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說
- 陳學霖
- 3954字
- 2015-04-22 00:24:16
世之治元明易代史事者諒識俞本其人,主因其為研治此一時期歷史必須參考之別史《紀事錄》作者,然而今日大多史家皆透過明史巨擘錢謙益(牧齋,1582—1664)編纂之《開國群雄事略》或稱《國初群雄事略》,及其名著《太祖實錄辨證》所摘錄之《紀事錄》而略知其人及其書之貢獻。此因自錢謙益摘引,即有言此書已于清順治七年(1650) 毀于錢氏藏書閣絳云樓之火,不復有存本流行于世,其事究竟應作探索。今先略言錢氏史學對明史事研究之貢獻。錢謙益傳記見閔爾吉編輯:《碑傳集補》(北平: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1923 )卷四四,頁1下—8下;金鶴沖:《錢牧齋年譜》(北平,1941);L。 Carrington Goodrich/ J。C。 Yang撰傳,載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 ed。 Arthur W。 Hummel (Washington, D。C。: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944), vol。1,pp。 14850. 又略見吳晗:《“社會賢達”錢牧齋》 ,載同作者,《讀史札記》(北京:三聯書店,1956) ,頁342—358.吳氏此文系借錢牧齋諷刺當時國民大會代表王云五(18881979),此種影射史學今日并無意義,不過此為有關錢氏一主要論文,故列舉于此。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江蘇常熟人,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 舉進士,授翰林編修,天啟時(1621—1627)主試浙江,坐累告歸。后起為左諭德,進少詹事,因閹宦魏忠賢(1568—1672) 羅織東林黨人再次削籍歸里。崇禎時(1628—1644)任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弘光朝(1645) 為禮部尚書。及清兵南下,降歸新朝,任內秘書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充明史館副總裁,旋致仕。牧齋雖然出仕二朝為世責難,但對明史鉆研一時無出其右,晚年專意著史,考竅抉疑,廣征博引,收獲贍豐,不幸所撰史稿,順治初于絳云樓書閣之火付之一炬,但其編纂巨著,除《開國功臣事略》散失,《開國群雄事略》及《太祖實錄辨證》俱存,為研究此段國史之必備史籍。錢氏編撰《開國群雄事略》經過見書序,收入《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本,卷二八, 頁2下—4上(是書各刊本俱收錄此序, 見下注)。 參考朱鴻林:《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撰作經過與成書年代推考》,《明清史集刊》第1卷(香港大學中文系,1985),頁77—103;蔡美彪:《錢謙益“群雄事略”沈抄張爾田藏本及章鈺藏本書后》,《中華文史論叢》第41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頁283—295.錢氏另一名著《“太祖實錄”辨證》收入《牧齋初學集》卷一〇〇—一〇五; 又見包遵彭編: 《明史論叢》之二: 《明史考證抉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頁189—237.
明初人物、史事、傳說第二篇俞本《紀事錄》與元末明初史料 牧齋所編之《開國群雄事略》最為重要,是書成于天啟六年(1626)前后, 共十五卷,勾勒不少當代珍貴史料, 考訂排比,摘錄原書詳記韓林兒(卒于1366年底或1367年初)、 郭子興(?—1355)、 徐壽輝(?—1360)、 陳友諒(1320或1321—1363)、 明玉珍(1331—1366)、 陳友定(?—1368)、 何真(1322—1388)等事跡。 牧齋成書后未刻,賴鈔本流傳, 清代列為“禁書”。 民國二年(1913) ,烏程張鈞衡始將兩種鈔本校訂, 厘為十二卷, 刻入《適園叢書》, 更名《國初群雄事略》, 近年各地有據不同鈔本排印及影刊行世。見姚覲元編:《禁書總目“補遺”》(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頁12. 《國初群雄事略》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張德信等點校本,及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影印社1986年影印張鈞衡編輯《適園叢書》(1913)刻本。《群雄事略》輯存不少元明之際罕見史料,而首要一種厥為俞本之《紀事錄》, 一稱《皇明紀事錄》(近世版刻多將“紀”字刻作“記”)。 錢氏書十二卷所引逾五十條, 長短不一, 其中一則(記朱元璋與陳友諒鏖戰大勝港事)且誤注出自劉辰(1335—1412)《國初事跡》, 亦有三數失載出處。牧齋撰《太祖實錄辨證》及同時人潘檉章(1626—1663)著《國史考異》,考證龍鳳年間史事多征引《紀事錄》,足見其書之史料價值。
《紀事錄》之下落如何? 黃虞稷(1629—1691)《千頃堂書目》及清修《明史·藝文志》俱言“俞本《紀事錄》二卷”, 錢牧齋所摘錄入《群雄事略》者宜應如是。見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適園叢書》本,卷五, 頁1上; 張廷玉等纂修:《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九七, 頁2381.惟是錢氏于《復吳江、潘力田書》有言: “俞本《紀錄》作絳云灰燼”(答復前者借書之請),即是說其書已毀于絳云藏書樓之災。然而,是書似有刻本或鈔本流通, 因為潘氏《國史考異》所引俞氏《紀事錄》,其間若干文字并不見錢書, 足征另有來源。《牧齋有學集》,《叢刊》本,卷三九, 頁15下。《國史考異》所引俞本《紀事錄》見是書《續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卷一, 頁9下、10上、12上、26下、30下;卷二,頁14下、36上;卷三,頁3上、34上。不過,20世紀明史學者如王崇武及吳晗,所著《明本紀校注》及《朱元璋傳》俱轉引錢氏書摘錄之《紀事錄》,未直引原書, 似乎未有單行本傳世,或以其書已亡佚。見王崇武:《明本紀校注》(四川李莊: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5;上海商務1948年重印);吳晗:《朱元璋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修訂本)。實則, 此書有刻本,且尚存人寰,不過因為明人竄改, 更易書名,故鮮為人知。此書即天啟張大同編之《明興野記》,今臺北“國家”(前“中央”)圖書館有藏, 有無名氏朱砂批點并偶作評語, 其著錄云:“《明興野記》二卷二冊。明俞本撰,張大同刪定。明刊本。”此一稀本之發現,對研究元末明初史事有重大意義。見《“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頁153. 是書介紹略見Edward L。 Dreyer, “The Chishih lu of Yu Pen: A Note on the Source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1.4 (August 1972):9014. 此短文僅就《紀事錄》所記載至正二十至二十三年(1360—1364)、朱元璋征戰陳友諒與即吳王位, 據《明太祖實錄》及近人論著參校對此書史料作一初步評述(參見52頁注②)。
今本《明興野記》幸存編者張大同于天啟丙寅(六年[1626])所撰序言數行, 及終卷俞本之后記殘篇, 足以證明是書即俞本《紀事錄》之改編。張序云:……駁之。噫,本生于當時,耳目多真, 后世覽者, 聞所未聞, 雖野史亦信史也。特命名不雅, 僭易名《明興野記》云。天啟丙寅冬日張大同識。(卷上, 頁1上)張大同未審何人,按今本《明興野記》卷下首二行題:“甓湖愚人俞本從道甫編次”、“潁水漁父張大同同甫刪定”,可知大同字同甫, 號潁水漁父。按明代輿地,潁水在安徽鳳陽府潁州太和縣之南。《明史》卷四〇《地理一》“潁州”下記:“領縣二:潁上。州東南, 東有潁河, 南有淮河, 東北有西肥水。 太和。州西北,南有潁水,亦名沙河, 北有西肥水。”民國安徽《太和縣志》卷三《水利志·河道》又言:“沙河, 縣六十里。《爾雅·釋文》: “潁別為沙”, 發源于河南。沙河即潁水,計長八十二里,出阜陽界。”《明史》卷四〇, 頁914—915;丁丙烺修, 吳承志等纂:《太平縣志》(1925)卷三,頁1上。張大同以水名為號,儼為潁州太和人氏,獨惜方志未見其他有關記載, 可知者暫止于此。大同諒是熟識國史之文士, 晚明盛行改編載籍,俞本《紀事錄》為記敘龍鳳事跡一重要著作,宜為書賈垂青對象。張氏所以更名為《明興野記》或不因《紀事錄》命名不雅, 而系其時距開國已二百余年, 必須以較凸顯之書名始能引起讀者注意。今以錢謙益《事略》摘引《紀事錄》史文核對,張氏“刪定”本并未作刻意更動,大致保存原貌。不過,張大同之擅自更改書名,對后世治目錄學及元明史事者有極大困擾,以致失之交臂,誤認此書為另一雜史,以為《紀事錄》經已失傳。
《紀事錄》之內容略見俞本“自述”殘篇,系于卷下末端,有言:予自冠年從事行伍, 御衛大駕,今逾耳順矣。自元之辛卯,至大明之丁丑, 四十七年之間,歷觀興〔亡?〕成敗,如一夢耳。凡將相升黜,華夷順逆,本末頗記,萬……。(下闕)據此《紀事錄》系一編年體私史, 起自元順帝至正辛卯(十一年[1351]), 終于明洪武丁丑(三十年[1397])其間“興〔亡?〕成敗”,舉凡“將相升黜, 華夷順逆”等本末皆有記述。 審視其內容, 則以本曾參與之事役比較贍詳, 如冠年入伍, 親歷開國前之戰役, 而在洪武之后, 除記目睹之時事, 又詳述親履之事務, 至十一年為止。此后迄于洪武末所記聞見逐漸簡略, 似多采自傳聞, 史料價值亦較遜色。今本所見紀事于洪武三十年后, 尚有殘存半頁(原本諒有一二頁),簡敘太祖朱元璋(1368—1398在位)之出身及生卒年,并記其有子二十三人, 然后書“洪武三十二年正月改建文元年(1399),至建文四年(1402)六月自焚,永樂即位矣”。隨言:寶璽奉天之寶, 此唐宋受命傳寶藏,鎮中國, 惟祀天用之。制誥之寶,一品至五品□命用之。勅命之寶,六品至九品敕命用之。皇帝寶詔,圣旨用之。皇帝行寶,冊立建封及賞用之。皇帝信寶,召親王大臣及調兵用之。天子之寶,祀鬼神用之。天子行寶,封建外國及賜用之。天子信寶,召外夷及調兵用之。謹身殿寶(下闕)。以上所述傳國寶璽事與前此紀事體裁不符,又未終篇,今日傳本諒有脫漏,其后即為《自述》殘篇。由此可見,《紀事錄》應在太宗(成租)永樂元年(1403)后始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