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打罵絕非好方法
- 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 陳陳
- 879字
- 2015-06-02 19:53:35
反省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既缺乏穩定的情緒,更缺乏足夠的教育能力。與其說打罵是為了教導,倒不如說是父母情緒的宣泄。
打罵是對孩子人格極大的不尊重,嚴重傷害孩子的心靈,破壞親子感情,并給孩子提供了暴力榜樣,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提高認識
1)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自尊心的踐踏。是什么促使一個孩子不斷進步,正是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對孩子的順利成長不可或缺。而孩子的自尊心來自父母的肯定與尊重,打罵則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嚴重傷害。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缺乏自尊和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
2)打罵不利于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從父母們對孩子消極的評價中,可以看出相同的錯誤:有意無意地詆毀、有心無心地貶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摧殘了孩子的自我形象。積極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教育永遠不能忽略的主題之一,就是孩子自我形象的塑造。人的自我形象一旦形成,不易改變,因此幫助孩子從小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將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3)打罵是對孩子身體的傷害和心靈的摧殘。許多父母常因一時沖動打罵孩子,這倒是能泄父母一時之憤,卻給孩子留下了心靈創傷。長此下去,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心理偏差,嚴重的還會引發心理疾病。打罵并不能使孩子積極改錯,只會使孩子消極對抗和隱瞞回避。許多孩子經常說謊就是為了躲避皮肉之苦。有些孩子,因時常挨打而變得懦弱、畏懼,對父母的要求唯命是從,處處被動,失去了自主意識、獨立性和自主精神。而且,在這種壓抑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受挫能力差,遇事悲觀消極,心態容易失衡。有的孩子,因經常被打而產生敵對情緒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也會因父母態度反復無常無所適從變得喜怒無常;還有的孩子會因時常受到打罵,內心受傷不再相信父母,也不愿與他人接觸,變得沉默寡言……研究表明,父母粗暴的教養方式正是孩子不良行為和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我們必須認清這一點。
4)打罵容易導致孩子的反社會行為。父母打罵孩子無形中成了壞榜樣,并誤導孩子,使他們誤以為粗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與他人相處時,孩子便會效仿父母的做法。所以,經常挨打受罵的孩子更具攻擊性和暴力傾向,從而影響品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