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棄醫從戎,走向民主革命

(一)北上投書遭冷遇

年輕的孫中山,已經滿腹經綸,充滿了報國之志。

早在1889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就寫了《致鄭藻如書》。該文是迄今所能見到的孫中山最早的文字。《致鄭藻如書》是一份政見書,亦是孫中山青年時代改良思想的初現。這篇文章雖然字數不算太多,但其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孫中山在文中談了自己對當時時事的一些看法。首先,孫中山指出他這次上書的目的,是為把自己十多年來在海內外所學到的知識,結合時勢和社會實際制訂成改良鄉村的意見書。另外,就改造鄉村的政見孫中山提出了諸如鼓勵農民發展農桑事業、立會設局勸戒民眾吸食鴉片以及大力興辦學校和教育等一系列真知灼見。

孫中山生在農村,自幼擔負各種農活,深知鄉農的勞苦,所以他一生都非常關注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在香港學習三四年,孫中山增長了不少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對西方農學也有更深切的了解。他出于對祖國農業的關心,在借鑒西方農業科學知識的基礎上,于1891年左右寫就了《農功》一文。該文后被鄭觀應輯入《盛世危言》中。這是一篇專論學習西方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祖國近代農業的文章。從內容上看,它比《致鄭藻如書》更加具體而深入。孫中山在該文中強調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該文也是我國較早以“參仿西法”發展近代農業的綱領性的文件。

隨著閱歷的不斷增加,孫中山對社會積弊產生了更深更多的想法。其實早在甲午戰爭前,孫中山還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的同時,就積極探索救國圖存的道路。他希望通過朝廷中既識時務又掌握大權的人,來實行自己的救國主張。當時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當朝宰相,他既經營洋務,又熱心教育,還是孫中山香港西醫書院的名譽贊助人。孫中山的老師康德黎也稱贊李鴻章是“中國之俾斯麥”。于是,孫中山決定上書李鴻章,以使自己的滿腔抱負得以實現。

1894年1月,孫中山將自己的思路和改革建議歸并整理,草就了《上李鴻章書》。該書完成后長達8000余言,內容極為豐富。主要建議清政府能夠做到人盡其才,興辦新式教育,因材施教,不可偏廢,對人才的任用做到取長避短;地盡其利,重視農業發展,興水利,設農官,開展農業博覽會,仿西洋農業,利用新生產工具,這是重中之重的任務;物盡其能,大力發展近代工業以及科技理論,將其應用于各方面,禁止國民食用鴉片以強民;貨能暢其流,鼓勵保護商業發展,減少關卡禁設,加大交通發展增加商業流通便力度;起用新式人才,即不再以五經舊略為官之根本,而任用有專長西學者;以上建議實施一段時間后,一定時期內達到國富而民強后,發展國防、軍事,繼續大力發展海軍及各軍,改革器械。由此可見,孫中山的各條建議都非常中肯,是實行經濟改革,發展近代社會生產力的綱領,也是抵御外國侵略的愛國宣言。它反映了近代民族企業主的心聲,是在承認現政權的前提下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經濟,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重要呼吁。上書李鴻章可謂孫中山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活動,也是具有鮮明代表意義的一次改良主義的政治活動。

孫中山為了確保書信能夠送到李鴻章手上,與好友陳少白商量了許久,在人事關系上也作了一些準備。孫中山在行醫過程中,認識和熟悉不少地方官員。他首先找到了已退休的澳門海防同知魏恒,他非常賞識孫的學識和醫道,欣然致書好友盛宙懷,請他推薦給其堂兄盛宣懷,然后由盛宣懷將孫中山介紹給李鴻章。1894年3月,孫中山在陸皓東的陪同下,持魏恒書函到達上海,在見到了盛宙懷后,盛宙懷寫了一封致盛宣懷的引薦信。

孫中山逗滬期間,與著名的改良派鄭觀應相遇,并在鄭觀應宅中見到了王韜。孫中山把他要上書的文章拿出來同王韜商議,王韜也幫他進行了部分修正。鄭觀應與孫中山是同鄉,思想觀點較為一致,亦曾交往過,所以全力支持孫上書。

6月,孫中山信心滿懷地持盛宙懷、鄭觀應、王韜三封信,抵達天津。盛宣懷接信后致函李鴻章,介紹孫中山。孫中山就這樣通過各種復雜的關系終于把書信送給了李鴻章。但是在當時,中日戰爭迫在眉睫,李鴻章正忙于練兵。當他聽說孫中山是個二十多歲的醫生時,信口便說:“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真是天大的笑話!”后雖經盛宣懷極力推薦,李鴻章還是拒不接見,更是不看孫中山寫的是什么,就交待手下:“這事先擱著,等打完仗以后再說吧。”孫中山聽了李鴻章這樣說之后,自知沒有希望,便悻悻地回到了上海。

上書李鴻章是孫中山早年改良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是鄭藻如上書的新版本。但是此次投書受到冷遇,使孫中山受到很大的打擊和教育。孫中山在此后的一次談話中堅定地說道:“目前中國的制度以及現今的政府絕不可能有什么改善,也決不會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無法進行改良。”可見這次求見李鴻章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使孫中山對改良救國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而從此踏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

(二)創建興中會

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連連戰敗,此消息一經傳出,使全國上下一片震驚,同聲譴責,孫中山更看清了清朝統治階級的腐朽無能。在這個腐朽政權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危機的面前,孫中山意識到盡快組織革命團體的重要性。他積極積蓄力量,擴大隊伍,準備以革命的方法推翻這個腐朽政權。

1894年10月孫中山持鄭觀應為他領的出國護照,漂洋過海,由上海抵達檀香山,后立即為創辦革命團體積極奔走。由于檀香山華僑曾參加過當地的政治斗爭,有一定的民主覺悟,愛國觀念和民族意識也較強,易于接受革命宣傳,其大哥孫眉更是給予了多方面的資助,這些都為興中會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1月24日,在卑涉銀行經理何寬家里召開了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有何寬、李昌、劉祥、鐘宇、程蔚南、鄭金、黃亮、許直臣、宋居仁等20多人。孫中山為會議主席,提議定名為興中會,宣讀章程,經討論一致通過,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團體興中會宣告成立。

由孫中山親手起草的《檀香山興中會章程》開宗明義指出:“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茍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師,翦藩壓境,堂堂華夏不齒于鄰邦,文物冠裳被輕于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于天下,乃以庸奴誤國,涂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用特集會眾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行文充滿著憂國憂民的高昂激情。

檀香山興中會是近代化的資產階級革命小團體。興中會會員必須填寫《檀香山興中會盟書》。盟書內容為:“聯盟人某省某縣人某某,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大會制定的《章程》也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以書面形式確定了民主制原則。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后,孫中山本想由檀香山繼續橫渡太平洋,趕到美洲擴大發展興中會,增強這一新創的革命組織的力量,并籌募起義的經費。但當時正值甲午戰爭中清軍屢敗,京畿告急之際,清廷集中力量應付日本,已黔驢技窮,更無暇他顧。上海宋嘉樹——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認為此乃反清革命的天賜良機,所以急函促孫中山回國發動起義。

孫中山收到宋耀如信后,決定放棄計劃中的美洲之行,立即回國。同時他也認為,要在中國開展反清革命,遠在萬里之遙的檀香山、美洲等地建立革命組織,的確會“鞭長莫及”,必須要在靠近中國大陸的地方建立革命組織。當時的香港,在地理位置上鄰近廣州,從廣州可以北上武漢連接中國腹地。此外,香港與國際聯系的渠道四通八達,內外均宜。在政治環境上,香港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屬清廷管轄,行動也比較自由,便于開展革命工作。加上孫中山與香港人事往來熟識,因此香港就成為建立革命組織總機關的理想之地。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1月26日,孫中山從檀香山經日本橫濱返抵香港。抵香港后,就積極尋覓設立機關的地址,還與各方面人士舊友陳少白、陸皓東、鄭士良、楊鶴齡、區鳳墀等進行商討創立香港興中會總部的事。另外,他還與輔仁文社的楊衢云、謝纘泰等進行商談。由于與以楊衢云為首的輔仁文社早在孫中山上大學時就已結識,在香港組建興中會總部的事可謂“一拍即合”。輔仁文社愿意取消舊名,與興中會“合并為一”,仍定名為興中會。

經過多方尋覓,找到了中環士丹頓街坐北朝南之13號,作為香港興中會總部。2月18日,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掛出了一塊乾亨行招牌,以避警探耳目。2月21日,香港興中會在乾亨行召開成立大會。入會時都舉右手向天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這跟檀香山興中會盟書是一樣的:矛頭直指清王朝,并提出建立共和國的目標。會上通過了由孫中山修訂的香港興中會新章程,與檀香山興中會章程相比,內容增加了不少。

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新章程規條的第一條寫道:“會名宜正也。”當時興中會總部明確是設在香港,香港當時雖然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在愛國志士孫中山等人的心目中,絲毫沒有把香港看成是英國的領土,而自始至終就是中國的領土。由此可見,孫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拳拳愛國之心。

香港興中會在組織方面非常嚴密,如吸收會員要求更為嚴格。香港興中會每一個入會者都要舉行宣誓,誓詞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通過秘密宣誓使每個入會者明確興中會的宗旨,是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恢復中國的主權與國威。并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在中國建立美國式的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國。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明確地提出了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這個綱領,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旗幟和行動指南。這在中國歷史上也跨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更為明顯地把矛頭指向了朝廷和官府,公開揭示了興中會反抗清王朝的宗旨。

香港興中會成立后即投入革命行動,積極策劃武裝起義。

(三)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4年12月,孫中山與鄧蔭南及三五同志返國,策劃起義,欲襲取廣州。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后,即全力籌備起義。

1895年3月13日,也就是成立20天后,即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孫中山就與楊衢云、謝纘泰、黃詠商等在香港“乾亨行”舉行會議,策劃襲取廣州,是策劃第一次武裝起義的會議。3月16日,又在“乾亨行”召開了第二次干部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如何尋求傳媒對起義的支持。謝纘泰在會議中報告,經過聯絡已得到《中國郵報》的支持,該報編輯黎德答應撰文支持起義的正義行動。這次會議還打算精選3000人,以突襲方式攻占廣州。

會后,孫中山等人回廣州,在雙門底王家祠設立興中會分會。此分會實際上是廣州起義的省內總機關,為了遮人耳目,在這里設立農學會作掩護。孫中山利用農學會的公開名義,廣泛吸收民眾加入分會。孫中山還請來幾名美國化學師,制造了不少炸彈。當時招募參加起義的人員,一個主要來源乃是會黨。興中會領導人還把地方上的民團作為可能參加起義的武裝力量。起義經費主要是在香港籌措的,軍械的購運也以香港為主要基地。廣州起義的軍械主要由楊衢云負責采購。經多方聯系,至起義前夕,已在香港購得長短槍600余支,制造炸彈用的火藥一批。其間,孫中山在香港認識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還籌集到一筆資金,到外地購置了一批軍械,這些軍械運回香港后,再秘密運到廣州作為廣州起義人員的裝備。

經過多方面的積極籌劃,攻占廣州的起義計劃基本上已告完成。設于香港士丹頓街13號的“乾亨行”,由于頻繁出入不少青壯年男子,漸漸受到警察的窺視。為了確保安全,總部決定于1895年8月27日關閉“乾亨行”,興中會籌劃起義的會議改在位于香港西營盤的杏花樓舉行。起義在即,革命黨人更加關注安全問題了。

8月29日,孫中山、楊衢云、黃詠商、陳少白、何啟、謝纘泰等在杏花樓聚會,商討起義勝利后建立臨時政府一事。在這次會議和其后召開的多次會議中,進一步討論了廣州起義中攻城的方略,并最后確定起義的日期。

在制定起義軍戰斗方案時,孫中山在“兵貴精不貴多”的思想指導下,提出“內起外應”的攻城方略,收“以少勝多”的效果。但是在計劃交付討論時,大家擔心人少力薄,冒險性太大,改為“分道攻城”的方針。并決定各路在重陽節清晨集中廣州聽候命令,義軍以紅帶纏臂為標志,以“除暴安良”為口號。

之所以決定重陽節這個日期起事,是出于多種考慮的,其中有一點是因為這天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廣東地區有重陽掃墓的風俗,各族子弟多來祭掃祖墳,城內城外出入人員眾多,魚龍混雜,各路起義人員可乘機擠入人群混進城內,不致引起官府的注意。起義計劃部署就緒,只等九月初九重陽日到來。

10月26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日),孫中山滿以為這次起義能準時發動。這天清晨,各地義軍、會黨和民團首領都聚集在起義總機關討取命令、口號,等待行動。但就在這個時候,孫中山發現作為主力之一的香港一路,在規定時間內仍未能抵達廣州集中。同時,孫中山發現作為另一路主力的汕頭部隊也未趕到,而且槍械也未能從香港運來。在主力未到,械彈未至的特殊情況下,孫中山只好當場拍板決定,暫時停止發動起義,遣回隊伍,分散目標,以避免作無謂的犧牲。之后孫中山見革命大勢已去,即告陳少白及手下人等迅速離開廣州,只留下鄭士良等少數人,在隱藏武器,燒毀文件后,從容離開。

隨后,廣州當局一面提審被捕人員,一面繼續搜捕起義者。孫中山名列榜首,賞格花紅銀一千元。至此,廣州起義以流產而告終,孫中山及其興中會發動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出乎意料地草草收場。廣州起義雖然流產了,但不少革命志士被捕后表現出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凜然正氣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宁| 夏邑县| 安康市| 巴楚县| 噶尔县| 清徐县| 喀喇沁旗| 济阳县| 寿宁县| 龙井市| 古浪县| 岫岩| 衡水市| 临西县| 夏河县| 中卫市| 保山市| 玛多县| 德钦县| 合山市| 许昌县| 肃宁县| 尼木县| 柘荣县| 鄂温| 醴陵市| 卫辉市| 专栏| 东宁县| 广安市| 舒城县| 平凉市| 嘉祥县| 奇台县| 德化县| 黄平县| 牡丹江市| 广宁县| 香港 | 通辽市|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