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需要的不只是禮物!——關愛
- 為什么孩子不高興
- 趙亞平
- 2791字
- 2015-04-15 08:32:38
袁佳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中層領導,平時經常出差,一個多月才能回家一次。所以袁佳平時最盼望的事情便是爸爸能夠早日回家,和自己吃個團圓飯。每次爸爸回到家,總是給袁佳買各種各樣的禮物。她的小屋中堆滿了爸爸送給她的禮物。可是在袁佳看來,再多的禮物也比不上爸爸能夠每天接送她上學。
有一次,袁佳的生日快到了,爸爸專程從外地趕回來給她過生日。可是由于公司臨時有事,爸爸不得不在她生日前趕赴外地。
“佳佳,爸爸原本是要給你親自過生日的。你看,爸爸都把給你的生日禮物買好了,現在還沒有告訴你呢。我準備在生日那天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可是現在爸爸單位有事需要我親自處理,爸爸今天晚上就要坐飛機走了。”爸爸坐在沙發上,和佳佳解釋道。
當袁佳得知這個消息后,原本愉悅的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她的臉色一下子變白了,生氣地說道:“你們這些家長,平時教育我們要誠信,說到就要做到。可是到了你們自己身上,能夠做到的卻不多!”
“爸爸也想給你過生日呀。可是爸爸是有工作的,公司臨時出現問題需要爸爸去處理,我也是身不由己呀。”爸爸無奈地嘆了口氣。
“我不管,反正你和我約定的事情沒有做到。你說話不算數,是個小狗!”袁佳有點激動。
媽媽在旁邊聽后,喊道:“這孩子總是這樣不聽勸。爸爸不是耐心給你解釋了嗎?你怎么聽不進去,還敢頂嘴?”媽媽生氣了,準備打佳佳。爸爸趕快過來攔住了媽媽。
佳佳一見這陣勢,哇哇哭了起來。她邊哭邊委屈地說道:“你們知道嗎?平時每天別的同學都有爸爸媽媽來接送,而我總是一人獨自回家。你們知道我有多么羨慕嗎?上一次,班里組織活動,邀請每位同學的父母參加。媽媽原本答應去的,可是那天媽媽有事沒去,我們班里面只有我的家長沒去。你們知道我有多么尷尬嗎?老師還說我,你的家長怎么那么忙呢,一點也不關心自己的孩子。爸爸每回總是給我帶這樣那樣的禮物,其實我真正需要的‘禮物’是爸爸媽媽多陪我一會,多和我聊天,多和我出去走走。”她說完徑直跑了出去。
佳佳的爸媽聽后,傻傻地站在那里,一言不發……
現在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夠考取重點院校,成為棟梁之才。可是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他們又會遇上諸多難題。家長其實是很辛苦的,他們每天要上班賺錢,回到家后還要去輔導孩子的功課,有時候工作遇上急事需要加班,根本抽不出更多的時間過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因此,他們往往關心的只是孩子的溫飽,根本不去關心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有時候,他們會偶爾過問一下孩子的學習,隨便問一句最近學習怎么樣,有沒有考試。他們根本不去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去了解孩子最近在情感方面的困惑。尤其是處于青少年的成長時期,孩子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開始趨于成熟,不再是以前的稚嫩與幼稚,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對家長命令式的語言出現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孩子會遇到很多煩惱,他們想要從父母的監護下走出來,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在經濟上還要依賴于父母;他們對自己過高估計,在現實中會處處碰壁;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可是父母根本不把他們的想法當回事。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長不會恰當處理這段時期的親子關系,只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一項調查表明,當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有了苦惱后,他們絕大多數是不會和身邊的父母和老師講的,他們往往是找朋友來傾訴。因此,父母應放下居高臨下的架子,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對孩子采取單向的命令式教育。父母要嘗試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只是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更要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讓孩子愿意和父母敘述成長中的煩惱。
有的父母還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我已經改變了以前的教育方式,嘗試和孩子平等交流,可是為什么總是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呢?”其實這主要是由于家長天長日久養成的語言習慣造成的。平時家長已經習慣了自己單方面的灌輸,不會去注重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只會覺得父母仍在命令自己,他們雖然表面上答應父母,可是內心中卻產生反抗情緒,不會心悅誠服地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辦事。父母要嘗試用和孩子交流的語氣講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尊重自己,他能夠從父母的講話中體驗到自己的人格價值,這樣的講話才會觸及孩子的內心,引起孩子的共鳴。他才會敞開心扉,和父母講出自己的心里話。
在同學的影響下,初二年級學生趙波俊迷上了玩網絡游戲。他的學校明令禁止逃課上網,可是他還會冒天下之大不韙逃課去網吧。盡管每次他都會提心吊膽,可是每次他都僥幸逃過老師的檢查,沒有被抓住。然而有一次,在體育課上,當老師點名的時候,發現沒有他。于是體育老師直接給班主任打電話,把這件事情反映給了他的班主任。班主任知道后十分生氣,他立馬給波俊的父母打電話。趙波俊的爸爸和媽媽趕緊到了學校,去找自己的兒子。最終在同學的幫忙下,爸爸和媽媽在網吧找到了波俊。
“你這小子,上學期間不好好上課,竟然跑到網吧玩游戲。”他的爸爸生氣地朝波俊的臉上打了一巴掌。
“爸爸,我錯了,我不敢了,我以后再也不這樣做了。”波俊央求道。
然而自從這次后,波俊只是暫時有幾天沒有玩。他的父母還以為兒子改掉壞毛病了,也放心了。可是過了兩周,波俊還是禁不住游戲的誘惑,重蹈覆轍。倒霉的是他第二次去網吧,竟然被校領導撞見了,學校以他違反校規校紀為由給他做出了留校察看的處分。
當爸爸得知這個消息后,大發雷霆:“我怎么有這么沒出息的兒子,屢教不改,越陷越深。這樣吧,退學吧,不用上學了。”
媽媽知道丈夫的執拗脾氣,著急地說道:“這不行,現在孩子這么小,輟學在家干什么?這件事情交給我吧。”
波俊這次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錯,也深感內疚。他向自己的父母保證今后再也不玩游戲了。而媽媽知道孩子改正這個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媽媽開始自查,她發現自己的兒子作文還是寫得不錯的。他曾經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讀完了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而且他講起其中的人物來侃侃而談。為了尋找和兒子的共同語言,媽媽也開始閱讀古典名著。有時候,媽媽遇上《水滸傳》中不明白的情節,還會向波俊請教。起初波俊還很吃驚,媽媽竟然還會向自己請教,于是他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向媽媽娓娓道來。隨著母子交流越來越多,他們之間開始有個約定:每天抽出一小時的時間來讀書。有時候波俊還會把自己看到的新書向媽媽推薦。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波俊漸漸喜歡上了文學,他也深刻意識到網絡游戲只不過是圖一時爽快,對個人成長益處不大,而文學名著則使人終生受益。
在媽媽的影響下,波俊不再迷戀游戲,而是利用課外時間讀書,不久,他的語文成績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波俊的媽媽是很聰明的,她知道一味地打罵孩子并不能夠改掉孩子的壞毛病,只有和孩子交朋友,才能夠和孩子有共同語言。只有有了雙方的共同興趣,熟悉并了解孩子喜歡的話題,才可以和孩子相互溝通與交流。孩子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父母衣食起居上面的噓寒問暖,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和自己的傾心交流,幫助自己一起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煩憂。只有父母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家庭關系才會變得和睦,家庭氛圍才會變得溫馨。