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

一、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國民經濟的調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起全國范圍的激烈討論。真理標準的討論推動了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推動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思想,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在北京召開,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全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鑒于國民經濟中一些重大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的狀況和經濟工作中急于求成現象的出現,黨中央于1979年4月召開工作會議,制定“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調整國民經濟的過程,實際上是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也是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1979 年的春天,安徽小崗村的18戶農民,冒著風險,率先搞起了包產到戶。與此同時,四川、云南、廣東等地的農村也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包產到戶形式。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一大創舉,也得到了黨中央的支持。之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開始試點工作,例如,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把一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區直屬企業下放給城市管理,實行政企分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等。隨著改革的推進,對外開放開始有重大突破。1980 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航船正式揚帆起程。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決議》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標志著黨在根本指導思想上的勝利,對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改革開放全面展開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同志在大會開幕詞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會制定了全面開創新局面的奮斗綱領,提出從1981年到20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大會還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在促進經濟建設全面高漲的同時,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這些目標和任務的提出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要求,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十二大以后,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向全國,農業生產終于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作物大面積增產,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實行的基礎上,1983年10月,黨中央做出決定,廢除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作為基層政權,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隨著農村經濟開始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一批新型中小城鎮隨之出現。到1987年,鄉鎮企業從業人數達到8805萬人,產值達到4764億元,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這是農村經濟的一個歷史性變化。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用自己的偉大創造和改革實踐,為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農村改革的推動下,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試點逐步擴大。1984年10月20日,黨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討論并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闡明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性質、基本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點,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是進行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貫徹執行,比較單一的所有制結構有了很大改變。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繼續加強,集體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企業和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國家的扶持和引導下,取得引人注目的發展。到1987年,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 1978 年的幾乎為零上升到5.6%。全國城鎮個體工商業等各行業從業人員由15萬增加到569萬。所有制結構的這種變化,為發展經濟、方便人民生活和安置就業起了積極作用。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

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會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大會確定了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重大貢獻。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同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景洪市| 油尖旺区| 正蓝旗| 阆中市| 泰顺县| 太仆寺旗| 重庆市| 南部县| 天津市| 蛟河市| 兴宁市| 张家川| 淄博市| 庆城县| 怀柔区| 虎林市| 黎平县| 南涧| 陈巴尔虎旗| 堆龙德庆县| 淄博市| 鹤峰县| 韶山市| 会泽县| 五莲县| 温泉县| 南川市| 余庆县| 合川市| 漳浦县| 肇东市| 秦安县| 方城县| 睢宁县| 商都县| 巴青县| 万载县| 泾阳县| 临汾市|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