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為人父母的職責——親子教育
- 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 陳陳
- 3402字
- 2015-06-02 19:54:05
現實例子
筆者的同事李某,自從孩子1周歲起,就將孩子寄養在千里之外的爺爺奶奶家,一直到孩子上中學時才接回身邊。
父母原本覺得:孩子還小,只要有人照看就行了,況且自己工作比較忙,這樣自己也能輕松一些。他們還認為,孩子在小學階段不需要太多的輔導,等孩子上中學后再接到身邊輔導也不晚。
可當孩子回來后,由于長年不在父母身邊,對父母好像是陌生人似的。開始父母以為與孩子還處于磨合期,想盡一切方法拉近距離,然而兩年過去了,他們與孩子的關系始終沒有得到改善。
而且,孩子因為在爺爺奶奶身邊自由慣了,對父母的約束和管教極為不適。父母又由于多年沒與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缺乏了解,也缺乏教育經驗,經常與孩子發生沖突。
不僅如此,父母還發現,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如今這些習慣早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孩子自理能力、獨立意識也都非常欠缺,事事依賴父母。小學階段也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了中學后學習成績大幅下滑。這一切都令父母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普遍現象
很多父母錯誤地認為,上學前的小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照顧飲食起居和安全就行了。因此把年幼的孩子丟給爺爺奶奶,甚至全權交給保姆或其他人。
他們的理由或是工作忙,或是自己沒有帶孩子的經驗,或是為了自己輕松省事……不論哪一種,既是對家庭教育的無知,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只要吃好、穿好就行了,不需要教育,等到孩子上學再把孩子接到身邊教育。這是對早期教育的無知。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并非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上學后的事。相反,0~6歲是一個人一生發展最重要的階段。特別是0~3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是智力開發、性格和習慣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關鍵期,也就是教育科學所說的“敏感期”,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
忽視早期教育,無疑是浪費了教育的最佳時機,等于扼殺了孩子的天賦,并為今后的教育埋下隱患(關于早期教育,我們將在第十二章“科學的早期教育打下堅實基礎”一節中進一步探討)。
年幼的孩子最需要父母關愛,需要從與父母的交流中得到安全感和信任,這既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也是智力正常發展的重要保證。
我們必須認識到,父母的關懷與親子間的交流是其他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父母與孩子培養良好的感情基礎,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而孩子出生頭幾年,是建立感情和溝通習慣的最佳時機。孩子出生的頭幾年心理處于依戀期,最容易與養育者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時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大量事實證明,許多幼年時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孩子,與父母的感情較為疏遠,而且存在諸多心理及行為問題,這些是由隔代教養導致的弊端。
而這些問題往往在學齡初期(即小學低年級階段)較為隱秘,又因表現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得不到及時解決。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當孩子進入少年期、青春期時,潛藏的問題便會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暴發。
教育不是一時之事,而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教育效果的達成絕非一蹴而就,而教育失敗的結果同樣也非一時之失。
教育的成功非一日之功,而教育的失敗或是出現重大問題,或教育成效甚微也并非短時能看得出來。因此,家庭教育必須從源頭抓起,不要等有了問題再來著急。
許多父母正因為不懂這點,才誤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教育”,或“教育沒用”,從而在孩子最容易接受教育的幼年時期不作為,等到孩子上學后已經養成了許多壞習慣才著急。雖然到那時再教育也不晚,但顯然是事倍功半了。
研究表明,隔代教養無法代替親子教育,并存在諸多弊端,這也正是許多專業人士提倡親子教育的原因。
1)從心理角度來說,人在年輕時和進入老年后,心理狀態是不同的。年輕人撫養孩子更多的是教育和培養,而老年人帶孩子更多的是看護,這是人心理回歸的一種表現,所謂心理回歸,通俗來講就是“老小孩”。
2)發展心理學研究還發現,人在年輕時與老年后,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大量事實表明,一個人為人父母時對子女要求嚴格,一旦做了爺爺奶奶會對孫兒比較放縱,這既是隔代親的表現,也是隔代責任心降低的表現。為人祖輩時,對孩子在教育方面的責任心是遠遠不如為人父母時期的。
3)隨著人進入老年,與時代的差距漸漸拉大了,而父母正當年,最貼近社會,更能依據社會發展對孩子提出要求。家庭教育與其他教育一樣具有時代性,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存在時代差異,這就要求父母來擔當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
4)人進入老年后,思維與行動都會逐漸變慢,思想相對比較保守,這對于正在迅速成長中的孩子而言無疑會產生負面影響。研究表明,越是幼小的孩子其接受能力與適應能力越強,環境特別是精神環境給孩子的影響最大,一旦孩子適應了散漫的生活方式,等到上學后很難適應學校的規矩。
5)在教育觀念和文化程度上,祖輩總體上不如父輩,而且祖輩的知識結構和接觸面也遠遠不如父輩,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
6)與年輕父母相比,老人精力遠不如年輕人充沛。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出去參加各種活動,帶孩子游歷參觀,祖輩就很難做到了。而戶外活動和游歷參觀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都相當重要。
與祖輩相比,在教育孩子方面,年輕的父母著實有著相當優勢。眾多心理專家和育兒專家紛紛指出:父母對于孩子身心成長的意義比人們想象的重要得多,如果能更多地參與孩子的培育,對孩子也是一種更持久的幸福。
可惜,許多父母不懂這一切,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并為自己的不負責任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孩子陪伴老人,這也是為了孝敬老人。”
孩子成了父母任意處置的對象,而“孝敬老人”也成了為人父母不負責任的堂皇借口。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是可以隨意丟給誰的物品,更不是供人消遣的寵物。面對孩子,父母絕對有養育的義務與責任,卻絕沒有隨便處置的權力。
每位父母都應牢記:撫養、教育孩子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們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就必須對他/她負起責任,這是每一位父母必須盡到的社會職責,沒有任何借口可以逃避責任。
許多人辯解說:“現代人處于競爭社會,工作實在很忙,根本顧不上孩子。”我們承認父母們必須工作,確實很忙,但這不是置孩子于不顧的理由。
我們可以請爺爺奶奶或保姆幫助料理孩子的起居。但關愛孩子、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父母必須承擔起來。要么不做父母,要做就要盡職盡責。否則,不僅是對自己和孩子不負責,也是對社會不負責。
許多父母,自認為把孩子丟給他人既省事又省力,還可以安心工作,真是一舉三得,卻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包藏巨大隱患。
父母把幼年的孩子丟給他人,完全忽視了早期教育和情感建立,不但孩子的智力沒有得到足夠開發,而且還有使孩子養成許多壞習慣的可能,甚至產生某些行為問題、心理問題,給孩子健康成長埋下巨大隱患,并將給今后的教育帶來巨大麻煩。
要知道,糾正壞習慣遠比養成好習慣難得多。此外,智力和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在關鍵期最容易也最順利,錯過關鍵期將會事倍功半,甚至無法彌補。
而一旦產生心理問題、行為問題,不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而且治療遠比預防難得多。
因此,父母看似省得一時之事,卻為今后找了大麻煩,更有可能埋沒孩子。在孩子最好教育時,許多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之后要付出十倍、百倍的氣力來糾正、改造孩子,還不見得有好收效,真是得不償失。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比比皆是。
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深深明白,與孩子的相處和對孩子的教育,既是工作之余身心調節的最佳方式,又是自我提高和再成長的最好途徑。
許多深諳此道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心得: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教育孩子使父母自身受益匪淺,并且還收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有些父母可能要說:“我工作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我也想多陪陪孩子,可我總不能不工作吧,誰來養活孩子!”
父母們是挺忙的,可是時間如同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是有的。我們可以因為太忙不能與孩子朝夕相處,但我們總能夠、也必須安排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在思想上形成惰性,認為有了“忙”這個正大光明的理由,就可以忽視孩子。
我們應該做個有心人,只要有心,有的是辦法與孩子們溝通、交流(關于與孩子溝通,我們將在第八章“與孩子溝通”一節中進一步討論)。
“工作誠可貴,育兒價更高”。給孩子金山、銀山,遠不如親子之間親密的接觸、愛的關懷和心靈溝通。
請父母多抽時間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這才是為人父母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也是我們自己一生收獲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