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青年學生入黨指南作者名: 周紅主編本章字數: 3952字更新時間: 2018-12-27 15:28:43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28年,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充分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征程中。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國伊始,黨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嚴峻考驗。軍事上,國民黨還有上百萬軍隊在負隅頑抗;經濟上,所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政策。面對這一切,中國共產黨制定集中力量,用2~3年時間統一全國財政,恢復國民經濟的方針政策,并將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黨領導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其他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實現了西藏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級政府,勝利完成了統一財政,恢復國民經濟的艱巨任務。1952 年,工農業產值和主要產品的產量均已超過建國前的最高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52年同1949年相比,職工工資提高了70%,農民收入增長 30%。在經濟恢復的同時,國民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有經濟比其他經濟成分發展更為迅速,這就為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全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討論和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1956 年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解決了我國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結束了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一批國家工業化必需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工農業生產獲得很大發展,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主義深入人心。
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黨創造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在農業方面,創造了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主要形式的多種互助合作形式,使農民的個體私有制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對個體手工業,也采取類似的辦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資本家私有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成功地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這些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雖然后期的改造過于急促和粗糙,導致了一些遺留問題,但總的來說這是偉大的勝利。
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56 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來,但是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如何進行是黨面臨的全新課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我國建國以后的成功經驗,吸取國際上的教訓,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十大關系》,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提出了以蘇為鑒,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論述了如何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等十大關系。
1956年9月,黨的八大的召開,會議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確定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針。八大一次會議制定的路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1957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毛澤東的這篇講話,總結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歷史經驗,研究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
同年 4 月下旬,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采取整風的辦法來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創造。在執政的條件下,黨容易產生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等錯誤傾向,更需要采取整風的辦法來加以解決。在整風運動中,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及黨政干部的思想作風提出的意見絕大部分是正確的、有益的,有利于改進黨的領導。但是,隨著整風運動的迅猛展開,也有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發起進攻,公然要求“輪流坐莊”,妄圖取代共產黨的領導,極力抹殺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成績,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說成是產生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根源。這種異常現象,不能不引起黨的高度警覺,并被看成是一個危險的政治信號。6月8日,中央發出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黨內指示,《人民日報》發表《這是為什么?》的社論,大規模的反右派斗爭開始進行。對反對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潮和右派分子的進攻進行批判和反擊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但是,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正式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的,忽視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這樣,以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為標志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在嚴重困難面前,全黨上下決心認真調查研究,糾正錯誤,調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央要求全黨用最大的努力來堅決糾正各種“左”的偏差。1961年1月,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三年來造成嚴重后果的“大躍進”運動被停止,國民經濟開始轉入調整的新軌道。
1962年1月,黨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又稱“七千人大會”)。會議的目的是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加強團結,加強民主集中制,以便進一步糾正“大躍進”以來工作中的錯誤,切實搞好國民經濟實行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工作。經過七千人大會將近兩年的調整,國內形勢逐步好轉。但是黨在政治思想上的“左”的錯誤并沒有從根本上糾正,而是還在繼續發展。
從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是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十年。其間,雖然遭受過嚴重挫折,但是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正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 3 倍。棉紗、原煤、發電量、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的發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經實現原油的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興工業逐步建設起來,初步改善了工業布局,形成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電等事業都有較大發展。十年新修鐵路 8000 公里。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國農用拖拉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70倍。十年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高等院校畢業生近140萬人,為前七年(1956年到1963年)的4.9倍。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些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國科學技術達到的新水平。體育、文藝方面也取得若干重要成果。
1966 年,正當國民經濟的調整基本完成,國家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逐漸發展成矛頭指向黨的領導層的政治運動。一場長達十年、給黨和人民造成嚴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這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在長時間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比例關系長期失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僵化。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黨的建設和社會風氣受到嚴重破壞。盡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黨沒有被摧毀,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還在進行,國家仍然保持統一并且繼續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黨、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和整個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了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其中包括新的鐵路和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一些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的投產,氫彈試驗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的成功等。歷史再一次證明,我們的黨具有偉大而頑強的生命力。同時,這場運動也從反面為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提供了歷史借鑒。為我黨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