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武侯實驗中學當校長不久,在關于新教育實驗的座談會上,音樂教師劉鴻川第一個發言。他連連嘆息道:“新教育如果早點來我校就好了!”言語中,有相見恨晚之意。他認為,新教育是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平臺,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他說,他的一個新課題“新美育實踐研究”與新教育實驗的理念不謀而合,應該是新教育的一個分支。他正在尋找志同道合者,希望科任教師和班主任積極參與。
不一會兒,他果真寫了一個“新美育”設想。他說他打算以“新美育”的角度切入新教育實驗。
劉鴻川對美育情有獨鐘,不僅僅因為他是音樂老師,更因為他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科研情結”。早在學校成立之初,他組織一幫藝術教師開始了名為“城郊農村學校構建藝術特色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實驗,由于他搞真科研,不久便在市里區里小有口碑,后來該課題還榮獲了武侯區首屆政府科研成果獎。
我甚至覺得鴻川搞美育研究“上癮”了。有一年暑假,他居然自費到北京、廣州、深圳、汕頭等城市的中學和四川省內農村學校等地考察藝術特色之道。每到一地,他便與有關教師交流座談,回到成都后寫出一篇《初級中學美育現代化策略》……
因此,當新教育的種子撒到武侯實驗中學后,鴻川自然欣喜萬分。
胸有鴻鵠之志的劉鴻川,打算把新教育的種子播撒到更多的地方,尤其是邊遠地區。于是他發起了一個藝術支教活動,招募一批志同道合的音樂老師和美術老師作為志愿者,成立了“童心志愿者藝術支教中心”,奔赴邊遠地區的學校為孩子們上藝術課。我應邀參加了他們的成立儀式。
那次成立儀式并不隆重,人也不多,但非常熱烈,大家情緒高昂,因為那也是他們第一次出征的啟動儀式。本來我已經答應和他們一起去的,可臨時有重要安排實在難以脫身。但我特意給劉鴻川一行寫了幾句——
童心志愿者藝術支教中心的同志們:
我非常敬佩你們有一顆童心!
童心,首先是一顆赤子之心,對事業、對祖國、對孩子永遠充滿赤誠的情感。
唯有這種情感,能夠使一個人的生活熱情和創造精神永不枯竭。
現在,憑著這種情感,你們踏上了支教的征途。
那里的孩子們需要你們,你們將在他們的心中撒下藝術的種子,點燃創造的火焰!
我本來是要和你們一起去的,但因故不能同行,非常遺憾。
但我的目光將一直追尋著你們執著的腳步和崇高的背影。
我期盼著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和你們一起行進在支教的路上……
為你們祝福!盼你們凱旋!
我當時對劉鴻川說:“放心,我一定另外抽時間專門陪你去最邊遠的地方支教!”
其實,鴻川和他的同伴們去邊遠山區支教,在這之前已經搞了好幾年了。鴻川出生在四川渠縣山區,雖然他已經是大都市的音樂教師了,但兒時的農村生活讓他一直心懷大山里的孩子。有一年他回老家,看見家鄉的學生娃娃們站在剛剛收割了的稻田里做體操,一陣心酸涌上他的心頭。“憑啥子農村的娃兒就不能享受哪怕是最起碼的藝術教育呢?我能走出山區,離不開家鄉土地的養育之恩,我應該做點事情回報他們。”這就是鴻川樸素的愿望。
在支教的第一周,鴻川感覺到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們都特別喜歡上音樂課,語數外老師總是齊刷刷地來聽音樂課。第一個周末要回成都了,那里的學生誤以為老師要走了,有的女學生甚至哭了……當地校長對鴻川說:“這里有六七年沒有開音樂課了,孩子們誰不想唱唱歌啊?可是誰來教啊!”正是校長的這番話,讓鴻川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我一個人支教畢竟不是一種常態的機制,應該建立一個常態的大型藝術支教平臺,讓更多的人走進大山,走近山里的孩子。
于是,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劉鴻川組織了一批志同道合者,成立了“童心志愿者藝術支教中心”。他們的行為感動了有良知的記者,成都許多媒體都紛紛報道了劉鴻川他們的藝術支教行動,并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團隊。
我也被鴻川的精神感動了,不久,我就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和鴻川一起驅車去大山里的南寶小學支教。南寶小學是成都最偏遠的學校,位于邛崍天臺山半山腰。雖然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但學校的確很簡陋。學生家分散在附近的大山里,上學要翻山越嶺走四五個小時,因此學生們都住校。老師們很純樸,很敬業,讓我感動。這次支教我收獲不小。
這里說的“收獲不小”,主要是指我和鴻川在路上的交流。他不但直率地給我提了很多意見,還誠懇地給了我許多建議,比如他說:“李校長,最好早日把你以前提出的學術委員會建立起來!”我說:“現在沒有合適的人呀!”他說:“就現在學校的情況而言,潘玉婷、郭繼紅、唐安全、唐文、孫明槐、張清珍等老師都比較合適,可以先把架子搭起來。”我說可以考慮。
我也跟他說,我打算下學期當一個班的班主任并教語文課。鴻川非常贊成,并提議選一個副班主任,這樣可以在我外出開會的時候管理班級。
正是那次支教后回校,我正式啟動了學校學術委員會成立的運作,并向學校行政班子說了我決定當班主任的事。這兩件事當然不是劉鴻川的提議,但是他堅定了我的信心,促使我把想法變成了實際行動。
學校里有不少老師很敬佩劉鴻川。有老師對我說:“不管教學還是班級管理都可以看出劉鴻川務實的工作風格。這種務實首先表現在不跟風、不輕易隨波逐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對學生有利的事情就會頂住壓力去做,哪怕其他人不理解、不支持。”
我完全贊成這位老師的話。一般來說,音樂老師是不當班主任的,但劉鴻川不但當了,還當得有聲有色。這里說的“有聲有色”是指他在帶班的過程中總會有些創意,比如,訓練學生的隊列素質操,別的老師最多會尋求體育老師的幫助,但他硬是把自己認識的士官朋友帶到了學校,請士官給孩子們當教練;又如,他把一些社會成功人士請到班上來,請他們和孩子們暢談人生,互動交流,讓孩子們吸取榜樣的力量。他轉化“后進生”也很有一套,我看過他寫的班主任工作隨筆,有些篇章真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音樂課在一些人眼里是“豆芽科”,有的音樂老師也“自暴自棄”,但劉鴻川老師從來不把自己當教育事業的配角,反而突出地表現他過人的進取心。他把學校的藝術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每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是學生們的盛大節日,而在臺前幕后的他走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雙鞋,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今年暑假,為了錄制校歌,他帶著一群孩子一遍遍地練習,然后又多次冒著烈日去城里錄音棚錄制,其間的辛苦也只有他自己最知道。他還負責組織學校飛翔藝術團到成都市很有影響的錦城藝術宮表演的工作,任務非常繁重,但卻使學校的藝術特色在成都中學教育界有了一定的口碑。
鴻川當然并非完人,但我發自內心地欣賞他。從某種意義上說,劉鴻川身上有著我年輕時的影子:有想法,有激情,也有行動,同時還有點兒急躁,有點兒脾氣,時不時和校長爭論。他不是那種只會對校長說好話的人,相反經常當面或者通過短信給我說點兒刺耳的話。但透過這些“情緒化”的語言,我能從中讀到一些合理的東西。
劉鴻川真的是一位富有個性的歌者,在中學的課堂上唱著屬于自己的歌。
2012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