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打罵根本不是教育
- 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 陳陳
- 1176字
- 2015-06-02 19:53:35
反省:打罵不是教育
在與孩子相處時,父母會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產生各種影響。這些影響是否就是我們自認為的教育?
教育,有兩條最基本準則,即本質所在:①教育是科學的,以客觀規律為依據,是嚴謹的、理性的;②教育是建設性的、人性化的,以平等、尊重為前提,以培養健康身心和人格建設為核心。
教育是啟發和引導,而不是粗暴強迫。教育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受教育者領悟真理從而成長,絕不是用粗暴的手段使受教育者無奈地屈服。家庭教育同樣如此。
因此,父母對孩子施加的影響并不都是教育。教育是客觀的,不能想當然。“我這么做是為了教育他”并不能證明“這么做”就是教育。事實是,一切有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都不是教育。可見,打罵并非教育。
依據這一教育準則,我們既可以區分哪些影響是教育,哪些不是,也可以此為標準規范我們的言行,對孩子進行真正的教育。
反省:打罵也不是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千萬種,沒有一種是“打罵”。
教育方法以教育理論、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孩子的個性特點為依據。教育方法是教育具體化的途徑,是教育得以實現的工具,對具體施教有著積極指導作用。
從性質上分析,教育方法是理性客觀的、建設性的、是積極的;而打罵孩子,是情緒化的產物,是感情用事,是粗暴消極的。從作用上看,教育方法依據孩子成長規律,對孩子身心健康是有利的;而打罵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論是從性質上,還是從作用上而言,打罵與教育方法都存在本質的區別。打罵根本不是教育方法。
反省:打罵是“反教育”
身為父母,我們隨時都會對孩子施加各種影響,其中有些是教育,有些不是教育,有些甚至是反教育。我們的影響是否是教育,不以我們的用心和動機為轉移,而要看是否符合教育的基本準則。
我們對孩子施加的影響中,符合道德標準和孩子的成長規律,有助于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我們的影響,既非有害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則并非教育;如果我們的影響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甚至壓制孩子的潛力,傷害孩子的心靈,這樣的影響與教育背道而馳,是反教育的。
可以毫不諱言地說,一切違背教育準則的,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都不是教育,而那些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做法更是反教育。打罵孩子,不僅傷害孩子身體,更摧殘孩子心靈,顯然不是教育,也不是可有可無的非教育,而是完全違背教育準則,是反教育。
提高認識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而不是不擇手段一味要求孩子順從。身為父母,應有勇氣反省自己的做法和用心,不要讓“教育孩子”、“為孩子好”成為我們固執的借口。
有部分學者認為,打罵孩子要分對象,比如性格外向的孩子就沒事。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美國杜克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不論什么性格的孩子,受到體罰都比不受體罰的孩子更具攻擊性,也更易產生焦慮情緒。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須拋棄極端言行。建立科學的觀念,學習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