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元延二年日記》所見西漢東海郡及其周邊的“傳舍”
- 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 陳蘇鎮
- 4106字
- 2015-04-22 00:21:49
《尹灣漢簡》中的《元延二年日記》(以下簡稱《日記 》)由包括殘簡在內的76枚簡組成,出自尹灣六號墓墓主的足部,是在預先編制成冊的元延二年(前11)歷日上記錄墓主師饒該年中一些日子的活動,涉及何時出發,至何地住宿,做何種事等。前引《尹灣漢墓簡牘》,圖版,第61—67頁,釋文,第138—144頁。《元延二年日記》是簡牘整理者定的名,并為不少學者沿用。最近,亦有學者提出應定名為“歷記”或“記”,有一定道理。說見鄭傳斌:《出土秦漢簡牘中的“歷記”》,《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第58頁;趙平安:《周家臺30號秦墓竹簡“秦始皇三十四年歷譜”的定名及其性質》,見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第321頁。這里姑且遵從整理者的定名。其中提到了13處傳舍,墓主一年中先后37天在傳舍住宿。并參高村武幸:《前漢末屬吏の出張と交際費について—尹灣漢墓簡牘‘元延二年日記’と木牘七·八から》,《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3號(1999年),第53頁;蔡萬進:《尹灣漢簡〈元延二年日記〉所反映的漢代吏行制度》,《鄭州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第117—120頁,又見所著《尹灣漢墓簡牘論考》,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15—44、38—39頁,作者經過統計認為出現了14處傳舍,不確。作者誤將“高廣丞舍”列入“傳舍”。
《日記》的具體內容詳見下表。本表的內容一依竹簡,格式則做了簡化,每日的干支也沒有保留。原簡的編排形式請參《尹灣漢墓簡牘》圖版與釋文,茲不贅述。月 日正月
大二月
小三月
大四月
小五月
大六月
小七月
大八月
小九月
大十月
小十一
月大十二
月小一(缺)朔旦歸□宿家(缺)朔宿
彭城
傳舍(缺)宿南春宅(缺)朔(缺)朔(缺)朔二////宿房離亭予房錢四百君不幸三/宿羽/宿葘丘
傳舍宿南春者宅宿竭慮亭立冬從卿之羽宿博望置四/宿羽/宿梧
傳舍/宿舍宿羽北一五/(缺)/(缺)/宅(缺)(缺)(缺)(缺)六宿家旦發夕謁宿邸日中至府宿舍予房錢千宿南春宅宿南春宅宿家宿舍宿府七宿家宿蘭陵良亭旦休宿家宿子嚴舍宿南春宅宿家予房錢千夜漏上六刻失火八宿家宿武原中鄉宿家宿子嚴舍宿南春宅宿家旦發宿舍宿山郵/
(續表)月 日正月
大二月
小三月
大四月
小五月
大六月
小七月
大八月
小九月
大十月
小十一
月大十二
月小九旦發宿舍/宿家□傳
舍宿南春宅宿家旦謁宿舍宿開陽都亭食已發宿開陽亭十旦謁宿舍/宿家/宿南春宅//宿舍旦發宿陳少平家宿莒傳
舍十一宿舍春分宿
呂傳舍宿厚丘平鄉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宅宿家來后伏宿家宿諸傳
舍十二宿舍宿煩亭宿家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宅宿況其//十三/夕至府宿舍旦發宿柘陽/宿彭城
傳舍/宿家/…
…/亭宿高廣都亭十四宿舍旦休宿家夕發輒謁宿舍宿彭城
傳舍夏至宿南春宅宿家旦之榮陽莫宿舍宿莒傳
舍十五宿舍旦發夕謁宿榮陽亭彳休宿家日禺大風盡日止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宅薛卿莫到宿家夕署法曹宿臨沂
傳舍喪
告十六旦謁胃?從史休宿家宿鹿?至?亭宿家宿彭城
傳舍·旦雨病宿南春宅 雨宿家盡宿舍十七旦發夕謁宿舍宿呂傳
舍宿家宿彭城
傳舍·雨盡夜止宿南春宅予房錢百宿家秋分/十八(缺)宿彭城防門亭(缺)宿彭城
傳舍(缺)宿家(缺)(缺)旦詣府宿舍(缺)十九旦發宿武原就?陵亭宿南春亭宿家病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宅董卿到宿家署功曹二十宿武原中門亭宿南春亭宿家奏記宿彭城
傳舍主簿蔡卿至宿南春宅薛卿旦去中伏宿家從決掾旦發宿
蘭陵傳
舍冬至廿一/宿南春亭/宿南春亭宿南春宅 甚雨宿舍予房錢二百八十宿建陽
傳舍廿二/(缺)/(缺)宿南春宅(缺)宿建陽
傳舍(缺)(缺)/(缺)廿三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宅宿南春宅宿陳文卿家宿建陽
傳舍臘
(續表)月 日正月
大二月
小三月
大四月
小五月
大六月
小七月
大八月
小九月
大十月
小十一
月大十二
月小廿四(缺)宿南春亭(缺)宿南春宅(缺)宿良縣
(成)
傳舍(缺)予房錢二百(缺)廿五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亭夕遣?宿酆酆亭宿南春宅宿南春宅宿舍宿陰平予房錢八百奏事官已發宿家廿六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亭宿下邳中亭宿南春宅宿南春宅宿家宿蘭陵紫?朱?亭旦逐賊
宿襄賁
傳舍夕發宿利縣(成)南門亭/廿七宿彭城
傳舍宿南春亭宿彭城
傳舍下餔雨復宿子嚴舍宿南春宅宿家宿襄賁樊?亭宿臨沂
傳舍廿八(缺)宿南春亭(缺)宿子嚴舍(缺)宿家旦謁署□曹書佐(缺)(缺)廿九宿武原
傳舍宿南春亭宿彭城
傳舍宿子嚴舍宿南春宅病告宿襄賁
傳舍宿高廣丞舍三十莫至府輒謁宿舍宿彭城
傳舍宿靈?亭宿舍宿東武
傳舍
依西漢歷法,元延二年計354天,師饒夜宿傳舍就有37天,占十分之一以上,是該年中師饒外出住宿時利用得最為頻繁的機構。其次則是“亭”,計29天,出現17個亭。還有郵與置,各一天。據此可確證“傳舍”與“亭”有別,勞榦“傳舍即郵亭”說不妥,見前引文,第303頁。
師饒該年所住的13個傳舍不限于東海郡,亦包括周邊郡國的傳舍。傳舍的具體所屬與居住時間見下表:排列順序依照傳舍在簡中的出現次序。(缺)表示該日的竹簡不存,/表示竹簡此處殘斷,無內容的日子是因原簡當日空白無字。 1.彭城傳舍(楚國彭城縣)—正月廿三—廿七日(廿四日缺),廿八日不明;三月廿七—四月一日(三月廿八日缺),四月十一—廿日
2.武原傳舍(楚國武原縣)—正月廿九日
3.呂傳舍(楚國呂縣)—二月十一日、二月十七日
4.菑丘傳舍(楚國葘丘縣)—四月三日
5.梧傳舍(楚國梧縣)—四月四日
/傳舍—不明—四月九日
6.良縣(成)傳舍(東海郡良成侯國)—六月廿四日
7.蘭陵傳舍(東海郡蘭陵縣)—七月廿日
8.建陽傳舍(東海郡建陽侯國)—七月廿一—廿三日
9.襄賁傳舍(東海郡襄賁縣)—九月廿六日、九月廿九日
10.臨沂傳舍(東海郡臨沂縣)—十一月廿七日、十二月十五日
11.東武傳舍(瑯琊郡東武縣)—十一月卅日
12.莒傳舍(城陽國莒縣)—十二月十日、十二月十四日
13.諸傳舍(瑯琊郡諸縣)—十二月十一日參考了前引蔡萬進文與高村武幸文,第68—69頁的表1.這13個傳舍中,屬于東海郡的有5個,楚國5個,瑯琊郡2個,城陽國1個。西漢末,東海郡共有縣邑侯國38個,是否僅此五個縣或侯國有傳舍呢?答案是否定的。前文指出從制度上推斷,每個縣邑侯國至少應有一個傳舍,用來接待因公出差的官吏,包括路過此地或到此地公干的官吏。《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傳食律”中出現了“縣舍”一詞,簡237:諸吏乘車以上及宦皇帝者,歸休若罷官而有傳者,縣舍食人、馬如令。前引《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第40頁。圖版見《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6頁。“縣舍”在其他語境下亦可指縣令的官舍,如《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論曰:“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舍”(第86頁)中的“縣舍”即是此意。亦說明是按縣設置的。簡中出現的傳舍名稱均是以縣或侯國命名,暗示各個縣、邑、侯國所在地應設有一傳舍,《史記·吳王濞列傳》的確出現過屬于東海郡的“下邳傳舍”,可證此說不謬。周邊的楚國、瑯琊郡等亦應如是。
其實,上述不過是師饒在元延二年中住宿過的部分傳舍而已,如果算上師饒外出途中享用過“傳食”的傳舍,恐怕還要更多,只是簡中僅記錄了住宿地點。如該年正月十九日,師饒“旦發,宿武原就陵亭”及同月廿九日“宿武原傳舍”,次日“莫(暮)至府,輒謁,宿舍”,自東海郡郡治郯縣往來楚國武原縣需要一天的時間,途中都要經過東海郡的容丘侯國,據現在地圖,容丘恰好位于兩縣治的中間,行程過半路過容丘侯國時在其傳舍午飯應是很自然的。又如七月廿日,師饒“從決掾,旦發,宿蘭陵傳舍”,次日“宿建陽傳舍”,此次是從郯縣途經蘭陵,至建陽公干,據地圖,到達蘭陵前經過襄賁縣,從蘭陵至建陽需取道氶縣,這兩天的午飯很可能就是在襄賁與氶縣的傳舍解決的,襄賁傳舍在竹簡中出現過。
《日記》中盡管出現了37次宿傳舍的記載,卻并沒有提到傳舍的官吏情況,西北出土的漢簡中出現過某某“傳舍嗇夫”與“傳舍佐”,《釋粹》簡I0210①:63出現了“傳舍佐普就”,他是張掖郡 池縣的傳舍佐。見該書第42頁。漢代銅器中亦出現過“傳舍嗇夫”,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九“陽泉使者舍熏爐”的銘文,叢書集成初編1548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489—501頁。似乎可以推定,負責管理東海郡傳舍的官員級別高的為傳舍嗇夫,低的為傳舍佐。尹灣漢簡中的2號木牘《東海郡吏員簿》記載了東海郡各個縣邑侯國官吏的分類統計,各個縣邑侯國均有官佐,人數在3—9人之間,其中15個縣、4個侯國有官嗇夫,多者4人,少者1人(以上統計均不含該郡管轄的鐵官與鹽官)。見《尹灣漢墓簡牘》圖版,第14頁,釋文,第79—84頁,另參謝桂華:《尹灣漢墓所見東海郡行政文書考述(上)》的表三,收入連云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3—36頁。官嗇夫與官佐應是一縣級官府中所有嗇夫與佐的統稱,相對的則是鄉嗇夫與鄉佐。官嗇夫主要負責縣內官有機構或經濟部門,是一“官”(可以是一個部門,也可以是一個具體單位)之長,常見的有倉嗇夫、庫嗇夫、廄嗇夫與傳舍嗇夫。秩祿則分為有秩(百石)與斗食兩種。大庭修:《漢代的嗇夫》,原刊《東洋史研究》第14卷第1、2號,后收入前引書,第401—423頁;高敏:《論〈秦律〉中的“嗇夫”一官》,收入所著《云夢秦簡初探》(增訂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0—186頁,《試論尹灣漢墓出土〈東海郡屬縣鄉吏員定簿〉的史料價值——讀尹灣漢簡札記之一》,原刊《鄭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后收入所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90—91頁;裘錫圭:《嗇夫初探》,收入所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34、438—444、455頁。傳舍嗇夫與傳舍佐一方面有主官與副官的區別,官秩高的縣應兩者同時設立,而多數侯國相的秩祿只有三百石,很少設官嗇夫,傳舍的負責人只能是由級別較低的官佐擔當,故只有傳舍佐,《日記》所見建陽傳舍所屬的建陽侯國,據《吏員簿》就沒有官嗇夫,掌該傳舍者應是官佐,具體職務是傳舍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