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能變成應該成為的人
- 你靠什么吸引別人(馬登成功學全集5)
- (美)奧里森·馬登
- 3649字
- 2015-06-11 14:20:33
康德說:“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每個人在各方面變得完美起來,哪怕他現在對此還沒有信心。”
另一位作家說:“教育的一個偉大責任就是:拿出自我,使他成為將要成為的模樣,使他達到可以達到的最完美水平。”
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內心有兩個人在相互糾纏:一個是現在活生生的“我”,另一個是可以變成的“我”——一個可能的人、無上的人。我們知道自己做過什么、是什么樣子,但對應該做什么、可能是什么樣卻只能辯解,覺得將要被造就的那個人與己無關。
這個世界是根據我們是什么、到底有過什么成就來評判我們的,但我們應該以自己能是什么樣、以自己的進步來評判自己。我們的內心有個聲音說:我們可以成為比現在的“我”優秀一萬倍、比現在取得的成就輝煌一萬倍的人。為什么不立即行動起來,做這件更偉大的事,顯露出這個可能存在的、更強大的人呢?
“若干年后,他會在某個地方等你——此人便是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或許你已多次向他投去匆匆一瞥。在更加雄心勃勃的時刻,在志向最遠大的時刻,你已經看過一眼這個更優秀的人,這個你渴望變成的人,這個以你為原型造就的人。為什么要將他藏在幕后,而放任心中的那個“小兄弟”為你謀生、為你追名逐利呢?既然心中有一個更大更優秀的人,一個以你為原型造就的更出眾的人,為什么不呼喚他走出來,為什么不喚醒他,讓他為你彈奏生命的音符呢?
許多人之所以喚不出心中的巨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腦海中沒有可能存在的、更高的自我模型,他們不能始終按最高標準塑造自身理想。倘若始終持一種卑微、有限的自我印象,認為自己只能做膚淺、狹隘的事,就無法成為很優秀的人,無法做成很偉大的事。
任何人都在生活的大理石上雕刻著自身形象,雕刻的模板決定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要想具備卓越的人格,就必須懷有卓越的理想。一切取決于模板,沒有哪位雕刻家能用這塊大理石雕刻出比他想象中的更完美的模型,也沒有哪位畫家能在畫布上創作出比他頭腦中的更出色的畫作。他們只能根據自己的理想模型進行創作。如果頭腦中的模型是猶大,那么,世界上技藝最高超的畫家也無法畫出耶穌。在將心目中的耶穌傳遞給畫布之前,必須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有個理想的耶穌,有耶穌的原型。建筑師無法建造出比他計劃建造的更出色的建筑,他的計劃就是他的模型。
人每天都在改變自己的生活。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樣,永遠不會有某兩天一模一樣。生活總在不停地變遷。你身體中的無數個細胞始終在不斷更新和置換。修飾整個人格的,是思想;鑄就所有品格的,是欲望和情感。
如果想在肉體、精神、道義和靈魂方面達到個人最高境界,不妨抓住最完美、最高貴、最有抱負時的景象不放,并設法用這些景象鑄就你的模型,努力讓它們留在一生中。無論何時自省,都想象完美、真理、美好、正義與和諧。將自己想象成肉體、精神、道義和靈魂各方面都無可挑剔的人,想象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完美是你與生俱來的權利,你身體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能最終趨于完美。
應該從生活中剔除所有自卑心理,不要相信這些存在于大腦中的自卑心理和自己相關。倘若認定不如別人,就改不掉這些缺點,除非將它們從腦海中取走,再完善自己的模型。
假設有個年輕人準備學法律,打算以法律為職業,但他始終認為自己永遠不會理解律師,并不斷把自己想象成那種無能、淺薄的律師——那么,你認為他要花多長時間成長為一名法庭的領導者呢?如果不改變想法,他將永遠無法實現自己向往的目標,永遠無法成為所在行業的尖子。
將事業中的一切理想化。與其向最脆弱的品質奴顏婢膝,不如激勵自己達到自身才華的最高水平。腦子里始終留著美好的模型,再擴展這個模型,強化你的精神力量,將無知拋到九霄云外。假如將自己想象成一個弱不禁風、優柔寡斷的生命體,想象成那種沒骨氣、沒性格的人,就永遠成不了與此相對應的人。不要理睬能體現你低劣面、脆弱面的任何東西。在腦子里畫一幅畫,畫面要展示高人一等、充滿活力的性格特征,不要因外界干擾改變它。
今天,地球上沒有人能達到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也沒有人能激勵自己達到自身才華的最高水平。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我們當中最有專長的人也不過是生活和創造方面的門外漢,我們只是可能的“我”的侏儒。
你的心中禁錮著力量和潛能,我的朋友。如果你利用這些力量和潛能,它們便會讓你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要你敢于想象自己能成為什么樣,你便會成為什么樣。為什么不打開通往完美之途的那扇心之門,釋放這些力量,放出那個巨人,那個可能的“我”呢?
你心中的“真”我,并不是做了讓你看似細微煩瑣的小事的那個人,做的事讓人不滿之極、失望之極的那個人。完美而有潛力的人、“神”人才是“真”我,才是你應該鼓勵的人。此人不是那個由于表現差勁讓你蒙羞的“小兄弟”,而是你想要成為的人,你有能力變成的、更強大的具有潛質之人。當造物主賦予你一種無上的個性時,也就是它要將你變成這個人的時候了。
我們是自身思想的真實再現,是自身信仰的真實再現。自認為是某種人,就會一天天變成這種人。你依照腦海中的自我模型而成長;渴望變成的那個人,現在正從你的性格、個性、成就的畫面中走出來。這就是你所懷的理想、為自己設計的精神畫面對于推進或延緩自我實現過程如此重要的原因。
許多人絲毫認識不到自身價值,從而繼承了一種頹廢的自我理想、一種卑賤的自我印象。他們的成長也許與鼓勵和強調這一點很有關系。如果年少時在校表現愚笨,在別人眼里,自己總是傻瓜或笨蛋、從來辦不成什么事、是個地地道道的白癡,如果這種印象在意識中生根,直到成為他們存在的一部分,那么,要想從事實上擺脫他人這種錯誤、狹隘、低劣的印象便很難,哪怕某一天他的志向越來越遠大也擺脫不了。一個人正視自己的唯一辦法,便是認識到自己的圣性,自己的神圣本性。此后他將知道,人并無優劣之分,活生生的他、真實存在的他并未沾染低劣之氣。
魯塞·康威爾博士說:“主并不比我們其他人更喜歡失敗。”上帝從不有意讓誰成為失敗者,將被創造的你,是一個成功者,一個大而強、充分發育的化身,并非懦夫或敗將。
許多白手起家并取得矚目成就的人(其中有些是勤雜工)告訴我說,他們在做最低級的員工時,就決心將來成為雇主的合伙人,或者自己辦一個類似企業。當時他們并沒有認識到:這份始終將未來理想的模型牢記在心、始終將自己想象為成功者的執著,是一種真正的創造性力量,必將助他們心想事成。
從還是小男孩起,帕欣將軍便憧憬將來當一名士兵。他心目中的英雄是喬治·華盛頓,他的最大愿望是成為華盛頓那種人。盡管家人執意反對,事實上他也一度不得不去教書,但這并沒有淡化他對成為夢寐以求的偉大戰士的憧憬。從少年時代開始,多年來,他無時不在為實現這個精神目標而奮斗,將自己從早年在密蘇里教書的一名年輕窮教師,磨煉成美國赴法國遠征軍的杰出領導人。他可能是那場偉大戰爭中堪與福煦比肩的最偉大的將軍。
菲利普斯·布魯克斯說:“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埋藏著某種理想。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都會感到一種令人戰栗和恐懼的渴望,渴望做某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人們會在鼓舞自己全力以赴的看不見的激勵中,找到最高尚的優秀動機。”
如果不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傾盡全力,那么,每向前邁出一步,每付出一次努力,就能萌生新的力量。讀過史書和傳記的人,在每一頁都能找到這方面的證據。在整個文明史進程中如同信標號般惹眼的人,就是那些為實現藏在自己靈魂深處的理想而不懈奮斗的人。
同樣,只要沿著正確的道路為成功奮斗,你也能成為成就非凡的人。只要愿意,便能干出一番偉業。道路是暢通無阻的,干所想之事、成為所想之人的神圣力量就在你的心中,需要的僅僅是成為巨人而不是侏儒、成為人類森林中一棵繁茂的橡木而不是悲慘的胭脂櫟的意志、精神和決心。
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你這也干不成、那也不能干,不要受影響,不要任其破壞或弱化你的自我理想,給自己的能力以高期望值,不要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欠缺、狹隘、有限。這樣做能給你的性格和生活帶來奇妙的影響。在真的能做到之前,必須想著自己能做到,而如果想著自己無能為力或表現平平,想著自己辦不成某件事,那你便辦不成。“我健康,我有活力,我是精力充沛的男子漢,我是真理,我是現實,我是完美,我渾身的每個細微之處都透出精明干練,我能釋放出力量。”懷著這些想法、這些自我理想,便能真正如愿以償。
在題為“宣言”的一首優美小詩中,詩人埃拉·惠勒·威爾科克斯說:
“我恬靜。盡管激情滌蕩,像無邊的威力在我無助的心中翻滾。我知道,在它們的遠處,是一片極樂之園。忍耐可以賜予恬靜。當野性在我胸膛的怒火中攪動時,‘和平,和平!’我大聲叫喊,‘和平是我與生俱來的權利。’
我健康。盡管熱病折磨著我的頭腦,猝然不適吞噬著我的力量,痛苦之后我會完全恢復。我知道自己最終會得到報償。因此,歷經慘淡的白天和無眠的夜晚。
‘健康,健康!’我大聲叫喊,‘健康是我理所應當的權利。’
我成功。盡管饑寒交迫、衣衫襤褸,我不過是暫時流浪。我笑著說,‘一切都會過去——明天我會高興起來,因為好運就要降臨。上帝是我父,他有我還不知道的財富;他的財富就是我的財富——健康、幸福和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