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說話藝術的訓練(1)

28.心理的訓練

大凡不善于在眾人面前講話的人,在其諸多原因之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心理上的障礙,是由于缺乏臨場的心理訓練。下面介紹一套簡單易行的訓練方法。

第一步:站立不語練習(練心)。練習者可互為聽眾輪流上場,也可讓自己的幾位朋友、同學、同事、家人做自己的聽眾。練習者站在高于聽眾之處,目視聽眾而不開口。此時練習者心理要進入講話的感受之中,進行心理體驗。

這一步練習是練“心”不練“口”,每次站立5~10分鐘,由于可以不開口講話,會減輕練習者的心理負擔。這步練習直到練習者不覺得十分緊張為止。

第二步:隨便說話練習(練口)。練習者在人前站立心理上已適應之后,即可進入說話訓練。這時的講話從內容和形式上,不要給予任何規定和限制。練習者要隨心所欲,講自己最熟悉的話。這時的練習者雖然心理上初步適應,但開口講話還缺乏適應性鍛煉,此時大腦或緊張或混沌一片,所以這一步練習只要求練習者能開口講話就可以了,至于內容則可非常隨意。

這一步是在練“心”的基礎上練“口”,講話時間以3~5分鐘為宜。練習者和聽眾可現場交流對話,輪流演練,直到練習者要在人前自如流利地講話為止。

第三步:命題演講練習(表達練習)。在前兩步訓練的基礎上,練習者即可進入命題演講練習。練習者和聽眾之間要反復交流,推敲練習者的有聲語言、態勢語言的力度、速度、表情等。此步練習以練習者在“臺”上讓聽眾聽不出練習者是在背講稿,也不是在“演”為目的,而是要求練習者達到能夠真實自如、從容不迫地講自己的心里話。

第四步:即興演講練習(全面練習)。練習者的臨場心理和講話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后,便可進行較高層次的即興演講練習。練習者以抽簽來確定演講的題目和內容,抽簽后給予練習者10分鐘打腹稿的時間。

此時練習者的思維處于高速運轉狀態,這對于提高練習者的快速謀篇、遣詞、煉句是很必要的。由于此時練習者的心理處于“排練”的氣氛中,所以對“失敗”并不十分懼怕,也就有利于其發揮在正式講話時難以全面發揮的內在潛力。

以上四步練習法側重于實踐。初學者如果再輔以一定的理論指導,心理訓練的效果就更為顯著。

29.思維的訓練

口語表達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一種工具,思維是語言的內容,沒有思維就沒有語言。語言表達過程,實際上是把思維的結果表述出來的過程,說話過程就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轉化的過程。

確定說什么是一種思維活動,在說什么與怎么說之間進行著快速的轉換過程:思想——句子類型——詞匯——語音。這個過程是完整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會影響表達效果。因此,從思維到語言的轉化過程十分重要,進行這方面的基礎訓練有利于說話的良好表達。

①定向思維訓練

定向思維是指按常規恒定模式進行的思維。定向思維的訓練可培養我們對問題作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養成深入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良好思維習慣。

可擬定一些比較容易的敘述、說明、介紹方面的題目進行訓練。為了使思維有條理,可在表達中插入一些常用的言語鏈。比如關聯詞:“因為”、“所以”、“于是”、“之所以……是因為……”、“首先……其次……再次”。可以按時間先后和位置的移動進行表達;可以采取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等方式練習等。

②逆向思維訓練

逆向思維就是反過來想一想,變肯定為否定,或變否定為肯定;變正面為反面,或變反面為正面。例如,世人一般把“這山望著那山高”喻為“貪心不足”而賦予貶義,如果你化貶為褒地想一下,將其含義用于人類勇于向新的科學高峰攀登的贊頌中,豈不又可以肯定它了?

你可用愛迪生的一項偉大發明;用愛因斯坦敢于取代牛頓經典物理學;用運動員一次次刷新紀錄等事例說明人就是要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進取精神,批評那種“無為而順其自然”的“知足常樂”的消極態度。

進行逆向思維能培養逆向思考問題的能力,獨立發表見解的能力。

③發散思維訓練

發散思維是使信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并引出更多的新的信息,從而達到創新的一種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是即興說話走向成功的最佳的思維方式。這里介紹三種訓練方法:

連接法:承接上一位表達者的話茬繼續往下說的訓練方法。戴爾·卡耐基在訓練學員即興演講時就常用此法。卡耐基叫一位學員以絕妙的詞語來開始敘說一個故事。比如,這位學員說:“前幾天我正駕著直升飛機,突然注意到一大群飛碟正朝我逼近,于是我開始下降,可最靠近的飛碟里卻有個小人開始向我開火。我……”

說到這里,卡耐基要求他停下,然后要另一位學員接下去。

連點法:將頭腦中閃現出的人、事、物和散點按照一定的順序和結構連綴成篇。比如散點:①花兒;②氣息;③跑。可如下連點起來。

“置身各位青年朋友之中,我似乎感覺到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大家都很年輕,都有花兒樣的青春、花兒樣的年齡、花兒樣的生活,愿大家做航船,乘風破浪,挺進大海;愿大家做駿馬,飛奔未來,跑向光輝燦爛的明天。”

聯想法:聯想法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訓練方法。其特點是聞一知十,觸類旁通,使說話具有流暢性與變通性。可以運用如下題目進行訓練。

①出示一根玻璃棒,要求訓練者通過聯想,迅速說出它像什么。

②出示一個紅色的球,要求訓練者通過聯想,講述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③展示一幅畫,畫上畫兩只小雞仔,要求訓練者表述人生并非一帆風順的。

30.語智的訓練

口語表達與思維智能是緊密相聯的。在生活中,有許多人很多時候與場合只能“知”其然而不能“表”其然。這是一種“口拙于外”的語言表達障礙。可通過語智訓練求得言語的機智與表達的巧妙。

下面介紹幾種語智訓練方式:

①詞語速接

詞語速接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是成語速接。首字接,由一人先說一句成語,這個成語的第一個字必須是下一個人說出的成語的首起字。如,當第一個人說出“一馬當先”時,接下來便是“一步登天”、“一敗涂地”、“一本正經”、“一唱一和”、“一刀兩斷”、“一分為二”等。

尾字接,后面的接話者必須從前一人話語的末尾字連下去,可以用同音字接。如“胸懷天下”、“下不為例”、“力不從心”、“心想事成”、“成竹在胸”等。

②句子連接

兩三個人即可進行,主持人先說一句話,然后每人接上與之意思相承的話,要求簡潔生動,表意準確。

比如,主持人說:“今天天氣很好”,接下去是“是春游的好時光”,“我們將打點行裝,八點出發”,“我們坐上汽車,一路歡歌一路笑”,“我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山公園”……

③屬對訓練

屬對,即對對聯,這是我國傳統語言教育中的基礎訓練方法。口頭形式的交際聯,由甲出句,乙對句,合作完成。甲、乙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

一字對:如“虎”對“龍”、“山”對“海”;

二字對:如“如煙”對“似火”;

易字對:由甲出示一副現成的對聯,有意改去上聯中一字或數字,要求乙改動下聯中相對應的一字或數字。

增字對:由甲出上聯,由一字增為二字、三字、四字、多字,乙對時也一一增字對下聯。如:

甲:黃鶴樓

乙:黑龍江

甲:朝游黃鶴樓

乙:夜渡黑龍江

甲:三朋四友朝游黃鶴樓

乙:千軍萬馬夜渡黑龍江

要求對時,做到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應、句式相似、內容相關、平仄相對。

屬對是對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和邏輯的綜合訓練,是一種要求針對性、適應性、敏捷性較為嚴格的言語的聽辨、理解、構思和表達的訓練,使練習者能“急中練智”、“智中生智”,將很好地培養富有適應性和敏捷擇語反應能力。

31.思路的訓練

思路是思維的線索和脈路,無論敘事還是說理,必先確立一條思路。思維線索的展開和思維脈絡的延伸,反映了傳播者對現實的觀察、理解、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

思路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運動的程序性和規律性,講述才能層次清晰、組織嚴密。開口之前先要組織思路,也就是對講述材料作順序方式的構思。

思路訓練有以下一些基本類型:

(1)分項列舉式

講述材料各層之間的并列關系,一條一條圍繞一個統一的中心列舉出來。例如工廠保衛科在職工大會上宣布門衛制度和防火防盜措施時,可用這種方式。

(2)時間順序式

即按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材料,反映出事物運動過程的自然狀態。例如導游員介紹一個歷史傳說,就可按情節發生、發展、終結的順序敘述。

(3)空間層次式

即按空間布局的順序一層一層加以介紹,依據從外到內、從前到后、從下到上、從左到右等聯結關系,用語言再現客觀存在的空間事物,使聽眾對你所描述的情景獲得清晰的印象。如導游員向游客介紹某一景觀的建筑時,多采用此法。

(4)聯想過渡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由所見所聞,聯想到另一件事,前后產生由此及彼的過渡關系。這里有相似過渡和對比過渡兩種。相似過渡是因形和質相近似而產生的聯想;對比過渡則是由形和質相反而引發的聯想。

(5)演繹思維式

這是對講述材料深入思考過程的反映,即指認識活動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講述時先作一般論說,使聽眾先有一般的了解,然后再深入談其中的某一特殊問題,引導聽眾獲得更為具體的印象。

(6)歸納思維式

與演繹思維式相反,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講述時從個別特殊事物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7)由因及果式

先說明事件的原因,而后提出由原因產生結果的過程。凡講述具有因果關系的事物,都可運用這種方式。這種講述依據的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8)由果溯因式

與上式相反,先擺出結果,然后追溯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講述中必須強調結果,以引起聽眾的重視。

(9)先總后分式

即先講解整體,然后逐一分解它的部分,常用于對事物的分類或復雜理論的分述。如地理課上,講解歐洲部分時,通常先講述歐洲的方位、面積、人口、自然概況、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等,之后,再分別介紹歐洲的每一個國家。

(10)事理結合式

這是敘述事實和議論道理相結合的構思方式。可以一事一理,先談一件事例,然后再發表自己對事例的見解、觀點;也可一事多理或多事一理,在大量事例中探討其共同的事理。

(11)提問解答式

先提出問題,然后經過分析,陳述見解,舉例證明,予以解答;或闡述解決問題的根據、理由、方法。在演講或報告中常用這種方式,集中闡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也可以用來議論較為復雜的問題。

先提出問題,簡單解說論題的意義,然后進入論證。如果問題較多,可以逐一提出,逐一解決,最后提出綜合性論點,強調結論,加深聽眾的印象。

(12)推理論述式

論說較難理解的問題或事件時,應考慮聽眾的理解過程,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進行論述或說明。

總之,客觀事物的存在、聯系和運動形態是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人們對其反映的方式和講述的思路,也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進行思路訓練時不一定限于單一類型,也可以靈活交織運用。

32.記憶的訓練

要具備好口才,除了思維敏捷、靈活之外,還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而充分準備主要是指對說話內容的熟悉,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記憶。不僅要記憶講話的素材、語言,還要記憶你精心設計的講話結構。只有將內容和形式都記熟了,才能有條不紊、脈絡分明地表達出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講稿的講話畢竟是不多的,無講稿的即興講話倒是常有。比如座談、討論、論辯、會議等等,常常突然要你講幾句話,發表意見。面對這種情況,怎么辦?

將大腦中儲存的有關知識,隨手拿來,稍加組織,為其所用。只要平時記住了大量至理名言、作家作品、科學術語、成語典故、寓言故事、史地常識、奇聞軼事等素材知識,表達時就能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因此,好口才無疑是借助于記憶得以實現的。因為記憶是人腦的一種功能,是經歷過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和再現。通過記憶,可以儲存信息,把有準備的講話材料和無準備的素材知識銘刻在腦子里。即便沒有稿子或拋開稿子上講壇,說話都能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絕。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記憶方法。

①誦讀法

記憶講稿時,一遍一遍地念,大聲地讀,直至倒背如流,爛熟于胸。人們接受外界信息時,由于接收的感覺器官不同,記憶的保持率也不同。

專家試驗證明:在接受知識時,如果用眼耳結合的“視聽法”,三小時后,能保持85%;三日后,可保持65%。可見,誦讀法能明顯提高記憶力。

②綱目法

發表長篇講話,可從主題和結構入手,列出講稿綱目,即首先抓住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列出有邏輯聯系的內容綱目,并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按順序標出來,使之一目了然,以便進行提綱挈領的記憶。

③機械法

事物缺乏內在聯系,靠簡單重復和強記進行記憶的方法,叫機械記憶法。在一般情況下,記憶人名、地名、書名、日期、電話號碼、門牌號碼、數學公式等,都是運用此法。

在機械記憶中,也可以自創一些辦法,借以提高記憶的效果,如對照法、順序法、抓特點法等,還可以運用諧音、押韻、會意等方法,縮小記憶對象的信息量,靈活巧妙地進行記憶。

④口訣法

把本身聯系很少的材料,根據其內容要點,編成整齊對稱、偶句押韻、瑯瑯上口、便于記憶的語句,使之富于趣味性。這種記憶方法稱為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法應用廣泛,如許多農諺、節氣諺語、珠算口訣、九九乘法表等,都是采用此法,使人們能快速、方便地記憶,又不易忘記。

⑤重復法

遺忘使記憶痕跡不斷淡漠或消失,采用重復記憶法,可以加深大腦皮層的痕跡。復習不僅有修補、鞏固記憶的作用,還可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通過重復能逐漸達到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

總之,記憶的方法很多,要提高口語的表達能力,就要不斷加強增強記憶力的訓練。

33.表達的訓練

在口才表達訓練中,采取口才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的方法效果很好。這種訓練經常采用的方法有下列四種:

①模型設問法

這種方法就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定的生活或問題模型,教師就模型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向學員進行系列提問,引導學員對模型進行多方位的深入思考,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一定的方法,并引導由模型向生活延伸。

②茶館討論法

此法是在輕松的氣氛中就生活的某一現象或熱點問題,師生各抒己見,展開自由爭論。發言不要求一定要有完整的章法結構,也不要求得出一致的結論,三言兩語甚至只提一個問題都可以。

這種爭辯,氣氛熱烈,言語隨便,學員們仿佛回到了他們的寢室里,往往顯得話語流利,辭鋒銳利,思維敏捷。而且學員與學員之間,學員與老師之間,思維多向碰撞容易閃現新的思想火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 湖北省| 汪清县| 高要市| 盐池县| 宜川县| 昌黎县| 高要市| 内丘县| 三原县| 即墨市| 黑河市| 临潭县| 扬中市| 丰镇市| 当阳市| 新竹市| 东阳市| 宽甸| 尼勒克县| 高陵县| 延津县| 乳山市| 南木林县| 务川| 伽师县| 梓潼县| 常宁市| 北安市| 将乐县| 姚安县| 抚远县| 边坝县| 钟祥市| 郯城县| 邵武市| 陆河县| 遂平县| 六安市| 咸宁市|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