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說
- 陳學霖
- 4731字
- 2015-04-22 00:24:16
俞本生平事跡明人并無載錄,幸而今名《明興野記》之《紀事錄》傳本尚有片斷資料,可以鉤稽其籍貫及行實。按今本卷下首行題“甓湖愚人俞本從道甫編次”(頁1上)。甓湖本名甓社湖,明屬揚州高郵縣,顧祖禹(1624—1680)《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三《江南五》“揚州府、高郵州”記:“甓社湖,州西北二十里, 東西長七十里,南北闊五十里,元至正十三年(1353),張士誠作亂,淮南行省李齊出守甓社湖,是也。今為運道所經。”《明史》卷四〇《地理一》“揚州府”下亦言:“高郵州。元高郵府,屬淮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閏七月降為州,以州治高郵縣省入。西有運河,西北有樊梁、甓社、新開等湖。”見顧祖禹: 《讀史方輿記要》(上海商務,1937)卷二三, 頁1079;《明史》卷四〇,頁917.由此推斷, 俞本字從道,為揚州高郵人氏,其生卒年亦可從前揭《紀事錄》終卷之殘存“自述”追溯。 自述言“自冠年從事行伍,……今〔永樂元年?〕逾耳順矣,自元之辛卯, 至大明之丁丑, 四十七年之間, 歷觀興〔亡? 〕成敗……”按元辛卯為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明丁丑為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合四十七年, 而自言冠年起從事行伍,時即二十歲, 俞本當生于至順二年(1331)。Edward Dreyer前揭誤讀俞本自述,以為其書系撰于“大明之丁丑”(洪武二十年[1397]), 即其“耳順”(六十歲)之年, 以此往上推, 遂謂本生于1338年。 實則, 本明言于冠年(二十歲)入伍, 時為“元之辛卯”(至正十一年[1351]), 故此應生于1331年(至順二年)。事實上,《紀事錄》敘事止于永樂元年(1403),俞本自述謂“今逾耳順矣”應指此時而非洪武三十年。若以永樂元年(1402)撰成《紀事錄》,本其時已七十有一(故言“今逾耳順矣”),諒至永樂朝初年仍存。《紀事錄》之撰述,既在太祖朝終結之后,由于歷時已久,年邁記憶力衰退,縱或存有“日記”,紀事年月與正史時有參差,讀史者宜應警覺。 不過,由于其書撰于太祖身后,對先朝時事可以稍為放筆,少持忌諱,故此不乏直言,今于其敘事及評論可見。俞本行實尚有一事需注意,俞氏于《紀事錄》從未提及其職銜,除稱其出身時為“帳前黃旗先鋒”,隨后又自署為“騎士”外,“騎士”為乘馬之兵士通稱,見班固:《漢書》(中華,1962)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頁737.后世沿用此義,并未有當作特別官銜之義。此后歷年戎馬疆場, 究竟居何官職, “自述”并無表白。今若以其畢生所居皆軍職揣測, 諒不出某某千戶或指揮僉事之類。
關于俞本之戎馬事跡, 自述言入伍后即“御衛大駕”,“大駕”蓋指朱元璋。史紀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投歸郭子興,旋以戰功獲知, 未幾娶子興養女馬氏(后之馬皇后,1332—1382),擢升鎮撫, 自領其軍,數年間戰跡彪炳,獨樹一幟。參姚廣孝等監修:《明太祖實錄》(簡稱《實錄》)(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卷一, 頁4—14.至正丁酉十七年(1357),俞本以二十之年, 被選入朱元璋之帳前親兵都指揮使馮國興麾下為“帳前黃旗先鋒”。《紀事錄》是年正月十七日下記:上于應天府北門外雞籠山閱兵,列山陸二寨軍于山下,眾數十萬。上命帳前親兵都指揮使馮國興,選年壯英勇,多歷戰陣者,令親管總管萬戶舉之,得三百六十名,賜衣甲,懸象牙牌于上,御書“押”字,背云“守御士”,刻名姓于其側,以衛出入,用黃絹尺幅,印以朱字,號曰“帳前黃旗先鋒”,時俞本亦在選中。(卷上,頁8下—9上)馮國興無疑深受朱元璋器重,但是《明太祖實錄》及其他明初記載惟有馮國用而無國興。按《實錄》丙申年(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己卯條云:“置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以馮國用為都指揮使。”記事與上則合,因此國興殆是國用之筆誤。《實錄》卷四,頁46.國用(1324—1359)為國初名將馮〔國〕勝(? —1395,一度更名宗異)長兄, 事跡見焦竑編纂《國朝獻征錄》卷六,佚名撰《郢國公馮國用》傳:馮國用〔鳳陽〕定遠人,性聰敏,過目成誦,喜閱孫武子。……甲午,同弟國勝率所部謁上〔朱元璋〕于玅山。上見而奇之,……問定天下計安出。 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而定鼎,然后命將四征,天下不難定也。”上大悅,俾居帷幄,贊兵政,從克滁、和,引舟詡上渡江〔至正十五年[1355]〕,克釆石,乘勝取太平。……〔元將〕蠻子海牙與陳兆先犄角窺太平, 國用從攻釆石寨, 破之。進攻金陵〔十六年[1356]〕,國用率五百人先登陷陣, 遂拔之。還軍,從克鎮江,大破元師京口。遂下丹陽,擊寧國〔十七年[1357]〕,以功授萬戶。克甘露、松山、望亭,又克泰興、宜興〔十八年[1358]〕,授大元帥守御。未幾,升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專〕侍謀議。從上征金華,克之,遂下諸暨,攻紹興〔十九年[1359]〕,卒,年三十六。上哭之慟。…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上贈郢國公。……弟國勝以開國功封宋國公。見焦竑編輯:《國朝獻征錄》(臺灣學生影萬歷四十四年?1616?刻本,1965)卷六,頁25上—26上。馮國用傳又見下注揭馮勝傳記。此傳之撰諒為修纂國史之用, 所敘行實甚詳, 不過未記其卒年, 需以《實錄》記載其弟馮〔國〕勝之狀補充。 按《實錄》洪武二十八年(1395)二月丁卯記宋國公馮勝卒有云: “上起義兵于臨濠, 下滁州, 勝與兄國用來歸, 以忠勇見任。 隨取和州, 勝預有功。 歲乙未六月, 上率國用等以舟師克釆石, 破太平, 遂命國用典親兵, 任以腹心。 丙申, 從上破元將陳埜先從子于江寧鎮, 遂從克建業。 國用以功升帳前親兵指揮使。 己亥四月,國用以疾卒, 追封郢國公,子誠幼, 上乃命勝代領其眾,居中宿衛。”見《實錄》卷二三六,頁3447.馮勝傳詳《國朝獻征錄》卷六,頁1上—14下所收王世貞撰《宋國公馮勝傳》[《明史》卷一二九,頁379599[ 又見 Chaoying Fang撰傳,載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ed。 L。 Carrington Goodrich and Chaoying Fa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簡稱DMB), vol。 1, pp。 45355.據此, 國用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時年三十六, 當生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若照敘傳記載其隨從朱元璋征戰次第, 國用于十八年攻克泰興、 宜興之后始升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此與《實錄》前條系其事于至正十六年晚二年,較《紀事錄》記載亦后一年, 未悉何者為實。 無論如何,國用卒后翌年〔國〕勝代任帳前親兵都指揮使,而俞本當轉隸其麾下, 參加二十年(1360)征伐陣友諒于龍灣, 大破其軍窮追至釆石, 因此《紀事錄》對是役敘述特別贍詳細膩,補充正史的缺遺。《紀事錄》卷上,頁16上—18上。參《實錄》卷八,頁102—6.此役之詳細研究見中山八郎:《陳友諒の第一次回南京攻擊》, 載《鈴木俊教授還歷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東洋史學會,1964),頁447—72.
自此之后, 至朱元璋稱帝應天, 俞本皆在馮勝麾下追隨, 參與大小戰役,從其敘事之親切周密,顯然曾身歷其境,例如再戰陳友諒,張士誠,目擊朱元璋稱吳國公等。不過,撰述《紀事錄》距當日之事已踰三十載,記憶恐或模糊,故此紀載年月不免差錯。 例如,其記朱元璋制定大都督府等衙門官制、 立衛親軍指揮使司于辛丑至正二十一年(1361)底,《實錄》系于甲辰二十四年(1364)三月[ 又如敘朱元璋即吳王位于應天于癸卯二十三年(1363)初,《實錄》則置于二十四年正月。此二事至為失誤。見《紀事錄》卷上,頁18上,頁20下—21上[《實錄》卷四,頁45[卷四,頁183.參考《國史考異》卷一,頁12上[Edward Dreyer, “The Chishih lu of Yu Pen,”passim。在此期間俞本敘事并無自署己名, 至洪武初年始有關涉個人遭遇記載。仍需一提,俞本此時雖然隸屬馮勝,隨征各地,但對勝行事之敘述及評論皆不甚恭維,曾言“勝乃急功貪財之徙, 又不識大義”, 又謂其“不知得寸則寸, 得尺則尺,……其見斯淺矣”, 未審是個人之見抑反映時人言論(詳后)。馮勝事見《紀事錄》卷上, 頁20上,30下[卷下,頁6下,9下,15下, 20下,23上,30下,35上,41下。
根據“自述”, 朱元璋稱帝紀元后, 俞本改隸鳳翔衛指揮韋正(?—1396), 正為元帥韋德成義子, 因從其姓, 及德成于至正十六年丙申戰歿,奉諭襲其職銜, 事在十七年丁酉三月(見后), 惟《實錄》無載。 韋德成事跡未見《實錄》,陳璉(1370—1454)為其孫韋賢(1383—1402)撰《故南海指揮使韋公墓碑銘》略言: “公諱賢, 字思齊, 姓韋氏, 世為鳳陽臨淮人。……祖諱德成, 終左副元帥, 追贈京兆侯。……當元之季, 群雄蜂起, 郡侯為萬戶, 從太祖高皇帝渡江。 歲丙申, 以功升右副元帥, 征宣州, 歿于陣。”見陳璉:《琴軒集》(收入陳伯陶編輯:《聚德堂叢書》,1930)卷八,頁37上。德成于丙申年戰歿《紀事錄》至正十六年七月下載: “韋德成、 邵肆領兵攻宣州, 不克, 韋德成溺死,邵肆陣亡。大軍回廣德, 塑德成及肆像于〔晉忠臣〕卞壺廟祀之。”(卷上,頁8上)由此可知其陣亡情況。朱元璋似對晉忠臣卞壺有偏愛, 前此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 親率大軍克建康, 元守臣大夫福壽刎死, 隨令棺儉, 焚瘞之, 命工繪像附于卞壺廟, 歲致祭焉。見《紀事錄》卷上,頁6下。 按卞壺(281—328)晉明帝時 (322—325在位) 為尚書令, 深得器重, 成帝立(326), 太后臨朝, 與庾亮(289—340)同輔政。 蘇峻反,拒之,力戰而死,謚忠貞, 于建康立廟歲祀,傳見房玄齡等纂修:《晉書》(中華,1974)卷七〇, 頁1866—73.韋德成后事又見《紀事錄》至正十七年三月下: “故元帥韋德成妻美, 上令移居后庭, 通而生子, 名曰朱生。 或諫曰: ‘故將之妻, 不可納。’遂于本婦配總管胡汝名, 朱生隨母往焉。 以德成義子韋正襲為元帥,仍領其眾。”(卷上,頁10上)此處喻指朱元璋曾與韋德成之遺孀私通生子, 或因此關系命其義子襲職, 仍領其眾。 俞本直書不為人主諱, 蓋因其曾為韋正下屬, 受恩深重。 此見編者張大同對是則評語: “我太祖才匹漢高, 德邁文王, 湯武以后, 一人而已。俞本載韋德成妻之事, 何足為圣德累。 蓋本隸韋正部下, 受恩頗深, 正乃德成養子, 本直書不諱。 雖曰非私謗, 吾不信也。”(同前條)按韋正之職銜不甚高, 此處謂其襲為元帥恐有錯誤。
韋正繼續隨從朱元璋征戰群雄,積功授鳳翔衛指揮副使。洪武改元后,數從大將軍徐達(1332—1385)、馮勝、鄧愈(1337—1377)等討伐北元,略定西番,開屯陜西。洪武三年(1370)授河州衛指揮使,八年(1375)改陜西都指揮使,九年(1376)十月以功命復本姓寧氏。自此《實錄》即以寧正稱之,惟《紀事錄》敘事仍沿用韋正之名,至十五年(1382)始改稱寧正。十三年(1380),正從沐英(1345—1392)北征和林, 擒北元平章、 知院[ 十五年(1382)遷四川都指揮使,降松、茂諸州西羌[十九年(1386),調職云南,從沐英征戰百夷酋長思倫發及東川諸蠻[二十七年(1394)復命為平羌將軍,討平階、文叛寇之亂。二十九年卒。子寧忠(?—1400)擢為前軍都督僉事。俞本頗眷念其上司,故《紀事錄》記載韋正事跡甚翔實親切,不過止于十三年,此后以寧正之名稱之, 僅有十五年、二十七年兩則紀事。寧正之名見《紀事錄》卷下,頁33卷下,頁41上。詳傳見《實錄》卷二四五,頁3562—66[《國朝獻征錄》卷一〇六, 頁1上—3下附《實錄》〈本傳〉[ 《明史》卷一三四,頁3905—6.參本書第七篇《明初都督寧正父子傳記輯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