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廣告銷售三種鳥
有人把銷售人員比做三種鳥。
第一種:菜鳥。只管說,很少聽與問。
第二種:中鳥。知道問,但是不會聽。
第三種:老鳥。懂得問,也善于聆聽。
三種銷售鳥的最大區(qū)別在哪兒?主要在于是否善于提問與聆聽。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實際情況確實如此嗎?
蘇格拉底說:上帝給了我們兩只耳朵,而只有一張嘴,這就是要教我們多聽少說?!疤K格拉底式的提問”成為智慧之門。一天,有位年輕人來找蘇格拉底,要向他請教演講術(shù)。他為了表現(xiàn)自己,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話。待他講完,蘇格拉底說:“可以考慮收你為學生,但要繳納雙倍的學費?!蹦贻p人很驚訝,問道:“為什么要加倍呢?”蘇格拉底說:“因為我要教你兩門課,一門是怎樣閉嘴,另一門是怎樣演講?!辈锁B、中鳥和老鳥的演講能力都差不多,關(guān)鍵的區(qū)別在于老鳥善于閉嘴。
思考
你所熟悉的廣告銷售人員中,業(yè)績好的與業(yè)績一般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與上面的說法一致嗎?你自己屬于哪種鳥?
1.1.2 三個商販三種鳥
實際情況確實如此。下面講個故事來說明。
一位顧客去買葡萄。
他走到第一個商販面前,問:“老板,你這個葡萄怎么樣?”這個商販回答:“又大又甜!”顧客聽后轉(zhuǎn)身就走了。
他又到第二個商販這兒,問:“你賣的這個葡萄怎么樣?”
商販答道:“我這兒的葡萄有兩種,一種是又大又甜的,還有一種是甜中帶酸的,酸酸的。你要哪一種?”
顧客說:“你給我來點酸的吧,來一斤!”接著就買了一斤酸葡萄。
思考
如果你是第三個商販,你認為還有沒有機會?這時顧客已經(jīng)買了一斤葡萄。不要急著往下看,想想有什么辦法?
第三個商販是只老鳥,他很會提問題。
他問:“先生,我能問您一個問題嗎?為什么別人都愛吃又大又甜的,您卻要買酸的呢?”
“我給老婆買的。”
“最近您老婆口味比較特殊?”
“她懷孕了!”
“恭喜您就要做爸爸了!您老婆最近口味是不是偏酸?”
“是呀!”
“您老婆除了喜歡吃酸葡萄,對其他酸性食物也喜歡嗎?”
“她不僅喜歡吃酸葡萄,只要是酸的東西她基本上都愛吃?!?
“如果是這樣,我這兒還有其他水果沒擺上來,有酸話梅、酸草莓,還有很多這樣的酸東西,您看要不要?”
“好,你都給我來一點。”
“您今天就買這么多吧,別買太多,我天天在這地方賣水果,您下次還到我這兒來買,我給您特別的優(yōu)惠。我把名片給您留下,您只要給我打個電話我送貨上門都沒問題。”
思考
三個商販賣的東西差不多,但結(jié)果卻有天壤之別,為什么?
第一個商販上來就推銷產(chǎn)品,按照一般人的喜好介紹,但因為這個顧客比較特殊,所以推銷失敗了。
第二個商販給顧客提供了兩種選擇,正好碰上了顧客對其中一種產(chǎn)品感興趣。
第三個商販多問了幾個問題,把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顧客開發(fā)成一個大顧客,而且還是個長期顧客。他不光買酸葡萄,還買其他酸的水果,甚至拓展到其他酸性食物。
為什么會這樣呢?
第一個商販只是按照一般多數(shù)顧客的要求介紹產(chǎn)品,這個菜鳥進行推銷只能靠碰運氣,成功的概率很低,只能搞定誰都能搞定的顧客。
第二個商販給顧客多提供了一種選擇,所以僥幸銷售成功。為什么說是“僥幸”呢?我們可以設(shè)想:假如顧客要的不是商販提供的兩種口味中的任何一種呢?假如顧客需要“苦澀”的呢?而且我可以擔保,這個商販雖然賣掉了一斤葡萄,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心里只是慶幸:我的運氣還不錯!這位顧客怎么跟別人不一樣呢?
第三個商販就大不一樣了。他通過提問了解到顧客購買酸葡萄背后的真實原因,而且透過顧客的“想要”——酸葡萄,看到了顧客的真正潛在的“需要”——酸性食物。
小結(jié)
1.菜鳥不問,中鳥傻問,老鳥追問
菜鳥自以為已經(jīng)對客戶很了解,所以就直接向客戶推薦產(chǎn)品,如果客戶不感興趣就認為其沒有需求。
中鳥詢問了客戶的“想要”,但不去探詢其背后的“需要”,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老鳥不僅會問而且會聽,所以善于追問客戶“想要”背后真正的“需要”。
2.菜鳥和中鳥先入為主,老鳥不這樣
菜鳥從銷售人員過去的經(jīng)驗出發(fā)來推斷一般客戶的需求,并依據(jù)這個猜測推薦產(chǎn)品,沒有意識到每個客戶的需求可能不一樣,結(jié)果基本上是靠運氣進行銷售的。
中鳥意識到了客戶可能會有不同的類型,所以推薦產(chǎn)品時會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客戶進行介紹,但沒有意識到客戶可能還有其他類型。
菜鳥和中鳥習慣先入為主,從銷售的產(chǎn)品出發(fā),假設(shè)客戶會感興趣,強力推薦,主張勤奮,廣種薄收。
老鳥并不先入為主,而是通過提問去探詢客戶個性化的“想要”,并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需要”,從而為客戶推薦真正符合其需要的產(chǎn)品,命中率就會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