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決策是管理的心臟(1)

決策,簡單地說,就是對事物分析的過程中進行比較、篩選,而確定最優化的方案。它滲透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管理學家西蒙指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它關系到企業的興衰榮辱、生死存亡。可以說,領導者科學理性的決策等于成功了一半。

【明確決策流程是科學決策的前提】

決策一詞的意思就是作出決定或選擇。管理就是決策,是指通過分析、比較,在若干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定最優方案的過程。它滲透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對于個人來講,人們要對自己的升學、就業、婚姻等問題作出選擇或決定。對于組織或集團來講,也要對有關自身發展的重大問題更要作出選擇和決定。在領導活動中,為了解決重大的問題,領導者往往要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和技術,對于實現目標的重要方案作出選擇或決定,這就是領導決策。

1.領導決策方法要科學化

決策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復雜的過程,保證決策目標的實現必須掌握科學的決策方法。現代社會發展迅猛,社會前進的步伐越來越快,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決策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領導決策要能借助現代技術手段,采用科學的決策方法,決策任務才能完成,決策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1)決策要尊重科學。我們說決策要尊重科學,就是在領導決策工作中,要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發展和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時時處處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領導者在決策時要尊重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利用和發揮客觀規律的作用,使客觀規律更好地為自己使用,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我們的決策活動。

(2)決策要尊重歷史。前人之事,后事之師。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領導者在決策中尊重歷史,才能使決策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第一,要尊重公司原有的歷史。領導者在作出決策時,一定要考慮公司的原有歷史和目前的經營情況,不要盲目作出不符合公司實際的決策,比如,一家軟飲料生產企業要實行多元化經營,想向制藥業方向發展,這就必須要考慮公司的技術水平是否能勝任制藥業的技術要求,以及最終的目標顧客群能否承認公司的這種轉變;第二,要善于從歷史中繼承和發展已有的文明成果,并從中汲取營養,獲得前進的動力,使各項決策具備歷史繼承性;第三,決策還要對社會現象進行歷史的分析。社會現象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生的,要正確了解這些現象,就要具體地、歷史地分析其形成和變化的條件,從而獲得對社會歷史時期發展規律的整體認識。

(3)決策要尊重現實。尊重現實就是說,決策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客觀現實進行決策。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領導者只有從企業的實際出發,從各地區、部門、單位的具體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拿出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樣的決策才是科學的決策。如果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和模式制定自己的決策,只能使事業遭受挫折。

(4)決策要面向未來。領導在決策過程中,必須用全面的、長遠的眼光去觀察和思考問題,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結論,作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有利于一個組織長期穩定發展的決策。面向未來進行決策,領導就要善于預測,只有對決策問題的未來發展和決策方案的實施結果,以及決策過程中將出現的情況作出比較充分、準確的估計和預測,才能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5)決策要兼顧利益。社會關系具體表現為各種利益關系。領導者在決策時只有兼顧各方利益,才能滿足各方的需要,決策也才能得到響應和執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利益關系日益多樣化。利益關系的多樣化導致了利益訴求的多樣化。只有領導者在決策時妥善地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我們黨的事業才能始終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2.決策程序要規范化

領導決策是領導實踐的重要內容,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科學的方法和規范化的程序就是這種規律的表現。嚴格按照程序決策,就可以使決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就可以避免領導者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避免決策的失誤。

(1)決策前的調查研究要深入。從一定意義上說,領導決策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是整個決策過程的基礎,是作出科學決策的前提條件。領導者要發現問題、確認問題必須要采用調查研究的辦法,各種潛在的或明顯的決策問題,只有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才能摸到問題癥結,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使之得到解決。毛澤東同志有句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可以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領導權、決策權。

一般來說,圍繞決策開展的調查研究,既要對決策的歷史背景進行調查,又要對決策系統的環境因素進行調查;既要對系統的現狀做詳細的調查了解,又要對系統發展的趨勢做詳細的調查了解。在調查研究中,調查是基礎,研究是核心。調查和研究一定要很好地結合起來,只調查不研究就失去了調查的意義;只研究不調查就會成為“紙上談兵”。調查來的資料只是決策的原料或半成品,如果不對其進行加工,或加工改造得不好,也不可能制成好的成品,所以,在進行廣泛的調查之后,領導者要對獲得的信息和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和概括,形成集中和系統的意見,才能作出科學的決策。

(2)決策要發揚民主。在決策中發揚民主,充分聽取多方的意見,是領導者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保證。發揚民主,除了完善領導決策制度以外,領導者還要自覺摒棄家長制、個人專斷的不良作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

在決策中發揚民主,首先,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對于要決策的內容和決策的方案要讓群眾有所了解,要通過會議、媒體等形式讓廣大群眾有知情權,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去偽存真,吸收有益的東西,才能作出令人民群眾滿意的決策,才能避免可能出現的領導決策的失誤;其次,要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智囊團是專門的咨詢機構,他們擁有精干的研究隊伍和先進的科技手段,能夠收集、掌握有關決策可靠的數據和信息,對有關事物未來的前景作出科學的預測和評估,并為領導者提供一系列備選方案。在決策執行中,他們也會緊密追蹤決策的任務,隨時為領導者修正決策提供參考意見。最后,發揚民主,充分聽取多方意見,尤其要關注不同意見。美國管理學家杜拉克說:“決策的第一條原則是,沒有反對意見,不能進行決策。”決策中只有一種意見,就很難透徹地分析所要決策問題的利弊,就難以避免決策的片面性。

(3)決策要有多種備選方案。為了實現決策目標,解決存在的問題,就要分析現有的各項條件,創造新的條件,研討對策,擬定各種準備實施的方案。擬定多種備選方案,就是要打開思路,從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大膽探索,力求不漏掉各種可能途徑。備選方案越多,領導者選擇的機會就多,滿意方案或最佳方案包含在內的可能性就愈大、決策成功的可能愈大。制定備選方案,還應該對潛在的負面問題進行分析,要研究這些問題一旦出現后會產生什么影響和危害,同時要準備某些防范措施和應急方案,以減少那些潛在的負面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3.決策監督要經常化、制度化

監督就是根據領導機關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對作出的決策進行檢查和督促,以便及時發現和糾正決策執行中偏離決策目標的行為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決策監督貫穿于領導決策的全過程。在領導者制定決策時,決策監督能夠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錯誤,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執行決策的過程中進行,可以保證決策得到順利執行。當決策暫時失控而產生負面影響時,也可以通過監督及時查明原因、判明責任、汲取教訓。事物的發展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問題、新情況也會層出不窮,因此決策監督必須經常化,而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在現行的體制下,一些領導權力過分集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領導決策缺乏監督或難以監督,因此,經常化的監督必須要加強制度建設,以嚴密的制度來保證對領導決策的監督的落實。

【充分獲取有效信息】

決策理論學派通常將決策分為四個階段:收集情報,擬訂計劃,選定計劃,評價計劃。他們特別強調信息聯系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他們把信息聯系定為決策的前提,而決策則是以命令、情報或建議的形式出現的。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收集、整理企業方方面面的信息,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是決策支持系統,即參謀部門的職責。中國企業經營管理中面臨的很多問題,如果追根溯源,多多少少都與信息的收集、處理方式有關。

話說有一個古董商,他發現一個人用珍貴的茶碟做貓食碗,于是假裝很喜愛這只貓,要從主人手里買下。貓主人不賣,為此古董商出了大價錢。成交之后,古董商裝作不在意地說:“這個碟子它已經用慣了,就一塊兒送給我吧。”貓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這個碟子,我已經賣出多少只貓了?”

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貓主人不但知道,而且利用了他“認為對方不知道”的錯誤大賺了一筆。這才是真正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劣勢,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困境。誰都不是全知全覺,那么怎么辦?首先,為了避免這樣的困境,我們應該在行動之前,就盡可能掌握有關信息。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管理者必須掌握充足的信息,在信息處理方面,管理者主要擁有以下職能。

(1)監控者角色。

作為監控者,管理者為了得到信息而不斷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他們詢問聯系人和下屬,通過各種內部事務、外部事情和分析報告等主動收集信息。擔任監控角色的管理者所收集的信息很多都是口頭形式的,通常是傳聞和流言。當然也有一些董事會的意見或者是社會機構的質問等。

(2)信息傳播者角色。

組織內部可能會需要這些通過管理者的外部個人聯系收集到的信息。管理者必須分享并分配信息,要把外部信息傳遞到企業內部,把內部信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當下屬彼此之間缺乏便利聯系時,管理者有時會分別向他們傳遞信息。

(3)發言人角色。

這個角色是面向組織的外部的。管理者把一些信息發送給組織之外的人。而且,經理作為組織的權威,要求對外傳遞關于本組織的計劃、政策和成果信息,使得那些對企業有重大影響的人能夠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例如,首席執行官可能要花大量時間與有影響力的人周旋,要就財務狀況向董事會和股東報告,還要履行組織的社會責任,等等。

管理者應從這幾種角色定位去收集信息,對管理者來說,信息主要有公司內部信息和市場信息。各個管理者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管理者喜歡通過正式渠道獲取信息,有的管理者偏好非正式渠道獲取信息,方法雖然不同,但目標是一樣的,即為了更好地決策。管理者在獲取信息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信息的收集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必須根據具體任務和實際需要,有的放矢地收集。

(2)準確性原則。信息的收集必須準確,不準確的信息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和時間,甚至會導致決策失誤,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3)系統性原則。一般來講,信息的產生和傳播,有零散、斷續的特點,它不是一次性地集中發出,而是在時間上有間隔,內容上不完善。因此,多方拓展信息來源,注意信息的積累,加強信息的系統性,是提高信息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4)時效性原則,時效性是信息所具有的一個極重要的屬性,信息如果過時,也就失去或減弱了使用價值。保證信息收集及時有效的辦法,就是積極做好信息預測工作,抓潛在信息,走在時間的前面。

(5)全面性原則。地區不同,部門不同,各種社會或經濟活動不同,信息的生成量密度和含量也不相同,因此,在信息收集時,必須采取多種方法,進行上下、左右、前后的多方位收集,并把收集對象的相關因素聯系起來綜合考慮,找出其中的共性和規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义市| 吴桥县| 大同县| 延安市| 东台市| 噶尔县| 古浪县| 双城市| 光泽县| 天门市| 西林县| 彭阳县| 稷山县| 正阳县| 峡江县| 肇州县| 丽水市| 平阴县| 秭归县| 正阳县| 正阳县| 宜兰市| 台江县| 南雄市| 定远县| 和田县| 武汉市| 集安市| 焉耆| 南昌市| 成武县| 漠河县| 旬邑县| 明溪县| 陕西省| 永定县| 丰镇市| 广汉市| 忻州市| 社旗县| 元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