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發端于鄧小平同志對“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雄心壯志的現實思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它的內涵和意義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起初,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側重于解決溫飽問題。但到了1997年,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前實現翻兩番的情況下,黨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寬裕”的歷史任務。2000 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針對性。
一、黨的十五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
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江澤民同志在大會上說:“現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里,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大會明確將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并把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并列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同時對它的內容、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做了進一步闡述。大會還進一步闡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以及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大會規定了我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大會還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論斷。黨的十五大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繼承鄧小平同志的遺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明確地回答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向前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政策問題,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我國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以這次大會為標志,黨進入了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跨世紀發展的關鍵時期。
黨的十五大以后,黨中央做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十五大以后,中國共產黨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領導中國人民成功應對了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1998 年夏發生的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1999 年,黨中央還統攬全局,及時果斷地進行了三項重大政治斗爭:一是組織全國各界開展針對以李登輝為首的臺灣分裂勢力的“兩國論”的批判;二是及時發動社會各界揭露“法輪功”歪理邪說,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維護了社會穩定;三是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的野蠻行徑,開展堅決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在經濟建設方面,黨中央做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力爭用十年的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有突破性進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加快轉化,具有特色的地方經濟初步形成,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差距擴大化的趨勢得到控制。
上述一系列重大斗爭的勝利和重大戰略部署的形成,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黨中央駕馭全局、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使黨和人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跨世紀發展奮斗目標的道路上更加充滿信心。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黨的自身建設。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把黨的建設提到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基于對國內外形勢、黨肩負的歷史任務、黨自身建設實際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江澤民同志在2000年春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直接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后,全黨進行認真學習,并以此為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開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2001 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紀念日。江澤民同志在建黨80周年講話中提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在 2002 年中央黨校發表的“5·31”講話中,他又進一步指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們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決定著中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
二、黨的十六大: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
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報告的題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報告指出:21世紀前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10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21世紀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報告具體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大會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要求,并把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三、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全面回顧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高度評價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表達了堅持改革開放的政治立場,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即: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些新要求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二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四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使用“人均”一詞,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報告強調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上,建設生態文明,表明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會的自然與環境內涵。大會對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做出了全面部署。
十七大在新的歷史時期,鮮明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問題,為我們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大會還對黨章做了修改,強調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保障黨員民主權利,保證全黨的團結統一。
2008 年在黨和國家歷史上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成功面對南方冰雪災害和 5·12 汶川大地震,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是堅強偉大的黨!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面對新的情況,迎難而上,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不僅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充分展示了我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這些重大理論的形成,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思考題:
1.中國共產黨80多年奮斗的主題是什么?
2.作為申請入黨的青年,對黨的光榮歷史和傳統有何認識?
3.你如何理解小康社會?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為我國全面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