50家,兼業代理機構18.99萬家,營銷員330余萬人。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中介渠道實現保險費收入10441.84億元,同比增長13.98%,占全國總保險費收入的72.01%。

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保險市場基本建立。保險公司由“十一五”初期的93家增加到146家,保險費收入由4931億元增加到1.47萬億元,總資產由1.5萬億元增加到5萬億元,呈現出原保險、再保險、保險中介、保險資產管理相互協調,中外資保險公司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興保險大國。

一批資本充足、內控比較嚴密、服務和效益好的現代保險企業快速成長,在“十一五”初期3家保險公司資產過千億元的基礎上,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7家保險公司資產超過千億元、2家超過五千億元、1家超過萬億元,保險公司在金融市場和國際保險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一支專業齊備、朝氣蓬勃、勤奮敬業的人才隊伍迅速成長。在行業起步晚、人才儲備不足的情況下,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行業氛圍,艱苦創業的豐富實踐培養鍛煉了一批人才,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一批人才,全保險行業高管人員由“十一五”初期的1.45萬人發展到2.94萬人,營銷員由156萬人發展到330萬人,精算、核保核賠、投資等專業技術人員日益成長,這支隊伍是保險事業最寶貴的財富,為行業更大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種全社會關注保險、支持保險、運用保險的環境氛圍正在形成。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保險業發展,《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將保險從行業工作上升為國家戰略,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央新醫改意見、“十二五”規劃建議等中央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及《防震減災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規,都對利用保險加強社會風險管理提出明確要求。20多個部委與保監會聯合下發文件,5個省市政府與保監會簽訂合作備忘錄,各省區市下發了一系列關于保險工作的文件,把保險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農業保險、責任保險、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等重點業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交強險制度開啟了我國法定保險的先河,財政、稅收各項政策支持的農業保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保險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2.5 逐步健全保險法制和保險監管

1.不斷完善保險法制

從保險業務恢復以來,我國保險法制建設取得很大成績。

1982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對財產保險合同做了專門規定,這是新中國首次有了實質意義上的有關保險的法律規定。1983年9月,國務院頒布并實施了《財產保險合同條例》。

1985年3月,國務院頒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例》,對加強保險業的監管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頒布,對海上保險合同做出了規定。

1995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頒布,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范保險經營活動,保護保險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險法》出臺后,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制定了一些配套的保險業管理規定,如《保險管理暫行規定(試行)》、《保險代理人管理規定(試行)》、《保險經紀人管理規定》等。

1998年11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后,立即對保險市場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著手修改、補充和完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先后頒布了《保險公司管理規定》、《向保險公司投資入股暫行規定》、《保險公估人管理規定(試行)》等一系列保險規章。

2.不斷加強保險監管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民銀行是保險業的主管機關。后模仿蘇聯做法,于1952年將保險業監管工作交由財政部負責。1959年國內保險業務停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只辦理涉外保險業務,在行政上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國外業務局的一個處。隨著國內保險業務的恢復,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于1984年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來,成為國務院直屬局級經濟實體。因此,從1959年到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既經營保險業務,又負責對保險業的領導和管理。從1984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保險監管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1985年頒布的《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200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均明確中國人民銀行是保險業的監管機關。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保險業的不斷發展,保險監管不斷強化。1998年,為加強保險監管,落實銀行、保險、證券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方針,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是我國保險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從此,中國保險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在政府監管的同時,保險行業自律組織不斷涌現和完善。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立了保險行業協會。其主要職責是:制定保險行業共同遵守的行業自律規則;協助國家保險監管部門實施對保險業的監管;規范同業之間的競爭;促進對外交往;溝通和交流保險信息;初審保險條款和費率;接受國家監管部門委托辦理的事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平县| 福清市| 玉溪市| 策勒县| 永新县| 班戈县| 石狮市| 平谷区| 曲阜市| 马公市| 石城县| 林芝县| 泽州县| 治县。| 达尔| 唐海县| 安达市| 莱芜市| 佛山市| 丁青县| 屯门区| 卢龙县| 陵川县| 石家庄市| 西乌珠穆沁旗| 岑溪市| 陆良县| 基隆市| 施秉县| 青河县| 乐亭县| 沙河市| 濉溪县| 登封市| 浮梁县| 藁城市| 美姑县| 自贡市| 三明市| 扬州市|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